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 用记忆成就历史建筑美的厚度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第五集《用记忆成就历史建筑美的厚度》,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将带你走进杨浦,共同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用记忆成就历史建筑美的厚度》
“我们今天挖掘的这些历史,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伍江
建筑既承载着人们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审美思考,又同时构建出新的审美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公共审美。
2013年黄浦江两岸地区被确定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重要空间载体,杨浦滨江生态岸线开发同年启动 ,在上海“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实践中,如何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创新活力,贡献智慧力量,成为许多专业人士的重点聚焦。
曾任上海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伍江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长期从事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著有《上海百年建筑史》等多部专著。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并屡获殊荣。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这位建筑学专家一同思考、感悟: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中,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伍江教授认为,首先在我们谈到一个建筑的文化价值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初始的文化价值会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推移,叠加进去的文化价值会不断的厚重。在保持建筑物质价值的提前下,还应不断地呈现其文化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曾经人类创造的这些物质产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逐渐的消失。”
其次,“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大实践区。“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活着的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上海的研究从90年代开始,每隔几年就公布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当中,包含了一批工业文化遗产,杨树浦水厂、杨树浦发电厂都在这里面。”在伍江教授看来,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留住城市变迁轨迹中的印记,厚植杨浦历史文化底蕴,上海杨浦做了非常好的尝试。
同时,针对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去修缮,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这一关键问题,伍江教授又指出:“向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对待工业文明的正确态度。”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活着的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我们要把文化注入到工业遗产中,让市民在工业遗址上休闲、会友,进行文化并且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适应性改造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的一条道路。
伍江教授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是对于生命、对于历史、对于记忆、对于情感的尊重。“我自己觉得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整个社会对她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之后,大家都认识到这个价值是每一个人的,不是领导的,也不是专家的,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全力的保护它。”工业遗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字记载、实物,这些都生动的呈现了过去的生产、生活。需要由专业的工者作来挖掘、告诉大家重要性;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专家一起共同打造一批可以展现成果的空间;需要让老百姓置身其间设置处地去感受:原来工业文化曾经那么辉煌,原来工业文明经过改造之后也挺漂亮的。
片尾处,伍江教授满怀深情讲到:“如果说有什么寄语的话,我就希望在我们的手里,杨浦滨江能够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挖掘,越来越多的展现,同时跟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
2019年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全部打通,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在“一江一河”的水岸汇聚;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光,在步移景异的滨水长卷上徐徐展开;一条兼具颜值及内涵的百年工业文明展示长廊铸就了杨浦滨江的一岸璀璨。
“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目录
信息来源: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管理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