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到上图东馆看“素人策展”,刷新对古籍的认知,传统文化离普通人很近!

2023年12月14日10:01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缥色是什么样的颜色?《说文解字》记载:“缥,帛青白色也。”缥色,就是浅青色。《九成宫醴泉铭》(费念慈藏本)用绸子做的封面,就是这个颜色,淡雅轻盈。这个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的青白色,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不只是古籍,还有高中生创作的陶艺作品,选用的就是这个“缥色”,成为对传统的一种致敬。

读者参观展览

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主题馆,这个名为“古籍里的色彩”的展柜,总能吸引读者驻足。这是美术文献馆“素人策展”系列推出的第一个展览,策展人俞晓霞是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她不仅用一个别出心裁的视角——中国传统色为读者解读古籍,还把自己学生的作品带到现场,形成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之间的有趣对话。

策展人俞晓霞是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美术老师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策展人是传达者,读者是接受者,展览就是两者沟通的桥梁。而当读者成为策展人时,可能从接受者的视角为艺术展览带来新的视野和维度。”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告诉记者,“素人策展”系列从今年9月开始策划,目前已进入第二期的筹备,“我们邀请读者在参与策展过程中,对上图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挖掘、演绎、表达,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物进行叙事,让文物与人有机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素人策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话题需求、知识需求,希望形成主题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社会大美育’的一种实践。”

“当我们面对古籍时,首先被其内容和字体所吸引,对古籍的颜色很少去关注。实际上,古籍中蕴藏的色彩正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单纯的颜色,更融合了当时的文化、风俗和审美观念。”俞晓霞介绍,中国传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对应了五种色彩,被称为正五色”,她正是根据“五行五色”的逻辑设计展览的主线。

第一部分是与水对应的墨色,墨属黑色系,《广雅·释器》曰:“墨,黑也。”中国古代人工制墨自秦始,至唐代时制墨工艺更加发达。墨色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画家开创的“墨分五色”,是中国独有的绘画风格和色彩审美观。在书法和国画中,墨都是重要的表达载体。上图馆藏《晋祠铭残本》(张丙震藏本)拓片的浓郁墨色,以黑白分明的拓片图示墨与书法的相辅相成;紫竹园学生的水墨国画作品展现了墨色层次的灵动感,相映成趣。

展区第二部分以“紫矿”为题。紫矿,是胭脂色的一种,属于正五色中的赤色系。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南海之蚁矿,紫矿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这种紫红色颜料来自南海地区寄附在紫矿树上的紫胶虫。红色书衣、金镶玉线装的《倚松老人文集》,对置一件绘有桃花双凫的花鸟扇面,亮丽明媚的胭脂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展柜中古籍与学生美术作品并置

展区第三、四部分的“靛蓝”“缥色”均为青色系。说到“青”,大家几乎都会联想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俞晓霞介绍,在先秦,蓝并非颜色词,而是指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叫蓼蓝,简称蓝草。蓝草经发酵提炼后得到的染料就是靛蓝,即深蓝色,这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色,西方称之为“中国蓝”。上图馆藏《王居士砖塔铭》的古锦面板用的就是靛蓝色。“现在的年轻人也非常喜欢这种颜色,他们把靛蓝色运用到日常用品和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上,让古老的颜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展览第五部分以“素色”为题。“素”的本义是本色的生帛,引申为本质、质朴,在先秦时期属于比较贵重的织物。除了用作衣料,也是很多书画作品的优质载体。《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藏本)内页就选用了素色,配以点点洒金,清秀素雅,极有格调。

最后一部分展示的色彩叫“缃叶”。缃是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也用来说荷叶的颜色。缃和缥一样,是中国传统色的重要色名,属于五正色里的黄色系。因为古人习惯用浅黄色或淡青色的丝帛做书衣、书囊,缃缥、缥缃就成为读书人指代书卷的专用词。2018年,上图年度大展名为“缥缃流彩”,展示的正是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俞晓霞解释,缃叶是充满书卷气息的颜色,古人最早用来记录文书的黄色书简被称为缃简,以缃色绢帛书写的卷宗叫缃帖,用黄色绸子所做的封面叫缃帙。在展览中与《龙藏寺碑》的缃色面板对应的是一件极有现代风格的学生创作的玻璃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中,可以感知传统色彩文化在漫长岁月中跨越形式、媒介、材质的持久生命力。

展柜中古籍与学生美术作品并置

“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往古代审美的窗户,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俞晓霞说。

“所谓素人策展的‘素人’在专业上不‘素’,从策展来说很‘素’。实际上,我们说的素人,也就是普通读者,都有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我们把上图的平台向读者打开,让大家拥有表达的空间,展示自己的专业、兴趣,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馆藏有一定揭示。”王晨敏说,为“古籍里的色彩”展览,美术文献馆选择了六件馆藏对应六件学生作品,“我们希望形成‘素人策展’的一个个模块,帮助‘素人’降低策展的难度,为未来的‘素人策展’提供参考。”

除了展览本身,“素人策展”还组合一次读者美育活动。在这次传统色拓印体验活动中,策展人也是主讲人俞晓霞选择了树叶这种日常且形貌多样的自然材料,带领读者在调色盘上用国画颜料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挑选自己喜欢的树叶,用拓印滚筒印在明信片、书签之上。“两个小时的活动,前40分钟由主讲人介绍其策展理念,余下时间用来创作,这也是一种模块。”王晨敏说,策展人的导览视频在美术文献馆的大屏幕滚动播放,就是一个个“永不落幕的展览”。展览与活动交织,形成开放、动态、可参与的展览模式。

俞晓霞在展览配套美育活动担任主讲人

“就像乐高积木的一个个模块,‘素人策展’的第一展是一个探索和试验。未来,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能看到更多‘素人’策展人的创意。”王晨敏设想,“素人策展”系列将逐步对更大范围的公众开放,展出区域也将进一步扩大,“希望更多读者参与其中,或许未来我们会推出一个比稿制,拿出优秀的创意,就能来一展身手,为古籍策展,让传统与现代在读者的手中产生奇妙的对话。”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