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典型!杨浦这个非遗项目又出圈了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在深圳举办,公布了22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其中,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会—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获评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
元宵行街会吧
20世纪初,苏北地区“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等民俗活动随着苏北来沪谋生的人群不断增加而进入杨浦。后来由于北方移民逐渐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唱凤凰、送麒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也逐步消亡,而元宵行街这种形式却在杨浦区四平社区保留下来,形成了区域内独特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多年来,四平路街道始终致力于“元宵行街会”这一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发扬和不断创新,自2005年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已然发展成了辐射杨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全民齐参与
居民身边的非遗艺术
作为蝉联两届“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四平路街道,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从最开始单一的行街展示,逐渐融入非遗集市、美食一条街、传统文化演出、元宵赏灯会等各类特色项目,向市民呈现出一幅立体、动态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
在这场民俗盛会中,四平的居民群众不单单是观众,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参与行街的团队中有社区居民、有在校师生、有企业白领、有外国友人、还有外来务工人员。近几年,还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市各区及长三角地区的优秀非遗团队,例如滁州、湖州、苏州等外区县的优质非遗项目加入行街演出的队伍中来,让社区居民在社区、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来自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优秀非遗项目。
每年除了行街表演以外,还有巧妙有趣的灯谜、传统趣味的弄堂九子游戏,还有包汤团、非遗集市、小吃一条街等传统节目,满满烟火气,浓浓民俗情。
融合互联网+
扩大非遗民俗影响力
近两年,元宵行街会紧跟互联网+的社会潮流,使用网络同步直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受众面。
尤其今年,2023年环同济第十八届元宵行街会重新在室外举办,受到广大居民的热切关注。活动经由新华社、CCTV13(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东方网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深度报道,央视直播收视率、各媒体报道、曝光量、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影响力不断提升。
保护与发扬
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
四平路街道高度重视 “非遗在社区”传承保护工作,将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发展工作纳入重点“美育”项目,结合非遗项目的特点和本地区学校多、园区企业多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四平“非遗在社区”新亮点。
其中,市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 自2015年起由街道先后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高级中学、铁岭初级中学等三所学校设立江南丝竹校园传承点,由周惠先生亲传弟子、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阮弘女士担任艺术指导。
区级非遗项目“海派布艺”在民办打一、二师附小等学校以及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了海派布艺兴趣班,同时结合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青少年、同济大学等开展香囊制作、布艺书签创作等特色活动,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找到了新方向。
非遗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四平路街道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让非遗文化在社区、在居民心里生根发芽。通过一次次的跨界融合,让文化“立圈”“入圈”“出圈”,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更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持久地焕发生命力。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