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随时翻开欣赏影片 “电影小人书”收藏故事多

可随时翻开欣赏影片,也是对电影史的补缺
“电影小人书”收藏故事多
电影连环画俗称“电影小人书”,从电影中截取画面来图说剧情故事。今年是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命名30周年,图书馆联合沪上藏家吴绮民,展出一批他收藏的早期中国电影连环画珍品,并邀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同济大学教授汤惟杰与吴绮民共同举办交流讲座,向市民揭秘电影连环画背后的门道。
吴绮民是1960年代生人,从热爱电影开始走上电影连环画收藏道路,最早购买电影连环画是为了满足反复观看的需求。他记得,小时候一张电影票8分钱,而一本连环画要一角2分。工作后有了收入,他开始大量购买电影连环画。他的收藏以1950年代以前的电影连环画为主,此次展出的连环画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精品。
早期的电影连环画分为剧照版和绘画版两种。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剧照版连环画大量出现约是上世纪40年代晚期,当时称为“纸上电影”“电影小书”等。据记载,这些连环画“特选择国产电影中优秀出品,配合技术的补充剪辑编印《纸上电影》小册子……随时可以翻开演映,细细地欣赏整部电影内容”,还特别强调书里内容全部来自电影原版翻印,等于一部电影拷贝。
朱枫曾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做过中外电影邮票展,除了收藏电影邮票,电影连环画也是他的兴趣之一。他介绍,早期的电影连环画通常是拿照相机对着银幕拍摄,要拍清楚,还要印刷出来,技术难度不小。当时一部好莱坞进口电影在上海首轮放映的票价是一元钱,大约相当于一个小学校长月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对普通市民家庭来说属于奢侈的文化消费。因此,有些人会选择看电影小人书代替看电影,或者先看过电影小人书,再决定是否去电影院买票。电影连环画也成为当时电影宣发的手段,因为剧照版连环画技术难度高,出版周期长,而使用手绘方式绘制的绘画版连环画速度较快,通常电影上映不到一周,在书摊上已经能看到。
收藏连环画也是一个学术考证和梳理的过程。很多早期的私人印厂没有标准目录,要了解连环画的实际出版日期只能通过推理。吴绮民第一次收藏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1956年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他发现还有1950年的版本,“一部部深入发掘下去,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他还发现连环画中有正片里没有的画面,从中能看出导演郑君里对影片的剪辑思路。
在朱枫看来,电影连环画收藏最大的意义在于对电影史的补缺。很多老电影胶片已经遗失,即便胶片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要经过高清修复、重新放映都需要时间和机会,普通观众很难看到,也给电影研究学者查找资料带来难题。此时,电影连环画就派上了大用场。
“电影连环画收藏也有稀缺本一说,有部上世纪80年代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战地之心》,很多人没看过,但是有连环画保存,现在成为收藏界的稀缺本,全品价格高达3万元。”朱枫介绍,在吴绮民的收藏中,有一部黄宗英签字的《街头巷尾》,如今鲜少有人看过和提及,但该片导演潘孑农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过很大贡献,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城谣》就是由他作词的。展览中还有乔奇主演的《影迷传》电影连环画,很多人没听说过,通过连环画可以了解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的全貌。
早期电影连环画一般为64开,分上中下三册一套,页数也很有规律为384页。“这种页数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汤惟杰揭秘,小人书通常有64开、192张,由3张大的1开纸裁出来,384页数可以保证纸张不会浪费。(记者 钟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