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南北两大支点,筑起闵行创新开放发展新高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沈文敏
2023年09月13日1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闵行区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一座桥头堡,是上海沟通全球的一扇枢纽门户。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关键增长极、首位主战场,近年来闵行区充分发挥“一南一北”两大战略支点和创新开放两大战略的牵引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承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闵行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1.37亿元,同比增长24.5%。

“大虹桥”引燃新兴产业“核爆点”

闵行之北,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今年以来,在48平方公里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龙头企业纷纷落地,高端产业、专业服务业加快集聚,生物医药、电竞文创、国际贸易等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特别是生物医药、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产业新赛道加速布局,法律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国际贸易等功能性平台相继建成发挥效能,点燃“大虹桥”高质量发展新的“核爆点”。

dbd38780ee6ec8e1dbf9c5b078aaa99.png?x-oss-process=style/w10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

其中,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开工建设颇为引人注目。从企业拿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闵行着力发展的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众多知名企业奔赴“大虹桥”,加入“虹桥前湾大健康朋友圈”,看中的正是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以美德纳、信达、威高、云南白药、正大天晴、先声诊断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生物医药标杆企业在此扎根,逐渐形成了集研发、临床、服务于一体的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大虹桥”不仅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首选地,也已经成为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合光能,今年4月开工建设上海国际总部项目,将在“大虹桥”打造天合光能的“一总部四中心”,即天合光能国际总部、全球营运管理中心、全球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碳中和新业务孵化与发展中心及全球投融资中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企业发展战略与上海发展战略布局高度融合,国际化的上海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智慧光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机遇。

“大零号湾”定位科创策源“CTO”

坐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知名高校,拥有超13万名科技人才……在闵行南部的“大零号湾”,科创资源首屈一指。

2015年,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一块名为“零号湾”的区域开始尝试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搭建起高校技术与产业需求互通有无的创新平台。自此,工业老厂房变身科创新中心,这片土地日渐成为闵行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创业者近悦远来的科创热土。

“零号”意为“成为所有创新的源头”。近年来,“零号湾”实现“0”到“1”的跨越,众多科技成果在这个小生态里落地成长,并实现示范效应。今年2月底,上海研究制定《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一片物理空间更广、科创氛围更浓的创新生态系统开始形成。

5eba836bcf5eeb6e19fac5af246f31a.png?x-oss-process=style/w10

“大零号湾”科创大厦

CTO,通常指的是企业首席技术官,而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CTO”也是这片科创热土的功能内涵:“C”表示创新硬核,以闵行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T”表示技术驱动,推进“硬科技”成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O”表示开放创新,连接国内外、联动长三角,建设国际化开放式科创街区。

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表示,“我们充分联合整合区域内2所985高校,10多家航天、航空、船舶领域的科研院所,440余家各级研发机构,千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布局落地。”

闵行区通过组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管委会,设立“大零号湾”专项资金和区校合作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全球引才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目前,已建成74万平方米科创载体,集聚了一批优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区。

未来,闵行区将聚焦“大零号湾”,积极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超限制造”等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建设“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航天、航空、船舶、先进核能、空间信息等优势领域打造“国之重器”。“我们也在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新型能源、新型储能、空天资源利用、通用AI、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发展成势。”陈宇剑说。

在“大零号湾”东北角,闵行刚引入了国内首家汽车维修文化馆。汽修文化馆筹建人陶巍表示,将打造一个集汽车展览、专业教学、科普教育、汽车修理文化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把汽修文化馆建设成为闵行产城融合的一张新名片。

出门见绿让百姓乐享美好生活

历史上,闵行的城市定位经历过数轮变化:从辅城、新城、现代化新城区、中心城区拓展区到主城区,其背后是上海城市核心区域的不断外延,也是闵行城区品质和服务能级的不断提升。

只要不出差,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公司的周宏建几乎每天都要去闵行科创公园走一走。今年5月,他家附近这座有22个足球场大的闵行科创公园落成,没有围墙、24小时开放,吸引了不少忙碌的创业者晚上前来散步、锻炼。

目前,闵行区累计建成浦江郊野公园、闵行文化公园等193座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18.9%,许多市民“出门见绿、推门入园”,人与自然在这个城区和谐共生。

934ac54e07ca24e7701c34fa5290af6.png?x-oss-process=style/w10

闵行社区口袋公园

闵行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把城市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及乡村郊野地区与绿、路、水等元素融合,打造公园环绕中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公园、绿道等植入体育、文化、科普、法律、旅游等功能,让闵行的生态更靓、文化更浓、功能更全、市民更悦。

最近,不少闵行居民发现自家附近多了个小绿地,可休闲散步,可运动健身,增添了不少美景美意。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闵行经过充分调研,决定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大力建设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一般选址居住社区、商业街区、公共设施周围,加入凉亭、健身设施、儿童活动设施等,做到能休息、能玩耍、能锻炼。目前,这样的口袋公园已建成122座,今年还将建设30座。

今年3月,“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在闵行开展,到5月3日闭幕时,共吸引13.2万人次参观。2022年,闵行博物馆观众近20万人次,其中仅“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就吸引了12万人次。闵行博物馆的“出圈”,是闵行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探索,闵行已基本形成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文化平台类活动随时参与,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生态。

除了大馆大展,闵行还深入探索实施公共空间文化“微更新”,赋予公共绿地、老厂房、老建筑、旧空间更丰富的文化功能,拉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放共享。“文化客堂间”“城市书房”“一间美术馆”等“小场景”建设连续数年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更多公共文化新去处正成为广大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图片由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