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恰为浸润人心,复旦《文化校历》背后的切问近思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2023年09月04日17: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大学的精神在于大学的文化,而大学的文化则存在于这个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个人都有两个精神家园,一个是家乡,一个是母校。而一所大学卓越、丰富的文化,方能使其当得起‘精神家园’这四个字。”

8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给2023级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时,这样说道。

复旦大学2023级本科新生第一堂思政课暨入学教育大会现场

在以“何为复旦?何以为复旦人?”为主题的这节课上,4000余名2023级本科新生收到了一份非同往届的新礼物——《文化校历》。它以校历为载体,遴选了复旦大学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

这本不太厚的小册子,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从今年6月裘新在毕业典礼上提出两个“1%”的“复旦气质”,到2023级新生入学通知书采用科技复活中国传统开化纸、希望学生能够永远保存的“一纸千年”项目,再到此次裘新为复旦学生画像——要成为“卓越而有趣的人”,都掲示出这所大学在育人理念、人才定位、办学模式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文化校历》的面世,或可看作复旦大学“切问近思”大调研的一枚硕果。

复旦大学《文化校历》封面

集成《文化校历》,也是大学育人的一次“从0到1”

“一所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而校历是校园的韵律和节奏。”对于首次亮相的复旦《文化校历》,裘新在给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课上这样介绍,“人们把沉浸式虚拟空间叫‘元宇宙(Metaverse)’,打开这本册子,也仿佛打开了一个‘复旦宇宙(Fudanverse)’。希望大家未来四年用好《文化校历》,充分领悟和培养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质。”

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群众性活动,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赫然在目,一所研究型、综合性高校的学术高度、文化厚度、生活与精神的丰富度活跃度,可以直观感知。

怎么会想到做这么一本《文化校历》?

2023年5月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之际,延续陈望道老校长倡导的“学术校庆”传统,复旦大学将原有的“校庆学术文化周”延展为“月”,连续举办了31场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师生反响热烈,成为疫情后校园恢复生机活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标志。

学术讲座能不能从一月到全年、从一个学院承办一次,到一个学院承办一周展示活动,形成“学科周”,并将之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复旦大学党委有了打造《文化校历》的创意策划,并于今年6月启动实施。

学校党委成立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覆盖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

“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校历形式对学校丰富的文化活动进行集成,第一次用文化校历的形式对全体师生告知,第一次全体学科通过‘学科周’的形式展示各自的文化……对于大学的文化建设、校园的文化活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说。

复旦大学《文化校历》内页

“三原色”“学术周”,连缀成校园铸魂育人新场景

《文化校历》不厚,拿在手上却感觉沉甸甸的。

陈玉刚用“三原色”来概括《文化校历》中的活动构成:一是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文化,二是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三是多姿多彩的学术、学科文化。

更具体地看,《文化校历》主要包括四类活动。一类是学校重大仪式性活动、年度重要系列活动。例如,烈士纪念日向复旦英烈敬献花篮,清明节缅怀致敬复旦先贤,还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升旗仪式、“一二·九”歌会等。这些隆重的活动,将固定形成学校规制,成为每年坚守的传统。

一类是致敬大师的活动。有影响力的院士、一级教授、学科创始人等逢十诞辰,如2023年徐丰彦教授、全增嘏教授诞辰120周年,2024年吴浩清院士、卢鹤绂院士诞辰110周年等,被列入学校纪念活动,旨在传扬先贤的学术精神和育人风范。

2023年,莫言、王安忆、陈思和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对谈

一类是学术活动。包括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端论坛、重大学术赛事等,同时,复旦第一次全体学科院系举办“学科周”,集纳各院系承办的重量级讲座。从9月开始,未来一年,29场“学科周”将充分展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缤纷魅力,并通过思想碰撞、学科交融、专业互动,在学术熔炉中培新育人,让学术成为大学永远的灵魂。

大江东工作室了解到,在9月份“学科周”打头阵的生物生态学学科周学术讲座、博物馆开放日、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正蓄势待发。“希望借此契机充分展现复旦生物生态学科风采,提升学科影响力,彰显文化软实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表示。

作为全校最年轻的二级院系,口腔医学院也将在9月举办口腔医学“学科周”。院长刘月华介绍,学院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交流访问、医学科普等活动。

2012年,杨振宁教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开设讲座,会场被师生们挤满

今年10月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建系30周年,高分子学科周将与系庆结合,增进学术交流与跨界合作。系主任彭慧胜说:“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邀请诺奖得主、院士等开设讲座,多个签约合作也会落地。”

10月登场的历史学“学科周”,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共同承办,将在交叉融合中,带来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新著出版座谈会、思想史高端论坛和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文化校历》中的第四类是文化体育活动。文体活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部分,相辉堂、体育场曾留下众多复旦校友美好的集体记忆。乐跑赛、话剧、新生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发掘更多潜能。

这本《文化校历》里,学术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分别占比60%、40%。列入其中的,还包括80多个特色社团活动,这是学校从200多个学生社团征集的近300项活动中筛选出来的。

这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友和大众,师生校友均可以参与。通过文化这根红线,串起散落在校园里的珍珠,串起学校、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活动,串起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经系统集成,覆盖各校区,体现了复旦大学文化的厚重和延展。红色基因、育人理念、学术风范,校史文化、创新文化、学科文化……一座百年学府积淀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就内化于一场场活动之中。

复旦校园“健康跑”活动

大学不是“散装”的系科组合,更要“泡酱缸”育才

“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复旦大学20字育人理念,写入《文化校历》,也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

作为日常课程之外重要的“第二课堂”,复旦《文化校历》涵盖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全面发展。

“翻开手册,第一感觉是震撼。”复旦大学2023级技术科学试验班学生陆佳怡说。她希望参与舞团和表演类的社团活动,也会关注大数据领域的专业讲座,以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

“丰富、紧凑、纯粹,这就是我向往的大学生活。”翻看着《文化校历》,复旦大学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学生黄帝裳很是期待。平时爱好跑步和打篮球的他,对体育类社团活动最感兴趣,也希望有机会加入本科生科研项目。

新生们翻看刚拿到的《文化校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陈正阳,说起了四年前作为本科新生观看大师剧《陈望道》,第一次了解望道先生完整生平和历史功绩时的震撼,以及参加宣言精神宣讲、与不同人群交流碰撞的收获,“不同颜色、不同色块的交错在《文化校历》上比比皆是。希望通过公益服务月和文化传承月活动,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也把《文化校历》书写向更加悠长、广阔的岁月。”

“复旦校训第一个词就是‘博学’,过去是通过设置很多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但仍是有限的,课堂之外大量的自由学习,对于铸魂、增智、博学更为重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说,学校几位院士曾在聊天中讨论对于学生培养最好的模式是什么,校长金力院士就曾举例称之为“泡酱缸”——“好的研究生需要在‘酱缸’里泡出来,而不是定点培养捏把捏把捏出来的。这个‘酱缸’在哪里?里面怎么放‘调料’?《文化校历》已经提供了一个菜单,有很高档的‘佐料表’。这本册子是造就‘第一个复旦’特别重要的举措。”

复旦校园的社团活动“百团大战”

“没有校园文化的凝聚,一所大学只是‘散装’的系科组合。理想的校历活动应体现一校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师生的气质境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期待《文化校历》开启新的复旦传统,逐渐建立一流的年度讲座、年度音乐会、年度奖项、学术节等一系列常设的校历活动。

据悉,复旦大学《文化校历》并非一成不变,将引入“赛马机制”,根据当年活动质量进行动态调整。学校将不定期听取师生校友意见,不断改进提高,创造属于复旦人的传统和记忆。

(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