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破解难题 因地制宜打造市民“运动打卡地”

2023年08月30日09:38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市体育局不断拓展公共资源,破解群众“去哪儿健身”难题

因地制宜打造市民“运动打卡地”

随着城市健身环境持续改善,上海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1%,市民体质达标率和人均预期寿命保持全国领先。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健身设施供给仍然无法满足市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突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体育局党组赴浦东、黄浦、徐汇、长宁、虹口、普陀、嘉定、金山、静安、松江、闵行等区,深入基层社区、体育场馆、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对策措施。

通过调研发现,尽管上海市体育场地面积逐年增长,2022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比10年前人均1.67平方米提高约50%,但依然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健身设施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管理运维效率不高等问题,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逐渐显现、受到社会关注。为此,上海市体育局制定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专项整治方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不断拓展公共资源,有效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市委、市政府将全民健身设施纳入本市新一轮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将建设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1300个,满足儿童、青少年、职工、老年人等人群需求。截至8月14日,共建成健身设施项目940个,包括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4个、市民健身步道4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47个、市民健身驿站66个、市民运动球场157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6个。针对羽毛球等热门项目预约难的问题,今年首次推进100片羽毛球场建设,受到群众欢迎。

在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中,上海因地制宜利用“金角银边”,满足中心城区市民的健身需求。挖掘有限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高架桥下、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场地等建设嵌入式场地设施,“上天入地”打造一批市民欢迎的“网红运动打卡地”。截至8月14日,中心城区建成健身设施项目213个,区域内群众健身难的情况有所缓解。近期,还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部署,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在社区、公园等处配建以乒乓球台等为重点的小型全民健身设施。

持续优化场地管理,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指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公益开放,通过“一网通办”“来沪动|健身地图”等平台提供场馆查询、预订服务,预计全年服务健身市民超100万人次。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力度,推进1100多所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健身。组织社区体育设施巡查维护,今年5至7月共巡查253679次,提升体育设施管理服务水平。

上海增加全民健身设施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果。近期,上海申报的“来沪动|健身地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评选发布的2022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健身驿站两个上海首创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写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上海将通过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记者 秦东颖)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