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6年出台25个职称系列改革办法,打破“天花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上海实现职称制度改革阶段性目标

2023年08月26日09:09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职称制度作为科学评价、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挥棒”,是激发广大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

近期,市人社局分别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司法局、市档案局、上海社科院,联合印发新闻、出版、高等学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图书资料、会计、统计、审计、公共法律服务、档案、社会科学研究等11个职称系列评审办法。2018年至今,上海已累计出台25个职称系列改革办法,完成本市全系列职称评审标准修订的改革任务,实现了职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为下一步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

上海坚持系统集成,分层分类完善职称管理办法,构建职称管理的“1+3+N”制度体系。同时着力推进评价标准“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在破除“唯学历、资历”方面,本轮改革中在职称全部系列都为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的人才设置了“绿色通道”,可通过同行专家推荐突破学历、资历规定进行申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性成果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取得突破的青年科技人才,还可不受原职称等级、学历、任职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

在破除“唯论文”方面,合理设置论文评价权重。例如,在文物博物、图书资料、新闻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逐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代表性新闻作品、决策咨询报告、展览展示活动方案均可作为评价依据。

在破除“唯奖项”方面,不把奖项作为申报的限制性条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可作为加分项,推行代表作制度,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实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等情况均可作为职称申报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行业、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律,本轮改革分类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彻底改变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问题。例如,高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制定不同标准;档案系列分为“工匠型”和“学术型”两类分别设置评价要素。

为特殊人才设立特殊评价机制

本轮改革还为特殊人才设立了特殊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截至2022年,本市共有约500人通过“直通车”取得高级职称,其中海外回国人才约占20%,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经济管理等重点领域。

二是优化“绿色通道”,即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可突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

三是设立职业贯通“立交桥”,畅通本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同时,为具有绝招、绝技、绝活,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专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设立直接申报通道,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四是探索特殊人才评价“举荐制”。“以才荐才”,探索顶尖技术团队专业技术水平评价与现行职称评审相衔接,由战略科学家、高峰人才、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推荐其核心团队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成员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举荐专家的评定意见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由相关评委会确认申报人员职称。

畅通各类专技人才申报渠道

此外,上海着力打破层级“天花板”,拓展专业覆盖面,进一步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申报渠道。

纵向上,改革突破职称层级设置,将中小学教师、工程、经济等13个系列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全部设置到正高级。横向上,改革拓展职称覆盖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立新评审专业,五年来先后增设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21个新专业。

同时,本市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进一步畅通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申报渠道。重点优化非公领域人才职称评审,如在全国率先由市文联组建面向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为非公领域艺术人才开展社会化职称评价;将网络文学、艺术、工艺美术、文物博物、翻译等自由职业者纳入评审范围。

(责编:马作鹏、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