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快满“四岁”了!“五个一”看长三角示范区成长步伐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巨云鹏 王汉超 窦瀚洋 徐靖
2023年08月15日16: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在“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个名称很长的会议——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在此举行。

乍一听,这似乎是科技企业的主场,但会上最受媒体关注的,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相关协议签约、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高质量发展需求清单发布等紧扣“一体化”“高质量”的内容。

覆盖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到底在示范什么?本期“我们长三角”,来聊聊这块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与变化。

示范区嘉善县内申嘉湖高速公路。沈海铭摄

一块创新试验田

巨云鹏(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我最早接触到示范区的概念,是在2019年初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当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句话——“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被很多媒体做进了标题。这一年的11月1日,也是在“四叶草”,我现场见证了示范区的揭牌,沪苏浙三省市的“一把手”都到了现场。规格之高,也预示着这片区域的不同凡响。

王汉超(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记者):也是在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其中的第十章,就是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这些“国字号”的文件中,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得到明确: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窦瀚洋(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记者):这几个“新”是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也是区域内各地各级政府的共同使命。通俗地说,这块区域就是要在不改变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勇于创新突破。比如水治理,青浦、吴江、嘉善三个区县的水系几乎全部连在一起,过去往往都是“各扫门前雪”。可水是流动的,如果一边忙治理、一边不治理,或者一边治理标准高、一边治理标准低,就难以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这也是全国各地省级边界地区都会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示范区的设立,要为全国解决此类问题探索路径。

徐靖(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记者):安徽虽然在地理上距离示范区很远,但心理上离得很近,与示范区互动频繁。刚刚过去的7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时,就到了示范区内的嘉善县。而在今年3月,安徽省发改委皖苏处专门会同滁州市、马鞍山市发改委和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学习调研。围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作建设模式、产业和城镇化布局、营商环境及项目招引、重大问题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的都是干货。

一张蓝图管全域

巨云鹏:自从示范区揭牌以来,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在“一体化”上就会有新的进展。梳理这些新进展时,我发现,原来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的那么多“怪事”,背后就是因为行政区域分割。

王汉超:示范区内吴江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塔”,是一家电梯企业做产品实验用的。登上去会发现,往上海的方向看,是大片的农田和村庄,而一路之隔的吴江,则是成片的企业厂房和居民住宅。一般人们都觉得上海更发达,但在这里是反过来的。

窦瀚洋:一般城市的发展,往往由核心城区向外辐射,越到边缘越显薄弱,垃圾处理厂、大型变电站等都设在郊区。但对上海周边地区来说,吸引投资、畅通物流,“沿沪”就是发展优势。规划定位上的不同,最终形成了这种反差。

示范区总规草案示意图

巨云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示范区想了个办法:用一份规划去覆盖青浦、吴江、嘉善三个地方。2020年6月,示范区挂牌7个月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公示;今年2月,这份跨省际的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示范区执委会一名工作人员感慨道:“实现‘规划一张图’,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创举。”

王汉超:我理解,之所以说是“创举”,不仅是因为结果,也在过程。跨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跨苏州、嘉兴两个地级市,跨沪苏浙三个省级行政区域,共同形成一份规划,怎么协商平衡?怎么凝聚共识?怎么联合报审?里面都是宝贵的经验。

一把尺子量环保

巨云鹏:从名字就能看出,对这个示范区而言,生态绿色是底色。刚刚瀚洋说过的水治理,就是其中一篇大文章。示范区所处的位置俗称“吴根越角”,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比较大的跨界水体就有47个。过去,上游突发因素影响下游饮用水安全的事件偶有发生,一旦出现,均是重大新闻,显示出公众对水环境的高度关注。

示范区内青浦区朱家角古镇枕河人家。巨云鹏摄

王汉超:2020年10月,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和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以“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管理、以“一张网”统一生态环境科学监测和评估、以“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为重点,加快构建跨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窦瀚洋:与“水的一体”相适配的,是“人的一体”。一批来自沪苏浙的干部走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执委会组成新的团队,形成合力。在联合河湖长制保障下,示范区两区一县巡河不再分彼此,不再分岸线,而是共同负责,共同巡河,一起采水,分头检测。

巨云鹏:环保“一把尺”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2019至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与2019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从原来的75%上升到了96.2%。区域内的4个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Ⅲ类标准。

示范区内,吴江区鱼菜共生项目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李学民摄

一个市场通要素

窦瀚洋:你们知道“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证”吗?这是一个专业技术资格类的证书,拿到了之后才能在行业里担任某些职务。我检索后发现,很多省份在与这项考试相关的文件中提到,“在本省(市)取得的证书等,仅在本省(市)行政区域内有效,仅限本省(市)申请注册使用。”

巨云鹏:这是一个市场要素分割的典型案例。人才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其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等跨省不互认,是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如今在示范区,不少跨区域的“结”已被打通,如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异地互认,一个评价结果可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被认可;推出“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实现跨域授信,三地企业可跨省申请贷款,解决融资难;率先突破,两省一市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在示范区内实现互认……

2021年底,法国人万桑拿到示范区首张跨区域家庭式“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陈炅玮摄

徐靖:2021年初,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与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和安徽马鞍山市被列入首批试点。截至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苏、安徽部分区域互联互通,有3008家企业在平台上注册并申请了科技创新券,订单服务金额达2亿元,兑付金额超6700万元。

王汉超:要素市场活跃畅通,引来创新力量集聚。在位于青浦区的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门口,长三角8所名校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在这里融汇,又能就近转化。从而让市场形成吸引力,让企业不靠优惠靠机会。2020年8月,示范区将一众行业佼佼者请到一起,开发者联盟正式成立。如今联盟已从12家创始成员扩容到64家联盟单位,涌现了一次次融汇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强强联手,优势合作”。

一体增能优服务

巨云鹏:行政区的分隔,不仅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对居民生活也有很多不便。比如医保卡的使用,以前跨省就医,在门诊,江苏的医保卡在上海是刷不了的,只能办自费卡,再拿发票回去报销。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备案后,跨省使用医保卡就可以直接刷卡结算了,跨省就医人群方便了很多。

王汉超:在示范区,这项工作的改革更深、发展更快。示范区246万参保居民,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跨省就医,就已实现直接刷卡结算,无需办理备案。今年3月,示范区首批试点“信用跨区域”的医疗场景:在三地的试点医院,居民凭自己的授信额度,可以“先诊治,后缴费”。

示范区内开通的跨省公交。顾宝杰摄

窦瀚洋:便捷背后,是数据的畅流、运算的打通,这是更不易看到的“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与沪苏浙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机构签订《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为跨省域数据共享搭建起制度保障。今年1月,示范区智慧大脑上线。依托长三角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智慧大脑已打通沪苏浙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了242项数据资源,有力支撑了社保、医保、公积金异地使用等区域一体化应用场景。

巨云鹏:可以看到,通过制度创新充分联动、衔接配套,一体化效能彰显。近四年来,示范区已形成112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一些由于跨省分割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解决方案和路径。

一块试验田、一张蓝图、一把尺子、一个市场、一体增能——刚才,我们从“五个一”,议论了揭牌近四年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显著变化和经验成就,而事实上,示范区的示范作用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如今的长三角示范区,创新力正越来越强、显示度正越来越高。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