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上海高质量发展观察:质量变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刘士安 欧阳洁 方敏 巨云鹏
2023年05月18日16: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看上海①】

“高质量”,中国经济发展成色十足。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对于上海来说,高质量发展尤显重要。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牢记殷殷嘱托,上海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创新发展增强高质量内生动力。

无细胞合成人血红蛋白“人造血”

一瓶小小的试管内,装着深红色的液体,这便是“人造血”——无细胞合成人血红蛋白。“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细胞可以输送氧气,但同时细胞也容易被氧化、失活。用无细胞蛋白质合成血红蛋白,不用担心血红白蛋细胞被破坏。”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敏介绍,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无细胞体外合成蛋白质最大的产能工厂,实现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例百吨级产业化示范。

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步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4.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万家。

上海中山医院研发的可吸收支架

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潜能。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切换新动能、占据新赛道已成为上海共识。一次次创新实践,正在激发源源不断的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

跨沪苏浙两省一市、领制度创新之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区域内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拥有47个跨界水体。如今,元荡湖碧水悠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科创研发基地加紧建设,高效交通设施连接成网,一幅美好的区域协调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在行政边界修路建桥、如何共治水土修复生态、如何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三年多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38项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承载了不少上海人儿时记忆,也曾打上“工业锈带”标签。如今,苏州河经过滨水岸线的改造与提升,生态大幅改善,成为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白鹭、苍鹭聚集栖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2年,上海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2022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670座,森林覆盖率达到18.5%。

开放发展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临港加码投资,修建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超过95%的产业链本土化率。

上海是外商投资中国首选地之一。今年一季度,上海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上海也是国际贸易中心城市,2022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0.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5%,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全球城市首位,形成一批千亿级大宗商品贸易平台。

上海正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家住上海彭浦新村的吴海良,在改造后的新居住得很舒心。过去一家人挤在32平方米的老式直套房里,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小区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原来的两间房从一南一北变成全朝南了,还增加了卫生间和厨房,方便多了。邻居都是老同事,环境熟悉,交通也方便。”吴海良如今心满意足。

住房、就业、医疗,关系百姓生活冷暖。上海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过去五年完成283.7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征程改革,意味着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上海在制度创新、规则创新、治理创新上,不断让人眼前一亮。

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

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以AI技术提升效率

“经过两年多试点,通过我们平台‘零等待’放行的进口集成电路零部件约有14万件,平均时间缩短2天,约200家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企业获益。”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翊介绍,企业在网上自主申报、自主发证,当天就能办理成功。

浦东新区试点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免办制度),是全国CCC免办业务量最大的地区。截至2023年2月,浦东新区发放免办证明6.5万余张,惠及浦东企业近400家。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实施6轮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企业注销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率先开展“文体旅一证通”、环评排污“两证合一”、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等首创性改革试点……上海着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接续推出,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看好中国市场,外资企业加码投资中国。“过去18个月,我们向在中国的多家合资公司增资53亿元。”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魏海诺表示,预计未来12个月,在监管许可下,将继续增资15亿到20亿元。”

同享中国机遇,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上世纪90年代起,科德宝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已是集团全球第三大市场。”科德宝集团亚洲地区代表许倍帝介绍,“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活力与机遇。去年,公司在上海设立技术创新部门,未来还将在各领域与中国研究机构和初创企业开展合作。”

近年来,上海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态势。总部经济集聚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07家和538家。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一代代产业升级,闵行开发区已成为上海市首批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园区企业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4月,在闵行开发区发展近30年的中德合资公司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将在原厂址上改扩建石化能源高效泵制造基地,建设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年新增4.5亿元销售额。“2024年,这里将建成一座绿色、数字化全流程化工流程泵工厂。”凯士比集团北亚区总裁贺钧说。

从中低端产品制造、组装,以技术引进为主,到以中高端产品制造为主体,闵行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是上海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园区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截至2022年底,闵行开发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6万亿元,实缴税收916.6亿元,从财政投入和税收贡献来看,相当于投入1个闵行开发区,产出了90个闵行开发区。”上海地产闵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志雄说。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成色越来越足。2022年,上海地域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10的财政总收入。经济“耗损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2012年的0.5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22年的0.26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44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迸发。

乘势而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既要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又要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着力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

扩内需、促消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坐落在繁华的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IMShanghai长宁国际写字楼群,入驻了近百家国内国际大型企业。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楼群中的凯田路就办起集市,街道被临时改成步行街,附近商户纷纷搭建精美的展示车和商品架,供市民游艺体验,不少人在咖啡、花卉、餐饮、文创等趣味体验中重拾逛集市的乐趣。

“我们通过一些小小的举动,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传递美好情感。”上海寅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祁琪说,从有爱的社区开始,让生活和工作更美好。

“一节六季”消费促进活动、“五五购物节”、“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进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11亿元,同比增长5.2%。据消费市场大数据监测,4月全市线下累计消费2342.78亿元,增长86.7%。

促创新、强产业,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前沿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时间短、资金少,肯定难出成果。”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严大鹏说,“‘特区’设立后,资金难题解决了,我们少了许多顾虑,更能坐稳‘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松。”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探索科学研究无人区,上海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加快推动基础研究,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上海市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比重近10%,较五年前翻了近一番。

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业建设夯实根基。上海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5%。到2025年,上海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将实现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同时创建200家以上“四绿”示范企业、30家零碳示范工厂、5家零碳示范园区。

惠民生、促就业,推动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手机上一个简单的“随申办”应用程序,包罗了百姓从出生到养老要办理的各种生活服务,刷“随申码”,可以乘坐地铁、公交,入住宾馆旅馆,进入公共文化旅游场馆……实现交通出行、文旅休闲“一码通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平台累计接入服务事项超过3600项,网办率达到84%。上海累计推出152项高频事项“免申即享”,2022年累计覆盖受益群众超305万人次、企业超6.8万家次。

2022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养老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金等民生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

(图片均为巨云鹏摄)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