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院里议自家事儿,华漕镇王泥浜村这场圆桌会不一般

人民网上海5月11日电 “党群服务站小哥来吧这些空间,双休日能不能对我们开放?”“私家车乱停放问题屡禁不止,村里和大家能不能一起帮忙出出主意?”……这是近日华漕镇王泥浜村“圆桌会”的一幕。不挂会标、不设主席台,大家聚集在庭院里,围坐在八仙桌旁,你一言我一语,以拉家常方式议事,话需求、解矛盾。
这是围绕王泥浜村“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开展的“圆桌议事会”,专家团队、伴跑团队、媒体帮帮团齐聚,没有会场只有现场,没有套话只有实话。这也意味着“开放式协商”的圆桌会成为了王泥浜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房管局房地产市场处副处长冯樾,闵行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蒋晓英,区房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国梁,华漕镇党委委员潘显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长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卢婷婷,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亮,上海暖心家政服务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上海社邻家社区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李尉,暖心公益党支部书记张欣等参加会议。
聚力·赋能
会上,冯樾、蒋晓英共同为“红服务·院生活”一站式管家服务平台揭牌。
该平台是王泥浜村“红色物业”的老品牌。为将品牌做实做深,王泥浜村吸纳来自不同领域的管家们,成为“美好社区合伙人”,将“户管家”这个比较小的服务单元拓展成一张覆盖到整个村宅的“服务网”,实现更全面的自治共治。
未来,该平台将汇集面向村内四类群体的更高品质、更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化社区服务,让“社区合伙人”既是暖心服务者,也是家园规划师,共同打造现代化社区示范样板。
为家·发声
“‘院·生活’就要院子里讨论,就好像一家人在自家院子里商量自家事一样。”王泥浜村党支部书记金爱芳期待,未来能在“合伙人”赋能的模式下,描绘出王泥浜村的美好图景。
围绕“红服务·院生活”一站式管家服务平台建设,来自王泥浜村的网格长、户管家、物业管家、党员、外卖小哥、二房东等代表们就“一站式服务,大家还需要哪些服务?”“‘社区合伙人’能够为平台提供哪些资源服务?”等问题畅所欲言。
网格长代表杨队长提出,目前生产队部分民宅外墙破损,影响了村里的整体面貌。他建议尽快整修,希望村里能够想想办法,尽快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物业代表小马直言,村里私家车乱停放问题屡禁不止,借此机会希望村里和大家能帮出出主意,一起找到解决途径。
作为土生土长的王泥浜人同时也是户管家,张国荣希望村里能对他们这些“老管家”们多多培训,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大小事。此外,建议对“户管家”采取评选制从而激励大家,让户管家们更有劲头和动力。
让退休党员朱月兰困扰的是,村里生态苑服务队的党员志愿者们年纪普遍偏大,这些相对年轻的党员志愿者特别想“顶替”他们加入服务队,无奈何老党员们都想继续发光发热。她提出,村里能否当当“说客”,让他们也能够为村里出一份力。
外卖小哥朱宏杰希望,王泥浜村党群服务站小哥来吧等公共空间在双休日也能开放,让小哥们能在闲暇时间充充电,来这里放松一下。规模租赁房管理员阿坤则提议,打开共享单车入村的通道,制定统一的停放区域,规范管理,为上班族们提供方便。
作为入驻王泥浜村的企业,圣唐咖啡近期开通了平台点单外卖服务,但是村民点单更倾向于咖啡连锁品牌。企业管家小杨提出,希望村里多多宣传,让企业特色咖啡让更多人知晓。同时,通过“红服务•院生活”平台推动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流共享,进一步帮助扩大品牌影响力。
王泥浜村的“户管家”和“华漕抱家”自治模式,让二房东小郭有了更多思考,他希望,村里能够帮助他尽快获得合规的运营资质,将团队服务清单输送给“红服务•院生活”平台。
把脉·开方
冯樾对王泥浜村在推进“美好社区”项目中取得的治理成果表示肯定。他提出,要规范管理好“二房东”这个群体,成立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纳入住房租赁行业整体监管中,让“二房东”成为“正规军”。
任国梁表示,经过一系列治理王泥浜村容村貌实现大变样,在宅基地房屋租赁管理中以“户管家”的治理模式开创了华漕式“贴牌”。同时他指出,要深耕“户管家”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精度,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助力“以房管人”模式再升级、再深化。
陈亮对王泥浜村“二维码”治理模式表示肯定,指出要重视“人防技防”赋能卡口管理,提高“户管家”治理精度,加强党建共建,吸收多元力量加入村宅治理,有效吸引年轻人为村宅自治贡献力量,并为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小哥等提供延伸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王泥浜村的治理热度和温度。
卢婷婷认为,王泥浜村不仅有低密度、高品质的庭院,还拥有优质企业,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从社区治理机制系统分析来看,王泥浜村的“有为”可以从公共服务的合作生产和基础设施的社会性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纳入政府以外的消费者、使用人,以此激活所有人的内在动力、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空间内发挥空间外溢作用,让基础设施发挥多样功能,让不同人群在空间中获得新的技能、新的知识,对村产生归属感,变“被动”为“主动”,加入到村宅建设中,成为“社区美好合伙人”。
在专家点评环节,陈杰指出,王泥浜村要始终以人民城市为中心,使人民需求“上浮”,基层治理“下沉”,以群众需求和治理痛点为导向,形成社会广泛参与、“智治”有效支撑、群众高度肯定的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要做小治理单元,做大治理底盘,吸纳社区达人、能人,以吸纳式服务+服务式吸纳,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