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寒冷深夜,杨浦的他们为这群街头徘徊者送上家的温暖......

2022年12月02日17:15 |
小字号

11月30日深夜,上海气温低至4℃。居加定换上最厚的冬季防寒制服,套上荧光绿的“杨浦救助”马夹,与队员们穿行在杨浦的大街小巷。

居加定是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今冬的第一波寒潮来势汹汹,路上行人较往日少了大半,这辆蓝白相间的救助车却依旧车灯闪烁,奔赴一个个购物商圈、银行网点、医院门口、废弃桥洞……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他们寻找着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

近年来,上海连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履行民生兜底保障职能。杨浦这群救助队员们,一直在路上......

一把年纪仍不愿离开的老人

街面巡查,常被救助队员们称为“扫街”,指以“车巡+步巡”方式,对杨浦辖区内可能出现流浪乞讨人员的重点路段开展大面积巡逻救助。天气转冷后,像这样的“扫街”行动,队员们一天至少进行3次。

根据长期救助经验,现如今,几乎每个救助队员都成了一张“活地图”。他们不仅为日常巡查划出了8个重点露宿区,包括五角场环岛南区、鞍山商业圈、国定东路美食街、中环线翔殷路隧道周边、长海医院周边等,每一天都将这些点位全部查一遍,还熟知几个特定流浪人员出没频繁的点位,背得出路名、门牌号……

这一晚,他们在行动安排中圈了一笔:闸殷路。

今年9月,接到群众反映,闸殷路民庆路交叉口的停车区内,住着一位拾荒者。老人头发半白,看起来已年逾七十,地上铺着两层薄褥子,上面盖着救助站送的毛毯,他就睡在其中,一条被枕得发黑的毛巾就是他的枕头。

“阿伯,还是跟我们回救助站吧,洗一把热水澡,暖暖身子也好。”救助队员胡求军蹲下身,凑近与老人交谈,“这两天太冷了,睡在外面不安全啊。”

2003年,杨浦区对流浪人员自强制管理转为救助服务,其是否跟着回站,完全遵循自愿原则。于是,队员们纷纷化身絮叨的“子女”,每天都来看老人情况,劝说他跟着回站住两天,或是提出带他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奈何老人很固执,对于年轻人们的热情,他通常只是摆手作罢。

劝说无果后,救助队员们只能为老人送上棉衣棉被、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鼓鼓囊囊一大包希望给他在外露宿的生活增添一点暖意。

住在银行的流浪“高材生”

车子驶上彰武路的时候,速度逐渐减慢。救助队员小葛说,这里有他们的一位“老熟人”。

穿着厚夹克、挂着旧毛巾,老王(化名)今年48岁,以彰武路上的一银行网点为家,两把破损的转椅、几袋吃食、一口行李箱和多个救助站送来的包裹,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宽不过一米的屋檐,是为他遮风避雨的房顶。

救助队员葛徐必显常来这里看老王,他说,老王白天爱坐在银行门口,和周边路人聊聊天,等夜深了就搬进室内凑合一晚,或是就近找个地铁口躲一躲。“他的点位比较固定,我们就每天都来这里看看他,给他送些补给品,希望他过得有保障。”葛徐必显说。

年轻时的老王是因重点人才引进落户来到上海,在浦东新区,他曾在一家企业做人事高管,风光一时,后因一些意外离职,开始了流浪的生活。老王说,自己是黑龙江人,但如今已很久没和家里联系,高材生的骄傲让他不愿以眼下的身份回乡探亲。

疫情期间,老王进救助站住过两个月,与救助队员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我,经常给我帮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遗忘,真的很感动。”

出于“不想麻烦大家”的考虑,老王拒绝了回站的邀请。队员们明白地点头,将物资交予他,并叮嘱他有任何事,可随时求助救助站。

点点车灯与万家灯火

几个点位巡查完毕,回到救助车上,队员们踏上了接下来的巡查之路。一路上,万家灯火从车窗外倏忽而过,队员们的双眼却紧盯着每一个阴暗的角落。这对他们来说已成习惯。

奔走在一个个点位,时间转眼就到年末。居加定说,很快就要到元旦了,再过一阵就是春节,他们希望把更多流浪人员送回家人身边,让大家一起团团圆圆地过年。“如果流浪救助人员不愿接受救助,我们也会及时送上节日慰问品,全力帮大家度过一个安全祥和的节日。”

目前,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已加强值班值守,保障救助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置。对愿意入站的人员,工作人员会立即按防疫要求和救助流程办理入站手续,对不愿入站的流浪乞讨人员,也会结合其实际需求发放物资,并实行跟踪劝导救助。

在此提醒市民朋友,如果在路上见到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随时拨打110或热线电话65675720,为这群街头徘徊者点亮家的方向。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