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我们和天气150年”论坛在沪举办

150岁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升级国家气候观象台  “市民随申气象台”年内上线

2022年11月18日19:1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轩召强)今年,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迎来建成150周年。在今天开幕的“我们和天气150年”论坛上,上海市气象局宣布,在徐家汇百年观象台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已批准建设上海国家气候观象台,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是一座寓气象、天文、地磁于一体的观象台,在国际气象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曾拥有远东气象第一台的美誉。徐家汇观象台于1872年12月开始气象观测;1879年制作并发布了国内最早的台风警报,揭开了上海天气预报的序幕;1882年开始在中、西文报纸上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1884年建成外滩信号塔,开展信号服务和授时;1895年绘制出中国首张东亚地面天气图。徐家汇观象台是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历史研究、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是上海近代科学文化遗产的一笔重要财富。

未来,上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将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大城市精细治理为出发点,以建立连续、立体、全天候、高分辨率的超大城市多圈层气候观测系统为基础,瞄准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口湾区沿岸超大城市气象核心科学问题,强化基于观测的综合研究,构建“一站多点多能、点面结合”的观测布局,按照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站、研究型业务平台、生态与气候服务平台、国内外开放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的定位推进上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提升城市高影响天气气候预报服务能力,为超大城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精细化治理和服务碳达峰与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基础科技支撑。

“我们和天气150年”论坛通过特邀报告的形式展示上海气象事业150年发展历程,展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技术以及理念,探讨城市气象服务发展方向。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年,上海气象立足城市发展,勇于承担国家气象事业赋予的使命,在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一是建成适度超前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上海气象逐步向监测精密迈进,形成了包括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铁塔气象站、大气成分站等综合性的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32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实现自动仪器观测或综合判识,观测数据实现“即采即传”。开展了X波段双偏振雷达、X波段相控阵阵列雷达试验组网,开展天气雷达协同观测科学试验,开展了火箭探空和台风“追风”协同观测。二是建成核心技术驱动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从临近预报到年度预测的无缝隙预报体系,预报更加精准。上海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单轨运行,建立了0-10天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初步形成了由实况分析和0-10天气象网格预报构成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一张网”。数值预报核心技术领跑,湍流参数化技术被国际先进模式系统采用,逐小时快速同化更新系统和区域台风集合预报系统在全国业务应用。三是建成立足上海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紧紧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在保障洋山深水港建设和安全运行、自贸试验区试点、国产大飞机试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博会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融入了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四是开展引领全国的气象科技合作交流,加强资源统筹,优化科研布局,在台风、数值模式等领域初步建成国内外协同创新开放平台。2021年12月1日,全球唯一国际性台风专业研究机构——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先后承担多项双边合作项目、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及相关技术。

除宣布国家气候观象台批复建设外,本次论坛期间还集中发布了多个新项目:气象数据入驻上海数据交易所、与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签约、发布上海气象150年数字藏品、“市民随申气象台”上线预告等。

其中依托“随申办”移动端,上海市气象局精心打造的“市民随申气象台”将于年内正式上线,可方便用户精准掌握任意地点的天气信息,支持区域气象查看切换,接收极端天气预警消息。同时,全新上线有关出行、健康防护、气象科普、旅游天气等服务功能,极大满足市民多种生活场景的气象使用需求。还推出崭新功能——提供能分享、更有趣的“人生天气档案”查询,换一种方式追溯人生纪念时刻。此外,“市民随申气象台”还推出开具“气象灾害证明”的便民服务。

(责编:葛俊俊、金煜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