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教育| 科技

这些"能吞能吐"的森林 涵养了上海这座城的水源

2022年10月21日10:44 | 来源:上海发布
小字号

原标题:【探索】这些“能吞能吐”的森林涵养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水源

市绿化市容局介绍,雨天,在茂密的森林下总见不到大面积的积水;即使不是雨天,我们在山林中也能看到涓涓溪流不断流淌,这都归功于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强大本领。你知道森林如何“吞”雨“吐”水吗?上海的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多少?沪上哪里能看到典型的水源涵养林?详见↓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是如何施展“吞吐”本领的?

森林的这种“吞吐”本领指的就是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

森林涵养水源是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主要功能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个方面。

PART

01

森林如何“吞”雨?

雨水在穿过森林进入地表的过程中,要经历三重“关卡”:

●林冠和林下植被层

● 枯枝落叶层

●根系土壤层

三重“关卡”层层拦截、层层削弱。

“巨型大伞”——林冠和林下植被层。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就像是为大地撑起的一把巨型大伞,直接缓冲拦截了“横冲直撞”而来的部分降水,有些直接被截留在枝叶上,随蒸腾而消耗;有些则被林下灌木、草本、藤本、苔藓等再次拦截而削弱,直接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有了林冠的“以柔克刚”,再大的狂风暴雨到了林内也变成了绵绵细雨。郁闭度越大,植被群落结构越复杂,这种拦截能力就越强。

“超级海绵”——枯枝落叶层。由枯落物和腐殖质组成枯枝落叶层,就像是均匀平铺在大地上厚而松软的海绵。这个“海绵”疏松多孔、通气透水、弹性十足,吸收、渗透和缓冲能力都很强,是发育土壤的原料,也是数以亿计的土壤小动物的家园,既能有效地保证土壤不被雨滴强烈冲击,又能促进雨水快速下渗,形成地下水,减缓地表径流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阻碍土壤表面水分过度蒸发。

挺过两关的雨水,到了第三关,就成了“瓮中之鳖”。

“毛细血管”——根系土壤层。一棵健康的树木拥有细而繁多的地下根系,就像是遍布人体的毛细血管,时刻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构筑成一张有生命的“韧性密网”,这张密网能够牢牢抓住土壤,锁住水分。

土壤里积累了大量有机质,使得土壤疏松多孔;良好的土壤条件又吸引了蚂蚁、蚯蚓、蝼蛄等土壤小动物在此安家生活,由此加强了土壤的渗透性。

树木与树木之间通过菌根的联系,又使这个功能放大无数倍,让更多的水分迅速入渗并积蓄在土壤中,上演一场雨水“落地没”,从而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护坡的作用。根系空间越大,深度越深,其贮存的水分就会越多。

森林和土壤这个“过滤器”老铁组合,通过一系列的过滤、吸附、生命循环等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在贮存水分的同时,还有效地净化了水质。

PART

02

森林如何“吐”水?

森林生态系统涵蓄的水分,在缺水季节,一部分通过蒸发或渗出土壤补给小溪、水库、河流,达到“削峰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另一部分由植物根系从土壤里吸收上来,参与植物体生命循环,通过蒸腾作用,再次回归到大气中,增加雨量,调节小气候。地球上绝大多数江河湖泊都流经于森林,被森林涵养,为我们提供生命不可或缺的清洁水源。

上海的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多少?

森林上拦降雨,下保水土,节流又开源,是一座绿色“水库”,为我们蕴藏着干净的水源。

那么,这座“水库”蓄水多少呢?

根据评估,2021年上海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有34493.1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市水资源总量的6.4%,相当于上海市水库总库容的62.8%,相当于2个淀山湖的容积量。沿海和沿江口的崇明区、浦东新区,在黄浦江上游及主要流经地区的青浦区、奉贤区和松江区,森林生态系统对涵养水源的贡献较为明显。

2021年上海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量为38.98亿元,在九大服务功能中(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木产品供给、森林康养)排在首位,占总价值量的22.4%,效益凸显。

在哪里能看到典型的水源涵养林?

罗泾水源涵养林

地址:宝山区蕴川公路辅路东200米处

○ 九洲仙境——太浦河畔的九洲涵养林

地址:青浦区练塘镇朱枫公路连接线练塘古镇步行2公里处

○ 黄浦江水涵林开放休闲林地(北新段)——北新村乡村公园

地址:奉贤区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北新段

○ 黄浦江水涵林开放休闲林地(近浦村段)——近浦村乡村公园

地址:闵行区浦锦街道近浦村

○ 黄浦江水涵林开放休闲林地(南杨段)——南杨村乡村公园

地址:松江区新浜镇南杨村许村公路西北侧约300米

○ 黄浦江水涵林开放休闲林地(庄行段二期)——浦秀村乡村公园

地址:奉贤区庄行镇浦秀村、渔沥村

资料:市绿化市容局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