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抗疫下的自治共治,五里桥“三会”制度凸显新内涵

董志雯
2022年06月25日09:4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叮咚”——临近深夜,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桑城居委江南世纪新苑居民葛忠收到一份《抗疫日报》,详细介绍了小区疫情及封控通报等信息。这份由小区志愿者自制的报纸已成为很多居民的“睡前必看”。

23年前,五里桥街道首创了“三会”制度——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实现了“居民的事情,居民说了算”,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居委会引导社区自治、解决治理难事的好办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三会”制度如何在抗疫中凸显新内涵?

居民制作的海报

“云协商”中诞生《抗疫日报》

哪栋楼有确诊?自己的楼栋是否安全?相关人员有没有转运出去?起初,由于信息不对称,社区稍有风吹草动,各楼组微信群里便可能谣言四起;居委考虑居民个人隐私问题,对确诊信息是否可以发布犹疑不决。

4月中下旬起,疫情进入暴发期,社区居民对于确诊信息的获悉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日常核酸检测也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

“街道不少居委利用已经建成的楼组微信群,在特殊时期活用‘三会’制度,与居民进行‘云协商’,一起探讨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信息公开。”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倩介绍,几轮协商后,《抗疫日报》在多个居民区应运而生,不少都是由此前从来不关注社区工作的年轻居民志愿者设计制作,再由居委会审核通过后发布。

“云协商”中诞生《抗疫日报》

“我希望能搭建一座桥梁,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家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省时省力。”制作者是小区1号楼居民王晓莹和志愿者们。

王晓莹说,这份日报不同于疫情通报,它发布的信息不仅是单向的,而是做到了收集居民日常之所想、所需、所急,及时做好与居委的沟通与对接,成为小区居民与居委之间沟通的“高速公路”。

例如,汇总了居委官方蔬菜居民团购清单解决小区居民买菜难的问题、跟踪居民关心的小区内阳性人员的转运情况等。

“居委负责统筹协调,志愿者们勇担重任分工合作,最终形成方案,通过《抗疫日报》,将小区内的疫情信息、防疫措施等内容及时传递给广大居民,让谣言不攻自破。”张倩坦言。

小日报大作用,基层志愿者的加入,壮大了富有战斗力的自治力量,承担起了指引居民有序推进自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成为抗疫胜利的底气,也使“三会”制度在困难时期爆发出不一样的战斗力。

“云社区”,“陌邻”变“睦邻”

“请大家保持2米间距,提前准备好核酸码。”4月4日,150名医务力量与街道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民警、志愿者们结对组成180个工作组,对100个点位七万多居民进行全覆盖采样。现场,居民听从引导,自觉拉开间隔,核酸采样工作有序进行。

顺利的背后,来自于合理、科学的采样线路,也来自于居民们的“金点子”。原来,自封控以来,街道、居委、物业、业委会和小区志愿者等每天排摸分析小区情况,及时听取居民对于防疫的合理性意见与建议。

“我们听取采纳了居民的建议,进一步优化各项安排。”街道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比如,扫码组交由志愿者全权负责,让更多医务人员可以参与到采样工作中,让社区工作者能更好地统筹协调各点位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叫号通知”“人工代操作”“秩序维护”等事项。

“当居民的意见得到了采纳、尊重,让更多的居民真正融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也间接提升了居民对于抗疫工作的配合度。”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疫情阻击战。

2001年出生的王之祺便是其中一员。从小在五里桥长大的他,起初完全没有基层服务经验,做志愿服务有过“崩溃”,但最终,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他决定和许许多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起并肩作战。

王之祺服务的核酸检测点是铁二居委的申龙大楼,140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60%。“每次扫码,我都要和居民再核对下姓名。也是通过这个工作,才知道看着我长大的爷爷奶奶们都有着好听的名字。”王之祺笑着说,由“被照顾”变身“照顾人”,参与志愿服务正好可以帮到他们。“这些是‘00后’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

2个多月封控期间,核酸检测几乎成为每日常规。铁二居民区依托良好的自治基础,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挖掘小区内医务人员、报到党员、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从探索尝试开始,逐步独立完成扫码、叫楼、拧管、消毒、维持秩序,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有序完成核酸检测,让每个居民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排队,避免交叉感染。

来自于居民们的“金点子”

瞿南居民区南园新村5号楼选派志愿者骨干与居委协商设计电梯乘坐方案;桥一居民区德福苑居委、业委会、居民自发建立核酸检测组,根据每个阶段不同情况,发布注意事项、研究制定方案。

打浦居委所在的辖区由5个住宅小区组成,既有小区硬件设施好、物业管理到位的商品房小区,也有房屋结构老化、物业管理基础差的老旧小区。新老住宅小区交叠的居民区,难题如何破?

主动报名志愿者服务的夫妻

“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发挥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党总支书记曹霞说出了方法。为了能在疫情期间守住小区,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各小区党支部、临时党小组、物业、业委会等共商共议,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小区防疫方案。

这个时候,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居民,因为疫情而走到一起。其中,不乏“洋面孔”。

住在明德坊的阿明(VYAS AMISH)是一名美籍印度医生,这是他来上海的3年间第一次以小区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虽然是后半程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但一口流利的中文常让邻居们忘记他是一名外国友人。“我是一名医生,也是小区居民,应该要站出来。”就这样,阿明成了核酸采样员的好帮手。

共同抗击疫情的时光里,大家都在为守护共同的家园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凝聚起抗疫新生力量,正是‘三会’制度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萌发凸显的新内涵。”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施灿彬表示,最初,“三会”制度被用于解决五里桥街道公共弄堂卫生问题。由于社区各主体缺乏责任意识,弄堂成了远近闻名的“垃圾弄”“黄泥弄”。为解决这一梗阻难题,等一系列沟通协调机制应运而生。后来,弄堂铺上了彩砖,焕然一新,解决社区治理大难题。

然而,疫情之下,“三会”制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在街道党工委书记曹炯看来,有效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小区由“谁来自治”、二是小区居民“自治什么”、三是小区居民“如何自治”。疫情期间,三会制度的沟通、协调、凝聚作用使得行政的刚性衔接了自治的弹性,保证了防控秩序的包容、和谐与效率,这一点尤为可贵。通过三会制度,居民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可以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地社区的生动体现。

“云治理”,老少齐心守护家园

一位上海基层党建的专家曾评价:用好“三会”制度,基层“微治理”将更富活力、生命力。面对疫情大考,在常住人口8万多、家庭户数3.4万余户的五里桥街道,如何解决民生物资保供?

“保供物资具体囊括哪些,是在线上征求居民区建议后,确定下来的。”街道负责保供的工作人员表示,善用“三会”制度,就是让居民拥有更多、更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通过线上征集,激发了广大居民的民主意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为了让保供物资更贴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街道成立了一个‘五里桥街道防控保供群’,群成员都是街道各居民区居委干部、居民、志愿者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街道微信公众号发布物资告知书

为此,街道微信公众号自4月中下旬开始,对即将要发放的保供物资启动了提前告知,提早知晓后更方便了居民们的合理购买。

瞿溪路937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5排22栋居民楼沿一条公弄而建,是辖区少数没有围墙划分住宅区域的老旧小区。而这样开放式的老旧小区,无形中增加了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难度和压力。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优先关心关爱好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瞿东居委社工何文彬说到。

4月8日凌晨,街道发布了“WULI菜篮子天使团团长”团长招募公告。“居委工作人员太苦了,我们可以站出来一起分担。”短短1天内,居民吴佩等42名志愿者共同组成了瞿溪路937弄邻里购团。居委全程供应“大白”防护服,确保志愿者安全。为让居民放心,团长们精心寻找团购供应商。为兼顾不会使用在线平台的长者,居委联系楼组长定向对接特殊困难群体,定时发单至团购平台。

每日一期的“937弄今日团购日报”

据了解,五里邻里购共有团长118名,团员千余名,8090后社区青年占80%,其中有一部分还是社区报到党员、共青团员,他们富有创新意识,行动力强,希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团购平台。

志愿者们冒雨取送团购产品

大家都在为守护共同的家园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者和“团长”们的点滴付出,不仅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带领更多居民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渐渐地,群里抱怨的人少了,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多了;负面的情绪少了,积极的心声多了;尖酸的言语少了,温暖的言辞多了;无端指责少了,建言献策多了。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贯穿于抗疫的过程,引导社区各类自治力量在疫情中从抗拒纷争逐渐走向协商共治,及时收集民情民意,让一个个“金点子”落地于各项工作之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也在这段特殊时期展示了基层一线的生动图景。(五里桥街道供图)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