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心怀国之大者 激活创新发展——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2022年03月07日16:53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2022全国两会“上海声音”系列报道之三】

每年全国两会,肩负“排头兵”与“先行者”使命的上海都深受瞩目。聆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海的创新实践频现其中。“成功举办进博会”、“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一网通办”、“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与上海相关的,更有一项项亮眼的数据指标。

“过去一年,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出色答卷。”3月5日下午,参加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如是总结。

特殊年份,出色答卷——艰辛,只有负重前行者了然。新征程起航,谋定而后动,上海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又在“国家账本”中划出哪些任务清单?

稳字当头,上海勇担重担促发展、保安全

“我注意到,报告里‘稳’字出现了76处,对航运企业来说,‘稳’的体会格外深刻。”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代表说,疫情影响下,部分国外港口拥堵滞留严重,国际供应链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确保供应链稳定?“稳”是一个重要问题。

“稳”,是说出来,更是干出来的。常怀忧患意识的上海,早早自我加压。新年首个工作日,各区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热气腾腾、虎虎生威。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开始走基层、进居村、入企业,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找问题解难题,打主动仗,誓将“稳”进行到底。

来自企业的徐珏慧感受到大走访、大排查的及时管用,又在履职调研中,留心收集困扰整个行业的“长线”难题、思考对策,一并带到全国两会。她建议,加快推进上海内河出海通道建设,突破关键瓶颈;加快研究建设更具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长三角河海直达出海通道,实现以大通量、绿色、高效的河海联运保障物流供应链的稳定。

李强代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陈正宝摄

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代表则注意到报告称,“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等助企纾困政策。他连连叫好:“政策实打实,更强调‘及时雨’要直接下到企业的田里”,政策礼包包含着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良苦用心。

“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政府打出组合拳,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稳岗扩员,政策既延续了前几年做法,又创新地提出对小微企业留抵税额及时退还,大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让利减负,加大公共政策供给,使得政策具有延续性、精准性。面对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和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我国政府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日臻成熟。”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代表说。

他认为,“新的一年,‘稳’的压力没有减轻,‘进’的步伐要明显加快。确保高质量发展,上海仍要爬坡过坎、艰苦努力,才能保证与经济龙头地位相匹配的‘吨位’。”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既要站位高,谋划前瞻性布局,又要接地气,紧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增进民生福祉两个关键点发力。

开路先锋,数字经济新动能激活市场主体

经济增速预期5.5%左右——这成为代表们最为关注的数字。不少人注意到,今年全国预期目标,与上海1月提出的GDP增速预期目标完全一致。是纯属巧合还是另有深意?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代表解读道,“这说明作为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国所有城市首位的上海,经济总量率先来到高基数位置,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早于全国其他地方3—5年。”

上海GDP增速曾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些年,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两条腿走路,国际高端制造业纷纷进入上海,上海借力夯实高端制造产业链、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张兆安认为,上海调整优势正逐渐显现,几组“万”数量级的经济数据充分彰显。

2021年,上海GDP突破4万亿元新台阶,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的总规模全面跨越万亿元门槛,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2%。代表们据此判断,上海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而上海转型路径,往往会成为先行先试的实践样本。

3月5日下午,上海代表团在驻地北京饭店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黄晓慧摄

“我们传统建筑行业,明显感受到政策供给正在积极引导上游企业主动带动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发展。”徐征代表在审议现场分享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个数字化转型故事。

前不久,“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乐曲悠扬,会客厅穹顶繁星点点,如梦如幻,带火了会客厅穹顶的设计装修公司。“这是上海建工下游企业,用3D激光扫描、深度建模等新工艺,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小设计里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乾坤。

细数报告中多处出现“数字化”,张兆安指出,通过“产业数字化”为存量产业赋能,使的存量经济获得新动力、产生新效益。通过“数字产业化”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产业、新行业、新模式,从而培育增量经济。

上海以数字化赋能存量、培育增量,亦是提前谋划、前瞻布局。去年12月,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数字经济新赛道”,挖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广阔场景空间,以数字新技术、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数据要素市场是数字经济核心关键,既具有一般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又具有跨时空、海量高频、多主体等新特征,必须要以‘全国市场+地方市场’统分结合总体规划。”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代表建议,全国范围遴选大区交易所作为核心节点,规范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信息权益和数据安全保护等基本规则,加快构建全国互通的数据交易基础平台网络,搭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数据新基建。

创新策源,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报告在回顾去年发展时提到,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显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不少代表审议时都谈到科技创新。中科院院士李林代表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报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对上海来讲,我们要围绕新技术夯实新动能的根基,加快新技术聚力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打造‘四个一流’,即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科研设施,一流的科研成果以及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陈鸣波代表说。

邵志清代表由此想到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金融、经济、贸易、航运这四个中心建设,更偏向城市的功能性打造和城市能级的提升,而科创中心建设是从创新策源上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柴闪闪代表在上海代表团视频直播室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接受媒体在线提问。张弛 摄

没有基础科研的源头活水,就没有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报告提出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肩负科技创新策源“国家队”使命的上海,率先上场试水。去年10月,上海首推“基础研究特区”,以5年为资助周期,赋予特区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潜心研究,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

陈鸣波代表建议,中央进一步支持上海做实“基础研究特区”,尤其面向全球人才集聚实施特殊政策,充分发挥上海战略优势,为国家大力引进海外一流领军人才,深化科研体制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更高层次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科研人员代表,李林希望国家不断提高对基础研究乃至应用研究投入,落实对基础研究的稳定资金支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保障科技人员潜心从事科研。

“国家对浦东新区引领区委以重任、寄予厚望,我们要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在改革的集成性、开放的制度型、创新的策源力上下功夫。”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代表建议,对浦东新区引领区、临港新片区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加快提升核心功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国家战略就是时代使命。正如李强代表所指出,上海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等方面持续深耕,把国家战略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的胜势,更好为全国发展大局服务。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