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快准稳,上海怎样让防控跑过病毒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2020年11月24日09:5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11月22日,浦东国际机场通宵展开全员核酸检测

11月23日21时,来自上海市卫健部门的最新消息称:累计采样17719人,17718人为阴性;1人结果阳性。

这是上海本月发现的第7例本土病例。

气温骤降。这两天的上海,一下从清爽宜人的秋天跌进了初冬。很多人的心情,也因为散发病例的增加而有几分惴惴。

11月23日上午10点,上海市召开第8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宣布,在追踪排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时,新发现了两例新冠肺炎可疑病例,分别是此前两例确诊病例的同事和妻子。当天晚上,上海再添一例来自浦东机场货运单位的确诊病例。

从11月9日,上海连续8个月无新增本土病例的纪录被骤然打破,至此,上海报告的本土病例已增至7例。几处村居、小区升格“中风险”,“行程码”中的“上海”也被翻了红。

于是,公共场合里,原本有些松懈的人们重新规范戴起了口罩;出差出游的人们要么撤销行程,要么默默去医院排队检测,揣上一张核酸证明……

然而,上海的街巷繁华热闹依旧,看不出半点恐慌。缘由在于,这座城市敢说——“让防控跑赢病毒”,敢做——万人采样检测一夜完成,敢透明——信息公开,不容谣言发酵。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且专家早就提醒谨防“秋冬第二波疫情”,开放的中国,能否“独善其身”?“疫情防控常态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大家说到顺口,能否慎终如始,常抓不懈?尤其是上海,每天承担大量航班、船舶、车辆进出国境,真能守牢大门?会不会“溃于蚁穴”?

几例突发散发病例,像是一次测验,让我们看到上海公共卫生安全防护体系的运行效率,看看其是否快速、精准、高强度、大规模和靠得住,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与市民基本素质的一次检验。

11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8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4小时,上海做了多少事?这些无言的数字,让人震撼

比起“新增两例病例”,这次新闻发布会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另外一些数字:

11月22日新发现2例确诊病例之后,上海做了哪些事?

“经排查,截至11月23日8时,已追踪到上述确诊病例曹某某、张某某的密切接触者55人,已全部落实隔离观察措施,完成首次核酸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已排查到筛查对象2541人,全部完成核酸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已对相关场所食品、物品、环境等进行采样,共采集378件样本,完成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是李国华副区长报告的数据。

11月22日夜间,上海组织力量对浦东机场货运单位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有网友当时即刻将人头攒动的照片上传,俨然一派“出大事了”的声口。真相如何呢?

据11月23日21时来自上海市卫健部门的最新消息,“累计采样17719人,17718人为阴性;1人结果阳性。

此前,11月9日确诊病例之后,“共排查并管理密切接触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触者51名,筛查病例相关人员9617人,上述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共采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环境样本1428份,经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11月20日晚宣布确诊2例病例,次晚22时公布的相关排查情况如是:“密切接触者91人,其中在沪90人,在外地(江苏扬州)1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密接的密接213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相关筛查人员15416人,检测结果15415人为阴性,1人为阳性。”

11月8日下午,浦东机场搬运工王某因发热走进医院,9日早确诊,当天上海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信息,宣告查到180余名密接的密接,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

浦东医院,因有一名护士确诊,当天即开始封闭管理

每一个确诊病例,关联的都是几十个“密接者”、几百个“密接的密接”,乃至数千至上万人的“相关人员”。一天之间,要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画出一个人两周内的活动轨迹,核查信息,确定风险区域和等级,落实措施;一夜之间,要为1.5万、1.7万人做筛查,核酸采样、送检、通报结果,还要加上工作场所、居住地环境样本等检测,不迟滞、不错漏……随便想想,都不容易。

为了这些无言的数字,无数人不眠不休。

数字背后,是属于上海的速度、精度和力度;支撑这些数字的,有上海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与温度——上海立志打造国际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做好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桥头堡,就必须在疫情面前争分夺秒,准确高效,防控跑赢病毒,真相盖过谣言。

上海,确是“模子”!

挑灯夜战,居民小区里数千居民有序展开核酸检测

溯源样本,“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

11月23日上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孙晓冬副主任谈及同在浦东国际机场从事货运的2例确诊病例的溯源调查:

2例病例可排除“人传人”导致感染可能性;排除经接触冷链食品感染可能性;2人曾于10月30日共同进入并清理过一个自北美地区运返回沪后的航空集装器。该集装器为密闭容器,内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内部环境潮湿。清理时,2人均未佩戴口罩。而其发病时间符合新冠肺炎发病潜伏期。经基因测序,2例病例基因高度同源,与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提示感染来源为境外输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国家和上海权威专家综合分析研判认为:导致2例病例的感染来源,可聚焦在同时共同暴露于境外输入的航空集装器。

短短一段话,透露了不少信息。这需要做多少“无用功”、投入多大精力,才能将一个人过去14天的行动轨迹、做过的每件事、身处的每个环境特点、每个可能仅是擦身而过者的身份信息,一天之内采集齐备、公之于众;又要做多少抽丝剥茧的调查分析检测验证,才能迅速聚焦感染来源、发现风险点,从而消除防控隐患?

短短一段话,也让我们看到上海公共卫生防护链条的隐约浮现。“这个体系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但体系就在你身边,这个体系就渗透在基层的一点一滴中……这次整个疫情救治,你如果拿放大镜去看,你就会把体系里的一些细节看清楚,就能明白我们老百姓如何得益于这个完整体系对我们城市的保障。”谈及上海今年出台的“公共卫生20条”时,上海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这样描述。

11月21日,上海市第87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宵奋战”之后的领导、专家们

在11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说,浦东出现的散发病例对整个城市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上海没有对浦东地区封城,也没有对浦东地区大面积普遍检测。“这说明,对这个病毒的第一个感染者发现得非常早,需要追踪的密切接触者及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数量是有限的。要做到这样充分的追踪,再扩大范围检测,事实上足以应对这个病毒的传播。这是我们常说的‘要跑到病毒的前面’。要跑到病毒的前面,唯一的一点是,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

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上海要花这么大力气、舍得这么大投入,一人确认,辄检万人。

浦东机场通宵检测工作之后,坐着休息的医务人员

数字背后的众志成城

22日深夜,浦东机场展开全员核酸检测。

寒风吹号,240名医护人员、300名工作人员为1.7万余人的采样,整整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站不动了,就在墙边背风处席地而坐,补充一下体力。这样的场景,让一些亲历者动情地在网上留言:“你们为这座城市的安全坚持奋斗,这一切,所有人都会铭记在心。”“你们辛苦了!给予时间,给予信任,不急不躁,上海会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同一天,在最早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的浦东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医护人员、居委干部、城管、公安、保安等各路人马24小时通宵奋战,为2000多户、6000多位居民完成核酸检测。有人用手机拍下当时的场景:深夜路灯下,社区居民们戴着口罩排队等待检测。井然有序的一幕,穿透寒冷与黑暗,让人温暖而心安。

20日新增的女性病例是上海市浦东医院护士。确诊后第一时间,医院日常门急诊医疗服务即被暂停,院区封闭管理,在院的4015名员工、患者、陪护人员全数隔离观察、核酸检测。该院近千名医护人员去了隔离点,其他医院医护人员驰援,接手照料患者。四小时完成“换防转移”,过程井井有条。

确认病患女儿就读的中学,第一时间展开隔离、检测、消杀等措施,周六学校全员到校做核酸检测,并从周一开始上网课。

每一项举措、每一组数字、每一次与时间赛跑,背后,都意味着牺牲、不便、困难、麻烦、繁琐甚至痛苦……然而,你很少听到抱怨、抵触,更没有自说自话,自行其是。

11月21日,本是浦东医院检验科医生王嘉琪结婚的日子,因为防疫需要,他和新娘朱倩只能举行视频婚礼。新娘一个人出现在婚宴现场,却收到更多祝福;

一位出租司机送乘客入明天华城小区恰遇“封门”,只能就地隔离,耽误了做生意,他却干脆当起了志愿者……

从11月9日至今,连续三场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每一次,上海的医学专家们都在大力科普,呼吁市民加强个人防护,继续做好戴口罩、洗手、社交距离等措施。

张文宏医生曾说,世界疫情何时结束,不取决于防控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和地区,而是取决于“最短板”;不取决于医生们,而是取决于每一个人。

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多方协同,众志成城。

这样的上海,期待交出一张属于抗疫“优等生”的答卷。(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警民直通车-上海等)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