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交出“十三五”经济民生高分答卷

2020年10月21日18:24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肩负着国家战略的浦东,承载着“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始终以先行改革闯新路,以扩大开放添活力,以锐意创新强动力。经过30年的发展,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全国第一”,有力带动了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总体实现了开发开放的阶段性目标。

浦东的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放能级实现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幅度增强,政府职能实现有效性转变,城市面貌实现显著性改变,率先构建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核心承载区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基本建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浦东以全市1/5的土地,近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诞生的众多“率先”“第一”让全国振奋,让世界惊叹,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浦东落子有声、全国满盘皆活的开发意图。

2019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万亿元,是1990年的211倍,人均GDP3.32万美元。“十三五”期间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整数关口(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4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超过7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一部分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不断优化创新布局,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引进和培育创新主体,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人才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张江科学城主体功能及配套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研究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交大张江科学园等科研机构加快推进。成立上海张江细胞产业园,全国生物样本库首个国家标准在张江发布。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918家,创新型孵化器164家。外资研发中心245家,占全市52%。成立了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国际人才港开港,首推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实现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人员落户审批权下放,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准入条件优化等一批政策突破。成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快速获权、确权和维权服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8.3件。

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强化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双自联动”产生强烈的磁效应、场效应。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高效,成立全国首家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的集中管理和综合执法的知识产权局,整合成立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张江科学城实行“四合一”的管理体制。科创产业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试点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率先探索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许可人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入融合,配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企业科创板上市,已有16家浦东企业上市,占全市55%。设立浦东科创母基金,创新“产业+基地+基金”联动发展模式,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金桥5G生态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东方芯港7个园区成为全市首批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依托重点发展片区,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深入推进,注重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7.3%,金融业占比超过30%。以信息技术、新经济、总部经济为主的服务业占22.8%。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交易额占全市54.9%。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4%。集聚发展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芯”(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1221亿元,占全市71.5%)“创新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771亿元,约占全市一半)“未来车”(汽车制造业产值2090亿元,占全市1/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占全市35%)“蓝天梦”(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值占全市31%)“智能造”(高端装备制造产值966亿元,占全市37%)“数据港”(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444亿元)等六大硬核产业。

第二部分

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基本形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面貌

规划体系和布局不断优化

坚持“轴带引领,多心组团”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类底线管控,形成了“一主、一新、一轴、三廊、四圈”的总体布局,有效推动了城乡互动、产城融合。

功能性、枢纽型、网格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基础设施对城乡发展的骨架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建成浦东机场第五跑道、洋山港四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助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三,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重要枢纽。中心城内高快速路网基本建成,高快速路和主次干路建成规模分别占全市27%和23.5%。越江通道达到19条。轨道交通里程数占全市33.7%。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完成341个村“达标型”、66个村“提升型”、18个村“特色型”美丽庭院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完成17万户农村污水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率达到85%。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建成4个全国文明镇、7个全国文明村。加快推进“绿色田园”建设,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9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模式,浦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国综合测评中名列前茅,农业增加值占全市1/5以上,建成“绿色田园”示范镇1个、“绿色田园”示范村26个、“绿色田园”示范园78家。加快推进“幸福乐园”建设,加大涉农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完成村级产权制度改革,镇级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第三部分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基本形成环境优美、舒适宜居、低碳环保的生态城区

城市生态空间更加优化

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逐步形成“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开放空间网络。拥有东滩等6个自然保护区,滨江森林公园等4个大型生态公园,碧云、森兰、三林、北蔡等4大楔形绿地建设加快推进,22公里黄浦江东岸贯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7%。

综合环境更加优美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积极落实“河长制”,集中开展城乡中小河道治理,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无违建先进居村”创建通过率100%。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获得国家卫生城区等称号,以及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率先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进低碳城区建设,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三五”以来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

第四部分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基本形成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获批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以来,先后推进实施了1.0版、2.0版、3.0版等三个总体方案,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制度,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在自贸试验区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报检”等近百项创新举措,通关效率显著提高。试点外汇收支便利化。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桥南区海关监管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落地项目累计达到3392项,自贸试验区FT账户累计开立13.2万个,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占全市比重近40%,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临港新片区获批标志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项目推进、功能培育和规划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核心功能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

以载体建设、机构集聚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大力促进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等核心功能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目前共有3.55万家外资企业、3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浦东投资兴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20家在浦东设立了机构。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千亿美元。积极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外资法人银行、外资保险法人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数量全国第一,集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等13家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1098家持牌类金融机构,以及近百家各类外资资管机构。融资租赁业务快速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约2万亿元,占全国1/3左右。原油期货交易量位列全球第三。“沪港通”“沪伦通”开通运行。浦东已成为国际上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最为完备、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近4000万标箱。超过7000万人次通过浦东国际机场往返于世界各地。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亚洲海事技术与合作中心等一批国际知名航运总部和航运功能性机构落户,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累计达94家,占全市69%。建立了涵盖能源、化工、钢铁等行业的17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60%,集成电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0.8%和8.5%,服务贸易占全市47.3%。

深度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对外辐射服务、参与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先后与以色列、俄罗斯等沿线国家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一带一路”国别(地区)中心达到10家。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企业服务中心,促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发行“熊猫债”、开展政策性信贷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拓展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上市培育等功能。建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区域合作的标杆。探索长三角地区在质量合作、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互证互认。

第五部分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格局

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强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十三五”期间社会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5%左右,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面完成,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拥有独立法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59所,占全市20.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公办学校数和学生数占比分别达到75%和70%,“新优质学校”占比达到25%。引进上海纽约大学等14所国际学校,拥有各类高等院校34所。逐步形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覆盖、基本健康服务均等化、健康管理普及化、健康服务多元化的卫生健康服务格局。拥有市属三级医院9家,区属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11家。引进质子重离子医院等高等级医疗机构。“市、区、街镇、家门口”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足球场、浦东美术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群艺馆、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和体育新地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关注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纳入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原镇保人员整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东西南北中”大型养老机构建设持续推进,养老床位数达到2.68万张。“四位一体”的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多万平方米,惠及家庭30万户、100万人。

社会治理格局良性互动

积极探索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特大区域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新路,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党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城运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统筹核心发展权和下沉区域管理权改革,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职能。全方位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建成居村“家门口”服务站,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所有事项全部下沉居村。依靠社会多元参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志愿者队伍超过60万人。

第六部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框架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按照率先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最公平公正的企业经营环境、最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最健全规范的法治保障环境。加大“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等领域的改革力度,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等大幅压减,助推上海在全国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显著提升。打好“放管服”改革组合拳,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证照分离”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后,又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核发全国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推进“六个双”综合监管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有效衔接。率先建设经济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平台,实现主要行业领域应用全覆盖。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深化

坚持开放、便捷、共享的理念,运用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促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政务信息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政府服务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化。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区级涉企审批事项100%实现线上“不见面审批”。企业和居民办事可以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总体一次办成。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推进

坚持建管并举、管理为先,按照“绣花式”管理的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城区安全有序运行。设立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充分发挥“一网统管”体系优势和“城市大脑”智慧功能,探索城市设施、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等六大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主动智能发现、快速及时处置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干净、智能。全面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日益增强,生产安全事故、110报警类警情数量逐年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