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嘉定,这个云南女孩的人生轨迹改变了……

2020年09月07日14:45  
 

白玛取宗的家乡,除了山还是山,不同村民组都隔着好几座山,一个村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她一度觉得这辈子都将与山为伴,直到3000多公里外的上海嘉定发出了一份邀请,她的人生就像离家不远的“长江第一湾”,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2017年以来,嘉定区开始开展与对口的云南省楚雄州7个贫困县、迪庆州德钦县、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的就业扶贫工作,目前共吸纳对口地区劳动力在嘉定就业1091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79人。白玛取宗就是这千分之一。

“他们都有老乡,我没有”

2004年投入使用的澄城公寓,是工业化的衍生物。

2004年前后,澄浏中路东侧的马东工业园,一半从民房上崛起,另一半脱胎于农田,一家家工厂林立而起,数以万计的来沪人员在这里谋得一份工作。澄浏中路西侧、紧挨着丰登路的澄城公寓,就是为了解决马东工业园内诸多来沪人员的住宿问题而建。

澄城公寓的热闹,从夜色降临开始。与此同时,十几家大小饭馆在公寓门口一字排开,小半个中国的菜系都能在这里找到。

人们的嬉笑寒暄中,安徽话、江西话、江苏话、湖北话、湖南话交替出现。对澄城公寓2600多名租户来说,他们唯独不缺的就是老乡。

1996年出生的白玛取宗,是特殊的一个。有多特殊?特殊到一提起她的名字,公寓的物业管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说出她住在几号楼几零几。在2600多人里,这个名字太特别了。在租户登记系统里,白玛取宗登记的名字是“取宗”。事实上,她是藏族姑娘,名字就是白玛取宗,没有姓。

白玛取宗和4位来自江西、安徽、湖北的同事,住在一套38平方米的公寓里,每月1200多元的房租费用由公司支付。白玛取宗对在嘉定的生活还挺满意,唯一让她有点不习惯的就是“她们都有老乡,我没有”。

“你们是不是只吃牦牛肉?是不是身上都有佩刀?”白玛取宗经常会被这么问,当她谈起她的家乡还有虫草和松茸,另一个问题紧接着就来了——“虫草、松茸很值钱的,你为什么还要来上海啊?”她一般只会笑笑,因为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类似的问题多了,白玛取宗身上的“使命感”愈发强烈,在她看来,如果有越来越多老乡走出大山,外界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也许会慢慢消失。她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终于有一天,这个机会来了。

“家里的负担轻了不少”

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平均海拔高达4270米。白玛取宗的家在羊拉乡茂顶村,山脚下是长江,江对岸是四川。在这个山村,从一个村民组到另一个村民组,需要翻过几座山,“从我们南仁组去村委会办事,走路要一整天。”

山高路远,发展不易。走出大山,成了白玛取宗的执念,“我想看看山外的世界”。

白玛取宗原本想以求学这种顺理成章的方式走出大山,但她的高考分数只够念大专,“考上本科的话家里会支持读下去,大专的话还是算了,我哥读了四年本科,还有一大笔贷款要还。”

五六月份挖虫草,七八月份采松茸,是白玛取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那好东西不多,一年也就卖一万多点,哥哥读书的贷款都还不上。”讲到这里,白玛取宗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高中毕业后,白玛取宗在家种了半年玛咖,随后前往德钦县二小给老师们做饭,之后又去了香格里拉市一家汽修厂做招待员兼会计。2017年底,她从在村委会工作的哥哥那里得知:上海嘉定正在开展对口帮扶劳务协作招聘活动。彼时,她对嘉定一无所知,“上海是个大城市,去那总没错。”

2018年回家过年前,白玛取宗辞掉了汽修厂的工作,她不想给自己留后路。当年3月,白玛取宗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从丽江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嘉定。

初来乍到并不顺利。在一场招聘会上,多数企业对这位藏族姑娘充满好奇的同时又疑虑重重,因为白玛取宗从未有过在制造业企业打工的经历。好在一位嘉定援滇干部帮她物色了一家台资企业,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落了脚。

在马东工业园这家研发制造印刷电路板精密钻针和金属切削刀具的企业,白玛取宗做了两三个月上下料的工作后,成了一名磨钻针的操作工,现在一天能磨1900根,基本赶上了一名熟练工的水平。

现在,白玛取宗每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这让她挺知足,“哥哥读书时借的贷款帮着还清了,家里的负担轻了不少。”

不同于多数来沪打工者,白玛取宗总是在尝试改变,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跳出舒适区”。她所在的企业在国内布局了不少工厂,有的工厂缺人,总部就会调配嘉定工厂的工人过去帮忙。一旦有这样的机会,白玛取宗总是第一个报名。这些年她去过江苏、安徽、重庆等地的工厂,不为别的,“就是想到处看看,顺带学习一些新技能。”她甚至愿意花一个月的工资去学日语,这让工友们颇为不解。

白玛取宗在嘉定打工的这几年,她的家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德钦县结对共建的嘉定,通过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方式推进当地发展。去年,德钦县顺利脱贫摘帽。身为受益者,白玛取宗对嘉定伸出的援手感恩在心,但她觉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的机会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努力。”

记者手记

脱贫,关键要有“主角意识”

嘉定与对口地区开展就业扶贫工作,起初并不顺利。2017年来的首批102人留下的不到10人,此后几年留下来的逐年增加,去年新来的一批有将近一半人留在了嘉定。

明明比在当地挣的钱多出不少,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留下来?嘉定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科副科长叶本喜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和对口地区的务工人员及当地劳动部门接触多了,他总结出一些原因:“他们不适应上海潮湿闷热的天气、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还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巨大差异。”

他的说法在白玛取宗这里得到了印证。和白玛取宗同一批来嘉定的6位德钦人先后离沪返乡,问及缘由,基本也就是叶本喜说的那几个方面。“有一点他们几个都提到了,就是觉得厂里的人好凶。”白玛取宗起初也有这个感觉,但久而久之,她发现,“其实不是凶,就是工作时大家说话比较直接,讲效率。”

效率这个词,在白玛取宗的老家很少被提及,“我们那没人看手表,太阳升起就出门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吃饭。”现在,她会耐心地和老家人讲述这种差异,不仅和同龄人讲,还和上一辈的人讲。

好在像白玛取宗这样扮演沟通角色的人越来越多。南亚新材料、盈达空调等嘉定企业,每家都有几十位来自嘉定对口地区的员工,有的已经当上了班组长。叶本喜告诉记者,有的人不仅为同学朋友牵线,还带着自己的长辈来打工,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改善了不少。

另一方面,嘉定与对口地区建立劳务合作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职业培训、专场招聘等形式,切实帮助对口地区实现就业精准脱贫。2017年以来,包括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在内,嘉定通过劳务协作帮助对口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5857人。

来源:上海嘉定

(责编:董志雯、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