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 经济发展晴雨表:解读上海百强企业榜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沈文敏

2020年08月21日08:5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8月18日,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20上海百强企业发布会,发布了2020上海企业100强、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2020上海民营企业100强、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和2020上海百强成长企业50强排行榜。百强企业以2019年度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今年入围门槛由2019年的59.6亿元大幅提高至73.2亿元。这份榜单,不仅是企业实力的比拼,更是上海经济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晴雨表。

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张,22家营收超千亿

榜单显示,上汽集团、宝武集团、交通银行、绿地控股、中国太保位列百强榜前五位。从整体看,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持续处于扩张阶段,经济效益持续提高。2019年度上海企业100强营业收入创纪录地达到77329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2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民营企业4家),是百强企业排行榜发布以来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次,比上年的21家新增1家,上海钢联为此次千亿俱乐部新成员。今年,上海还有9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比上年增加2家,分别是首次上榜的上海建工和上海医药。

今年进入百强的企业净利润合计5132.6亿元,同比增长12.51%,其中92家企业实现盈利;百强企业的资产总额和研发投入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资产总额333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68.4亿元,增长率9.07%,提供研发数据的80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为1040.8亿元,增长率17.14%;

纳税方面,上海烟草、上汽集团、绿地集团分列前三甲,分别是985.9亿元、793.6亿元、330.2亿元。前20名企业纳税总额合计4281.2亿元,占上海百强的比重为84.43%。

从统计数据看,2020上海百强榜企业的资产、劳动效率持续改善,发展质量继续向好。

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咨询研究部主任张培荣表示,2019年度上海百强企业不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而且这些产出指标的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资产总额、员工人数等投入指标的增幅,资产效率和劳动效率持续改善。“上海百强企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效果正在显现,依靠提高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依靠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换代,已成为企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发展质量的主要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百强榜显示,新兴的行业龙头开始发力。经过多年培育,集成电路制造业、药品制造和医疗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商平台等逐步壮大,经营业绩增速明显超过上海GDP增长率和百强企业平均增长率,营业收入千亿级、百亿级的行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集群形成,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数据显示,进入百强的12家电商平台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达4024亿元,增长39.38%,净利润增长106.03%,渐入佳境。美团点评、拼多多、携程等电商龙头企业不仅高速增长,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提高,龙头地位更加巩固。

集成电路制造业龙头企业中芯国际自2017年起公司经营走出困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上升,2019年14纳米制程芯片制造实现量产,今年又实现了科创板IPO融资上市。上海韦尔股份2018年营业收入翻番,去年又增长40%以上,净利润增长超过400%,销售规模进入世界图像传感器行业前三。今年一季度,这两家集成电路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势头。

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13家药品和医疗设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达17%以上,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

不仅领跑早,而且步伐稳,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引擎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解读这张榜单:上海民营企业中“大企业”开始长出,民企百强榜有13家营收达百亿级的新兴产业公司上榜,形成了一个百亿级的公司集群:由互联网服务(7家)、快递(4家)、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各1家)组成——上海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下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依托城市规模消费形成的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独角兽、依托城市流量经济形成的快递业异军突起和上海长期布局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均结出硕果。

上海传统行业中,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前十百强企业中,特大型国有制造企业占四成,包括上汽股份、中国宝武、上海电气、 华谊股份,他们抓住国有企业混改的时机,以“四新经济”为抓手,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对优质资产整合重组拆分成独立经营法人实体,建立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市场竞争发展,推动其依托母公司独特优势,独立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条件成熟的,还积极推动其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转型不仅提升了在水平产业链上的位置,也加强了在垂直产业链的控制力。

创新驱动为上海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引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领跑早,步伐稳。经过5年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创新策源能力快速提升,科创中心“四梁八柱”为上海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持。百强中的宝武、上汽、携程分别以135.0亿元、133.9亿元、106.7亿元分列前三甲,前20名企业研发费用合计884.8亿元,占上海百强比例达85.01%,大企业成为研发绝对主力。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设,使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优化了行业发展的整体绩效,2020年上海百强不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9.64%和12.51%的增长率,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总资产的增长幅度。需要强调的是,上海百强企业的专利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前20名企业合计专利数86238个,占上海百强比例达89.25%,成为中国制造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主要力量。

“在线新经济”有望实现“弯道超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待提升

2019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世界经济陷入较大增长困境。联合国在2020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0》中指出,由于贸易局势以及投资的大幅缩减,全球经济增速在2019年降至2.3%,为10年来最低。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上海百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锻造新势能、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继续探索新路径、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凸显新优势。汤蕴懿研究员提出,上海百强企业可通过在重点领域中甄选与国际差距较大的关键技术,以技术研发为主要目标,以国企为研发和投入主导方,围绕技术突破优化研发投入、围绕产品研发组织知识产权、围绕全球生产组织供应链布局,实现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目标,获取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内的产业安全。

2020年上海百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表明,服务业低端化和制造业低效化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一方面,就资产规模及净利润而言,2020年上海百强服务业企业分别是上海百强制造业企业的6.3倍和2.3倍,但利税总额及研发费用分别仅是百强制造业企业的0.8倍及0.6倍。服务业的研发费用过于集中于头部企业,前三位企业携程、美团点评和国泰君安占比达67.16%,其他企业研发强度较低,上海服务业整体发展还有巨大上升空间。

另一方面,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但百强企业资产效益增幅相比不高,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倒挂。2019年,上海百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3%、1.5%及9.1%,增长幅度分别为0.12%、0.02%及-0.12%。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整体仍以简单规模扩张方式为主,随着规模扩张,资产效益增幅却递减。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提升百强企业经营效益,成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020年百强名单中,“在线新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大力发展线上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是上海加快推动疫后经济恢复、尽快重回经济发展快车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场景应用中支撑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

新经济业态对政府行业监管和社会秩序平衡提出了新挑战。线上经济具有跨界融合、开放共享、高成长低成本特征,极大考验政府建立跨部门综合决策机制等治理能力。如何对新经济实现“聪明的监管”,实现创新驱动、公平竞争、风险防范的均衡,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改革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需要建立新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各方活力,形成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合力,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系统优化、把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中,建立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大监管格局。

长三角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工深度最高、生产网络覆盖度最高的地区,在先进制造和新兴制造综合竞争力上领先全国,形成一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上海百强企业要谋求更好发展,需要发挥长三角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纵观全球,世界主要大都市经济圈是所在国家产业升级的首发地,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业化都起步于经济圈的首位城市,首位城市依托人口和市场的规模优势形成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率先发展的起点,并通过价值链内的消费纽带、供应链纽带辐射至周边中小城市,在生产要素梯度化结构的条件,依托产业专业化分工深化加深要素流动和市场流动关联,由此形成“技术-产业-市场”三维度为纽带的城市群形态。

作为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百强企业应更有担当,利用属地优势,通过联合技术开发、投资和服务配套,实现高效的跨区合作。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