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绘就蓝图,“她”力量在浦东开发开放中绽放

2020年04月22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第30年。30年栉风沐雨,浦东从东海岸边的阡陌乡野,发展蜕变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种跨越式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其中,女性力量如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时代大潮中书写一段段传奇?

站在新起点,让巾帼风采给未来添新色。近日,由浦东新区妇女联合会主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女性力量”论坛邀请见证浦东开发开放的女性开拓者代表,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凝聚新时代再出发力量。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依次对话三位女性建设者——原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总工会主席彭戌兰,原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马伊里,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华,回顾了她们参与浦东开拓建设的峥嵘岁月。

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仍是一片广袤农田,5年间,陆家嘴金融城、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开发区成立,新区管委会带动全区创新机构改革。

彭戌兰,原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总工会主席

1993年2月刚到浦东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快”。作为浦东第一任组织处处长,人事局、编办、机关党委的工作都设在组织处,仅有的8人要应付繁杂事务,只有“快、快、快!”你必须尽快地熟悉岗位,尽快地开展工作,尽快地打开局面。我们背后始终有一股力量在推动:浦东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每天都是小跑步地走路!

要保持这种快节奏,你办事必须雷厉风行,说话必须直奔主题、解决问题。真的不允许你说什么套话、空话。这种快节奏的背后,就是一个“新”字,必须有一个新的观念、新的路径、新的办法。参与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历任领导都有一条共识——创新是浦东的灵魂。这句话肯定对,但是我觉得创新就是浦东的命,浦东如果没有创新,就一事无成。比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浦东,大量的党组织如何成为我们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全市第一个大楼党支部就在浦东的嘉兴大厦成立,这是我们崭新的思路。

我对在浦东做党建有三个观点:第一是一定要有使命感——我们承担的是国家战略,所以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强大。第二我们还有一种滞后感,我当时是从浦西来的,到浦东发现什么都是空白的,我觉得落后了,一定要迎头赶上。第三,我们需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事情干好就可以了,心无旁骛,这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20世纪末,上海浦东经济发展的同时,民生建设初见成果,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马伊里,原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

浦东开发开放初期,大家都非常清楚浦东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对于浦东本地的农民、居民,浦东的社会事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时研究非常少。“干什么事情要先想明白。” 我们当时就认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是先后、主次关系,必须同步同力,社会事业也是投资环境。1995年,我们就和复旦大学联合成立了一个NGO“浦东-复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对浦东的社会问题进行持续跟踪研究,连续15年每年发布《浦东社会发展报告》,简称“绿皮书”。

社会发展局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认为是“以人为本”,提出了“三全”:要关注人的发展全过程,从生到死;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智力、体力和心力;要关注全人群,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职业、强势人群和弱势人群。本着这个目标定位,我们说服财政,更多地投资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早在浦东非常缺钱的近30年前,每年我经手用于社会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的钱,就有15-20亿!

当时有一个老说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我们想跟踪浦东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果有条件明天让你从浦东搬回浦西,你愿意不愿意?1995年有75%的人回答“立马搬回去!”剩下25%的人选择留在浦东也只是因为血缘或工作关系。但15年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浦东,他们说:“我们对浦东有信心。”

步入21世纪,浦东优势产业突出、优秀人才集聚、社会民生发展成为新区靓丽名片,跃升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和科创高地。

张华,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01年从检察岗位来到组织部,其实很不舍。从“睁大眼睛抓坏人”到“睁大眼睛找好人”,跨度很大,也更难。人才是浦东开发的宝藏,也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缺了这个核心竞争力,产业高地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始终把人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面向全国、面向全球,打破身份、打破地域、打破级别等传统观念,让人们加入到浦东这片热土,为浦东的开发贡献力量。

我们不是坐等人才,而是主动出去宣传。我们到清华北大等名校招聘人才的“人才直通车”,是政府来“搭台”,让企业来“唱戏”。当我们带着的500强企业把招牌打出去以后,真是人满为患。海外招聘也是这样。一次在伦敦金融城招聘,投简历的人居然从我们住的宾馆里排到了街上,感染了很多人。旧金山的一位官员就评价说:我本以为这种招聘就是来开个会,没想到你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岗位。我们当时海外打的口号就叫“选择浦东,选择成功”,我们希望所有回来创业工作的人跟着浦东一起成长,在浦东的辉煌中实现自身价值。浦东人才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们都说普通话,不说浦东话。

浦东的开发一定不能忘了人,不能忘了人才做出的贡献,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去关心服务好。陆家嘴“阳光驿站”、张江园区“99朵玫瑰”的出现,就是例证。党建的背后其实也是人,是一个先进人物组成的团队。所以我们说要把优秀的人才发展成党员,要把党员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个党组织才有先进性,才能够引领社会。

蔡竞,原浦东新区妇联主席

从1992年起参与浦东建设,在浦东,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女性,也收获了无数浦东女性的传奇故事。这些优秀女性在浦东的热土上贡献智慧,为浦东的发展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为扎根浦东的女性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女性为浦东开发建设出力、奉献,为浦东增光添彩。我不仅被这些奋斗精神感动,还为浦东有这样优秀的女性感到骄傲自豪。

陆敏之,浦东新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中,女性发挥了不可或缺也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纪念和传承她们奉献和奋斗的精神,沉淀对浦东这方热土的热爱和无法割舍的情怀。浦东新区妇联将更好地凝聚浦东女性,为浦东的再出发贡献更多的巾帼智慧和力量!

来自浦东各单位的“80、90后”青年女性还对话三位“50后”女性前辈,就浦东再出发深入探讨。

张烨:我来自微创医疗,负责党建工作。目前我们公司正致力打造服务型的党组织建设。我想向彭主任取取经,在您的创业过程中,党建工作怎样起到引领的作用?

彭戌兰:当年,我们党建工作提出了一个比较崭新的概念:党建要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党员。党建工作要培养优秀的团队,培养能够支撑起伟大事业的人才,要摆脱形式主义,这样在企业的发展中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我认为衡量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培养出有一支有活力、生命力的团队。

周欢:我是来自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的周欢。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对社会工作未来的专业发展,您对年轻一代的人有什么样的期待?

马伊里:这30年来浦东的社会工作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社会工作是处理社会关系障碍的工作,专业性很强,现代社会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社会关系障碍,因此它是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我们只是铺路人,希望年轻一代的你们好好干,做出成绩,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看现在的你们和未来的更多年轻人。

陆瑶:我们是“浦东二代”,刚刚踏入社会,希望自己可以对浦东、上海发展做贡献。您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代”,作为前辈,对我们有怎样的期待?同时,浦东在而立之年已经高度发展并聚集大量优秀人才,我们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希望前辈指点。

张华: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一个过程,建设初期和现在阶段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在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变高,现在的浦东再出发难度更高、更大。如果说我们是在白纸上开始画图,那么你们要在此基础上做到更加精美。在浦东发展的新形式下,你们汲取着全世界最新鲜、最先进的知识,拥有更多的智慧,我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浦东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评价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干部有着“敢跟全球顶级水平对话的志气、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气、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朝气”,而三位女性干部身上体现出的敢为人先、细腻灵活、人文关怀,也是浦东腾飞中“她力量”的缩影。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