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上海虹口,在淞沪铁路旁的一座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是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赵明认为,中共四大成功实现了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团体到群众性政党的伟大跨越。
如今,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95周年。以此为契机,如何从尘封的历史往事里,寻找上海根脉里流淌的红色基因;如何让历史建筑“活”起来,让文物“说话”;红色创意品牌,如何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见?人民网记者带你走进中共四大的“故事”,感受上海“奔腾”在骨子里的红色力量。
从小团体到大政党,解读中共四大红色密码
作为红色建筑,“中国四大纪念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足迹,也记录着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你真的读懂它了吗,你知道什么是951120吗,为什么有人说中共四大“顶天立地”?

2012年9月7日,中共四大纪念馆 资料图片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解开了谜底,他指出:“9”是指中共四大的9个历史时刻,如1925年1月11日到22日,中共四大的召开时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87年,帮助“四大”找回原址等。“5”则结合中共四大的四个历史成就,包括领导权问题、明确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的重要贡献、中央机构的设置、党内领导人的最高称谓。“11”是指,中共四大当时共通过14个文件中的 11个决议案。“20”是指出席中共四大的20位代表,包括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等。
“中共四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0位是烈士,4位曾登上天安门的城楼。”中共四大纪念馆曾对20位代表进行梳理,称之为“跨越百年的80,90,00后”。童科指出,一百年前的00后有三位,年龄最小的是中共四大纪念馆一位没有头像的同志……正是这些代表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建立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拥有9千万党员。中共虹口区委副书记洪流指出,纪念中共四大95周年,就是为了铭记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始终不忘来时的路,砥砺初心,勇担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18年12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曾在“中共四大与党的支部建设”研讨会上提到,中共四大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贡献,可以说是“顶天立地”。“地”,是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天”,是党的中央机构。“四大”直接涉及到总书记名称问题、职务问题。地方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称为书记,中央的委员长改名为总书记,且全党唯一。
1月21日,“顶天立地 力量之源”中共四大全国学术征文活动启动,这也标志着中共四大历史贡献系统研究发掘工作正式迈向新台阶。

1月21日,苏智良等专家获颁虹口区红色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第二批受聘专家聘书
全力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虹口区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中共四大与党的支部建设等一批研究成果、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论坛、中共四大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等影响力正在逐步的显现。
据了解,虹口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以四川北路为中轴,在近2平方公里范围内,整合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放大区域内57处红色文化遗址旧址的教育意义,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城市斗争史和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发展史。
如,打造“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现场教学活动,整合生态示范区内山阴路、多伦路到黄渡路的丰富红色文化遗址旧址,以“张家禾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为基地,以“白色恐怖下党的城市斗争”为主线,编写路“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现场教学项目,再现瞿秋白、李白、陈云、丁玲等革命党人在这一区域生活斗争全貌。
发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为“党的红色文艺之源”的重要意义,以《红色文化之旗——“左联”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为题,重新梳理左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有组织的革命文学团体的历史进程与重要意义,将现有场馆展陈面积从180㎡扩大至350㎡,完整展现左联在上世纪30年代,团结进步文艺人士,培育革命文化队伍,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抗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史实史料。
虹口还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论证鲁迅先生在虹口生活轨迹,通过资源整合,选取6处与鲁迅先生联系密切的场所,打造一条全长近1000米的“鲁迅小道”,串联起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三处鲁迅故居和内山书店旧址、左联会址纪念馆两处文化旧址,及多伦文化艺术空间鲁迅主题空间。
通过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的打造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聚焦青少年,固本强基建堡垒,在传承红色基因时,凝聚社会共识,强化意识打造形态。
如何让历史会说话 让文物活起来
“中共四大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另外,历史上重要的古田会议,其思想源泉之一就是四大。”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石雷说。
据中共四大纪念馆数据显示,从2019年6月份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至今,共接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30多万人次,4500多批次,300多个支部,线上受众达70万人次。同时作为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全年开展党课70多次,好评如潮。
中共四大会址如何深入挖掘?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仍需进一步寻找历史资料、地图,尽可能把四大会址建筑、周边人文社会情况整理清晰。“未来能不能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比方说新的展陈能不能有一张图能够全面展示虹口的红色文脉,这个方面我们共同努力。”
“很多纪念场馆都是孤零零的,虹口有这么多的红色基地,这么多好的故事,包括中共四大、左联、永安里等能够保留至今也是很难得的。”周恩来侄孙女周蓉认为,作为革命活动的工作场所,她指出自己已年逾6旬,父亲也过90岁,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力不从心。她建议,加强紧迫性,将这一片做成一个纪念地,将守着“金宝宝”的虹口形成特色,成为历史阶段的缩影展示,对传承红色故事,留给青少年一个非常好的宣传阵地。
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陆建松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未来不光红色旅游,包括讲好红色故事,将是未来整个中国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们的90后受众,也已经30岁了,所以千万不能传统。新一代观众的学习习惯、参观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方面要与时俱进。”陆建松认为,一定要跳出纪念馆,跳出红色单位,全媒体合作,才能真正把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文化“活”起来。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怎么样做到透过文物,见人见物见精神;如何挖掘亮点,热点;怎样点面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如何做好产值,揭示时代价值和当代精神;如何将学术界、历史界,党史界的新观点结合起来?中共四大探索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