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孔令丞在提案中将目光聚焦在了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上。她认为,加强长三角的科技一体化建设,对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十分有利。、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地区GDP均超过全国的40%,规模以上工企的R&D经费和人员、项目、专利等,均占全国一半左右。经济带的经济规模、创新要素与集聚优势,来源于其独具的黄金水道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行为的开发区建设和市场行为的自生集群双重作用下,沿江布局的产业带块状集聚效应逐渐凸显,并形成了长江上下游产业强关联的地区分工。”孔令丞委员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下游强、上游弱的“两极”特征。从经济总量分布上看,下游占整个经济带70%的经济总量,而上游仅占15%;从城市群分布来看,下游人口规模400万以上的大城市占整个经济带50%,200万以上的城市数占70%,而上游200以上的城市占比不足15%;从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分布情况来看,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项目数、专利等指标,下游占整个经济带70%以上。不仅如此,下游长三角还是吸引高端人才最多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技术生成能力。
孔令丞委员表示,“两极”分布特征让长三角在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都具备了不容置疑的龙头地位。因此,她认为应建立长三角科技一体化机制,形成更高的研发效率,提供更多的研发产出。之后,通过上下游的产业技术合作,增强对上游的技术输出,最终形成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实现规避国际风险、扩大内需的作用。
孔令丞委员建议,要建立跨地区的实体性研发机构、联合多地区和多主体共建科创网络来推动科技一体化,使长三角真正起到沿江产业带“头脑地区”的作用,将“头脑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上游的“躯干地区”进行延伸,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为此,长三角科技一体化要以服务于整个长江经济带为目标,不仅要符合沿江经济带的技术需求,还要体现资源禀赋优势与竞争优势;科技一体化的研发重点放在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技术需求上,形成技术市场供需的动态匹配。”
在具体实施方案上,孔令丞委员表示,首先要规划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与技术需求,针对评估结果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产业进行分工与定位。之后确定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对创新成果、创新资源、创新重点等的需求,据此进行产业技术前景预判与选择。
其次,确定长三角科创的重点领域。对长三角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产业规模、产业效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技术领先程度。之后,对长三角的产业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行评估,确定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技术输入到长江经济带的重点产业。
第三,设计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孔令丞委员表示,不同技术类型、技术内容所产生的一体化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技术与内容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而在机制设计与模式选择后,为保证一体化合作持续下去,需要制定相应的一体化合作政策、法规、措施、办法等一系列具有约束力和传导力的机制内容。
最后,要提高下游的科创成果对中上游的外溢效应。孔令丞委员指出,应采用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合作、企业联盟、贸易推动、跨国公司供应链介入等方式,加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建立技术传导机制,提高技术学习效果,全面提升中上游地区的产业发展质量,从而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