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月11日电 (记者 曹玲娟)上海博物馆昨天在沪公布2020年度展览计划,以“灵鼠兆丰年——上海博物馆鼠年迎春特展”打头,上博以八项精心策划的特展,带来贯穿鼠年的精彩呈现。
18世纪 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 上海博物馆藏
1月14日至2月23日,上海博物馆将特别甄选五件与鼠有关的文物,首次采用分散多点式的展览呈现方式,鼓励观众在探索中发现各个灵鼠的精彩故事。“灵鼠兆丰年——上海博物馆鼠年迎春特展”,其中一件展品陈列在大厅,四件藏匿于博物馆展厅的不同角落,观众寻找它们散落各处的灵动身影后,将收获新春的满满祝福。
4月3日至6月28日,“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亮相上博。展览以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的文房供石为主要内容,配合陈列馆藏清代高凤翰铭“小方壶”石及与赏石主题相关的若干古代绘画。这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以传统赏石实物为主题的展览。
4月28日至7月26日,上博带来的是“江南文化艺术展(暂名)”。展览以上海博物馆馆藏品为主,兼向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17家文博单位借展,精选珍贵文物约200件。展出文物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玺印、碑帖、古籍、造像、玉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等诸多门类,是一次饱赏江南文化艺术的盛宴。
唐 “黑石号”出水青花盘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暂名)”定档5月29日至8月30日。“黑石号”是中国唐朝时期一艘由阿曼制造的贸易商船,满载中国货物驶往西亚,不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触礁的沉船。它是九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商贸交流、以及盛唐时期我国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上世纪末经过打捞,“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种类繁多,有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及各类香料等。其中又以陶瓷器居多,达到了惊人的6.7万多件,几乎涵盖了唐代南北方最为出名的窑场产品,如越窑、邢窑、长沙窑、巩义窑等。尤引人注目的是,出水了3件完整无缺的唐代青花瓷器,有力地证实了中国的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本次展览是海底沉睡千年的“黑石号”珍贵文物首次登陆中国,驶进上海滩。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包括168件精选的出水珍贵文物,同时汇集国内出土或收藏的各类可资比对的陶瓷、金银器等代表性器物,以期揭开“黑石号”神秘庄严的面纱之时,邀观众领略大唐盛世的磅礴生活,感受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艺术精髓。
5月19日至7月19日,“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将亮相上博。上海是赵朴初先生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本次展览名字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精选了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珍贵手迹以及文献遗物,涵盖其工作、思想、艺术各方面。
8月7日至9月6日,将有“荷兰倪汉克捐赠文物展(暂名)”。展览将集中展示倪汉克先生近两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陶器、青铜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43件/组。其中,青铜器和陶器的时代主要为商周及汉代,牙雕佛塔为清代的作品。
“瓷映苍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暂名)”将于2020年10月30日至2021年1月31日亮相上博。上海博物馆此次将与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携手,联合卢浮宫博物馆、赛夫勒国家陶瓷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葡萄牙古代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等十余家世界一流博物馆,共同呈现最重量级的中西陶瓷交流大展。
1593年 卡拉瓦乔 捧果篮的男孩 布面油画 意大利博尔盖塞博物馆藏
展览不仅汇聚明清贸易瓷中的名品及罕见沉船出水瓷器,展示中国瓷器风靡欧洲的盛况,更将以全新视角,透过多幅珍贵油画与欧洲改装瓷器,呈现中国器物在西方被接受、使用,乃至被重塑、改造以适应西方器用与审美的历史。还将以实景3D技术再现葡萄牙桑托斯宫镶满中国瓷器的穹顶,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壮阔历史与瓷之穹顶的气势恢宏。
同样将跨年的还有“意大利博尔盖塞博物馆珍藏油画展(暂名)”,定于2020年12月4日至2021年2月28日亮相上博。意大利博尔盖塞博物馆位于罗马城平恰纳城门附近,1613年由博尔盖塞家族宅邸改造而成,自18世纪起成为美术馆。其所藏之物均为美术史上重要的作品,是罗马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2020年恰逢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博尔盖塞博物馆计划将卡拉瓦乔最重要作品之一《捧果篮的男孩》及其同时代著名画家乔瓦尼.弗朗切斯科.盖里耶里的《罗德和他的女儿》、西班牙画家胡塞佩.德.里贝拉的《乞丐》、荷兰画家德里克.凡.巴布伦的《基督的俘虏》等知名绘画作品共十幅,带到上海博物馆,让上海乃至全中国的观众再次有机会欣赏到卡拉瓦乔等艺术家们的不朽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