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化蝶·悟道”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20新年论坛举行

2020年01月07日07:1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1月7日电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20新年论坛于1月5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举行。论坛以“化蝶·悟道”为主题,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袁新书记致开幕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创始人郑召利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来自社会各界嘉宾、复旦学友四百余人出席。

本次论坛通过“庄周梦蝶”“梁祝化蝶”两个典故,串联起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从《庄子·齐物论》、到昆剧《蝴蝶梦》,再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特邀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昆曲大师计镇华先生、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分享心得,用哲学与艺术,赋予内心突破的力量。

陈钢教授现场演奏《梁祝·化蝶》

袁新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将哲学、思想、艺术相结合,以人类的情感为串联,用思想来反思,用艺术来呈现,以哲学来升华。“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十五载春秋,“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将继续努力,让爱得到延展,让智慧得到传播。

85岁的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现场弹奏《梁祝·化蝶》,并分享创作心得,解读艺术与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音符写就的人生是无限的。陈钢先生对于当初创作成名曲《梁祝》的整个过程记忆犹新。“谁都没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我们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梁祝的爱情传说,更是在书写心中的爱情。”在陈钢先生的回忆中,《梁祝》的每一步好像是偶然又是必然,背后是纯真时代少年的“蝴蝶梦”,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更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共同体。

计镇华教授边演边讲,戏解《蝴蝶梦》

“国宝级”昆曲艺术大师、有“昆坛第一老生”美誉的计镇华先生以“《蝴蝶梦》里的庄周”为题,分享了其对昆曲艺术、先贤圣哲的理解。演过无数历史风云人物的计镇华先生,指出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由模仿发展到创造。以《蝴蝶梦》里的庄周为例,将传统文本中丑化的、糟粕的内容去除,重新构建符合时代审美、立体的人物,是需要创新的。

郑培凯教授分析“蝴蝶”意象

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则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诠释了蝴蝶意象背后的文化密码。“学传统先要有自己,要记得我们是在21世纪,要有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郑培凯教授强调。同为蝴蝶,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之下,这一意象所蕴含的内在精神都是不同的,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从新编昆剧《蝴蝶梦》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现的正是中国文化强大的创造力与融合力,这便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两只史诗级的蝴蝶,一颗最中国的初心。这是一次跨越千年文化,融合哲学与艺术的论坛。冲破内心的局限,与天地精神往来,至情至性,悟道修身,守正开新、刚健坚韧,正是这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理念、文化情怀与文化品格,塑造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独特魅力。

数百人共同聆听“化蝶·悟道”2020新年论坛

据了解,“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下,创立于2005年,以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为师资主体,同时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一流人文艺术学科教授学者进驻课堂,以严谨的学术资源为支撑,以国学、西学、艺术等系列课程为载体,以涵养人文、砥砺智慧为最高诉求,为社会精英打造高品质的学习交流平台。迄今为止,“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已经发展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极具规模且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责编:实习生、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