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为社会治理打下坚固的“堡垒”

2020年01月06日09: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的理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是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社会治理所遇到各类问题的经验汇总,基层为何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呢?

基层是群众能够直接接触的层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基层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所处的层级,基层的安定、高效和勤政为民,是群众最能真切感受到的,同样,生活在基层中,群众遇到生活、工作中的需求、自身的诉求,第一时间反应的渠道也是身边的党支部、村居委、街道服务中心等,也就是基层,因此社会治理,本身要依托群众,在最能接触到群众的地方,打造坚强的基层组织,让群众的诉求不出门就能在基层解决。

基层是实现群众自治的突破点。党的十九大,再次强化了政府作为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达成这一制度的重要依据,就是要实现群众自治,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定会遇到自己的诉求,结合时代的发展,当前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发展自治,而逐步放松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而实现群众自治的需求源自基层、其突破点也在基层,在总结大量居民的利益诉求,找出适合一地特色的自治模式,解决群众最真切、紧迫的需求,也可以根据基层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地区实际的自治方式,由点及面、夯实基础、寻找共性,找到突破点,这一切都有赖于基层“土壤”。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群众直接能够接触、反应自身利益诉求、是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的自治的突破口,《决定》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基层,当下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

(来源:嘉定区江桥镇金莱社区 殷静)

(责编:实习生、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