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上海“苏荷”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厉无畏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1年02月09日00:1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编辑手记
本报5月26日城市版发表国家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保护上海“苏荷”》一文后,引起各方关注。文中提到,上海中心城区泰康路、莫干山路等地的旧厂房、老仓库和小弄堂内,正在崛起国际社区文化创意产业群。一些“海归派”和国际文化人士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的历史痕迹和可以任意分割且能激发创意的环境,形成以泰康路“田子坊”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基地,聚合了十几个国家的160多家文化创意机构和公司。
然而,在旧城改造中,“田子坊”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是进一步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还是在旧城改造中成为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选择,最后,一部新法规支持和保护了在淘汰的工厂仓库上崛起新兴文化产业基地的“苏荷”,并将它列为保护区。
如今“田子坊”犹如上海“苏荷”,成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品牌。一批专家学者为保护上海“苏荷”而呼吁,并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创意产业研究所”,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出谋划策。
为更多地了解出现在上世纪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理清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我们组织了“创意产业论坛”专栏,就“何谓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旧城区为何会成为创意产业生态群落”,“上海如何开辟与发展创意产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创意产业”:城市新型产业代表
记者:您最近就上海泰康路、莫干山路等老城区的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发表了不少文章,对它可能夭折表示忧虑。目前,对泰康路“田子坊”的去留意见分歧,您怎么看?
厉无畏:分歧缘于一些人对创意产业的不了解。创意产业,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是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文化理念与经济实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均体现了创意产业的根本要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是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创意产业满足了怀旧与创新在现实中的联接与融合,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都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记者:您在文章中谈到,“创意产业”是上海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典型代表,如何理解?
厉无畏:上海国际大都市及长三角城市群龙头的定位,对上海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提出了要求。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上海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经济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要建立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更是都市产业,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上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在上海中心城区选择若干地块和点面,努力打造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切实可行。
旧式建筑:
保留城市人文遗存
记者:对“田子坊”,一些人觉得不过是将废弃的旧厂房、老仓库作了廉价利用而已,搞房地产开发的价值要比它高多了。这说法有道理吗?
厉无畏:泰康路地块面积不大,但人文价值很高。从建筑而言,有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有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近几年,中外创意产业机构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不偶然,它唤醒了被人淡忘的海派文化意象。这种对人文、对历史的召唤,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
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市场性整体开发,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市场性开发容易实现,而人文性、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所以,泰康路最有前景的发展之路是打造创意产业,而不是实施并无竞争优势的商务性、市场性房地产开发。
泰康路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它的运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因此在这里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另起炉灶,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得不偿失。
记者:据知,上海还有一些地方也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它们与泰康路“田子坊”有何相似与区别?
厉无畏:最近几年,在一些“海归”艺术界和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上海利用市中心区旧区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借鉴一些国外大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建立了几个各有鲜明特色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目前较为著名的有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以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春明都市工业园区;有静安区昌平路的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产业基地;有黄浦区福佑路豫园商城内上海市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展示交易基地。而位于卢湾区泰康路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的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整的产业业态等特色而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今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链接
上海泰康路
上海泰康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打浦桥地区仅420米,有近百年历史。1999年初卢湾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将泰康路定位为工艺术品特色街,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加盟。
目前,这里共有1.8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仓库和旧民宅改建成了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美术馆、演出中心、陶艺馆、时装展厅等,先后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爱尔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上海及内地其他省市的160余家中外创意设计机构和文化艺术企业投资加盟,就业人数780余人,其中外籍人士近80人。国内著名艺术家陈逸飞、黄永玉、尔东强等均在那里设有私人工作室、艺术中心等。现在那里每天都有各类画展、书展、收藏展、摄影展、雕刻展、音乐沙龙、钢琴咖啡吧、时装发布会、中外歌舞表演、新潮的个人演唱会等吸引着众多热爱艺术的观众。
泰康路事实上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7月8日
本报5月26日城市版发表国家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保护上海“苏荷”》一文后,引起各方关注。文中提到,上海中心城区泰康路、莫干山路等地的旧厂房、老仓库和小弄堂内,正在崛起国际社区文化创意产业群。一些“海归派”和国际文化人士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的历史痕迹和可以任意分割且能激发创意的环境,形成以泰康路“田子坊”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基地,聚合了十几个国家的160多家文化创意机构和公司。
然而,在旧城改造中,“田子坊”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是进一步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还是在旧城改造中成为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选择,最后,一部新法规支持和保护了在淘汰的工厂仓库上崛起新兴文化产业基地的“苏荷”,并将它列为保护区。
如今“田子坊”犹如上海“苏荷”,成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品牌。一批专家学者为保护上海“苏荷”而呼吁,并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创意产业研究所”,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出谋划策。
为更多地了解出现在上世纪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理清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我们组织了“创意产业论坛”专栏,就“何谓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旧城区为何会成为创意产业生态群落”,“上海如何开辟与发展创意产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创意产业”:城市新型产业代表
记者:您最近就上海泰康路、莫干山路等老城区的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发表了不少文章,对它可能夭折表示忧虑。目前,对泰康路“田子坊”的去留意见分歧,您怎么看?
厉无畏:分歧缘于一些人对创意产业的不了解。创意产业,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是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文化理念与经济实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均体现了创意产业的根本要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是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创意产业满足了怀旧与创新在现实中的联接与融合,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都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记者:您在文章中谈到,“创意产业”是上海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典型代表,如何理解?
厉无畏:上海国际大都市及长三角城市群龙头的定位,对上海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提出了要求。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上海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经济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要建立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更是都市产业,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上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在上海中心城区选择若干地块和点面,努力打造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切实可行。
旧式建筑:
保留城市人文遗存
记者:对“田子坊”,一些人觉得不过是将废弃的旧厂房、老仓库作了廉价利用而已,搞房地产开发的价值要比它高多了。这说法有道理吗?
厉无畏:泰康路地块面积不大,但人文价值很高。从建筑而言,有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有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近几年,中外创意产业机构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不偶然,它唤醒了被人淡忘的海派文化意象。这种对人文、对历史的召唤,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
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市场性整体开发,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市场性开发容易实现,而人文性、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所以,泰康路最有前景的发展之路是打造创意产业,而不是实施并无竞争优势的商务性、市场性房地产开发。
泰康路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它的运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因此在这里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另起炉灶,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得不偿失。
记者:据知,上海还有一些地方也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它们与泰康路“田子坊”有何相似与区别?
厉无畏:最近几年,在一些“海归”艺术界和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上海利用市中心区旧区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借鉴一些国外大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建立了几个各有鲜明特色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目前较为著名的有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以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春明都市工业园区;有静安区昌平路的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产业基地;有黄浦区福佑路豫园商城内上海市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展示交易基地。而位于卢湾区泰康路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的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整的产业业态等特色而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今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链接
上海泰康路
上海泰康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打浦桥地区仅420米,有近百年历史。1999年初卢湾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将泰康路定位为工艺术品特色街,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加盟。
目前,这里共有1.8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仓库和旧民宅改建成了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美术馆、演出中心、陶艺馆、时装展厅等,先后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爱尔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上海及内地其他省市的160余家中外创意设计机构和文化艺术企业投资加盟,就业人数780余人,其中外籍人士近80人。国内著名艺术家陈逸飞、黄永玉、尔东强等均在那里设有私人工作室、艺术中心等。现在那里每天都有各类画展、书展、收藏展、摄影展、雕刻展、音乐沙龙、钢琴咖啡吧、时装发布会、中外歌舞表演、新潮的个人演唱会等吸引着众多热爱艺术的观众。
泰康路事实上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7月8日
(责编:励漪) |
相关专题 |
· 创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