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地

娄  靖

2011年02月07日00:23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厚养薄葬,历来为人们所提倡和信奉。是啊,人活着的时候才需要知冷知暖、知愁知痛的关心和照顾,死了,火化成一盒子灰,费多大劲都白搭,谁都明白这个理。可是现实生活却有种种无法经历和预料的遗憾,当不可能用来世去弥补时,“厚葬”便成了生者唯一的寄托。

  不到一年,父母相继离我们而去,一个死于医疗事故,一个死于不治之症。两老七十多岁,应该还能活十年,他们健在时我们都以为死亡离他们还远。

  因为不住一起,对两老的照顾便是每月送些钱去,过年过节团聚,生病住院帮着找医生找医院,有事打电话来去照看一下。然而更多的时间是两老相依为命地独处。从贫困时期过来的老人不舍得花钱,出门办事,如不是有我们送的车票,决不肯打的。曾反复对他们说过,退休工资全花了,你们的房产就是最大的储蓄,养老的钱我们拿,权当提前买你们的房子,你们一笔笔记着就是了。然而老人不这么想,仍然节衣缩食。

  直到两老突然间过世,才明白,对于老人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危及他们生命的是日复一日的孤独和缺少细致入微的照顾。如果有人想着母亲也可能得重病,及时帮她去检查;如果知道孤独也会使父亲送命,让他和我们同住??????他们是可以多活几年的呀!

  面对生命的离去没有“如果”,尤其在留着父母音容笑貌鲜活身影的房间里,摆放着两个骨灰盒时,这种“如果”如针剌般地痛。于是唯一可以表示追悔、心痛之意的便是为两老找一块好的墓地。

  烈日下,姐妹四处奔波,一个个地看,一个个地比较,这才知道墓地原来是个不曾被我们了解却情谊深长的世界。朱家角有个华侨墓地,那环水临河的“福”地,因为“风水”好,早已满额。华侨们都是几十上百平方一买。剩下的几块似乎有点蓬头垢面,让父母在此不合适。

  徐陉有个墓地规模不小,离市区也近,只是墓地前面有一条杂草丛生的死水滨,环境欠佳?????骄阳下奔波,心里只是一个念头:这是我们唯一还能为父母做的事。直到走进青浦的福寿园,我们姐妹长长舒了一口气。

  一到福寿园就感觉气魄不凡,长长入园大道两旁树林和石俑相拥,墓地前后小桥流水相连。偌大墓地,却是个绿树草地成荫、楼台亭阁点缀、假山瀑布飞溅的花园,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再看墓地里的一块块风格迥异的墓碑,从市里老领导潘汉年、曹荻秋,到我国电机业泰斗朱物华、“焊神”曾乐,以及演艺名人童芷玲、程之??????这里可是名人会集的地方。

  在老上海人的心底里,上只角下只角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个福寿园无疑是上海墓地里的上只角,如父母生前就知道日后能长眠在这里的阳光下,一定会满意。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惴摸他们的心思,选择着他们觉得合适的墓地。

  在福寿园里兜了一圈,从千姿百态的墓形墓碑中,能感觉到选墓人怀着与我们差不多的心思。一个约莫1。5米蹬山者石像雕塑的墓碑,是个背着山地包戴眼睛的男孩,身侧刻着他的自白诗,显然是个不守常规,个性强烈的孩子。塑像背后刻着某日蹬山遇难的经历。可想,做这块墓地的父母是何等心痛,选地、选材、制作起码花费二十几万元,将本该用于孩子出国读书,或成家的补贴都用上了。父母一定是觉着将留给孩子的钱,为他塑造一个探险者形象永存于世,才能表达对死者的爱。有一个几十平方的墓地,是两个堂姐妹为他们父亲做的,葬者是两兄弟,死于不同年,却都只有三十多岁,显然是后来合葬的。墓地做成宫庭式,无论占地面积和造价都相当贵。这对堂姐妹为两个年轻的父亲做墓地的背后,是一个何等凄惨伤感的故事。

  这里可称墓地博物馆,一个墓地一种造型,价格不菲,那是生者对死者怀有深深欠意和眷恋的特殊的表达方式。

  前些日子看到报刊文摘上一篇长文,写的是都市老人的孤独,其中一个老人饿死在三房一厅大房子里却无人知道。想来他们的子女也和我们一样,因社会竞争各奔东西,当回头看到因自己的奔忙而疏忽对老人的照顾时,该是多么悔恨,于是“厚葬”的故事就会这样一个个地写下去。

  厚葬不是本意,但当今世不能报答时,厚葬成了惟一的弥补。

  来源:新民晚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