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家庭博物馆

 本报记者 娄靖

2011年02月07日00:23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60余户家庭博物馆,丰富了上海的人文景观,展示了一群普通人热爱历史和文化的生活理想

  一个令人思考的数字,英国伦敦有博物馆600家,美国华盛顿有博物馆500至600家,其中80%以上是个人开办的。这些个人博物馆不仅数量多,有的规模也不小,美国的一家私人汽车博物馆,光机修人员就有100人,一年参观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太平盛世收藏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收藏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收藏爱好者有数以百万计,许多省市有民间收藏活动。

  “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在短短几年中,不仅崛起一支15万人的收藏大军,并且出现了一批“家庭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指南》一书,破例编进6个家庭博物馆,全部出自上海。

  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介绍,上海现在国有博物馆十几家,而在民间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家庭博物馆就有60余家,近30个品种。其中收藏船模、蝴蝶、“三寸金莲”、算盘、筷子、钥匙、戏装、根雕、紫砂壶、石壶等物的18个家庭,已作为展示上海市民文明素养和人文景观的旅游点,介绍给海内外游客。

  吴少华会长说,上海一些家庭博物馆的藏品品位高,文化底蕴厚,他们的藏品往往能反映中国一个时代的历史或民族文化的某种特征。徐滨杰的“沙船”模型,把上海开埠通航的历史推前到了唐朝;杨绍荣的“三寸金莲”,集各朝代各季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鞋,反映了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地位。一些家庭博物馆的展品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家财力和研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家庭博物馆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成为展示上海文明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上海的家庭博物馆由于发展时间短,目前大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收藏者资金有限,收藏规模较小。还因为上海住房紧张,能够陈列展品的只有近10户家庭。大部分家庭不具备陈列条件,有外宾访问只能提前通知,临时布置。由于城市拆迁,很多家庭搬到市郊,也使家庭博物馆进一步分散,不便于旅游参观。以上因素影响了上海的一些家庭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的社会功能。

  有关专家分析,家庭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于收藏者摆脱“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状况,走一条“以收藏养收藏”的经营之路,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资金,才能扩大收藏规模。

  编辑手记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感觉到生活的脚步走得太快,在不经意间,今天变成了过去,过去变成了遥远。人们唯恐自己落后,便匆匆地赶路,眼睛只顾盯着前方,不知不觉中,将好些今天的文明、昨天的创造撒落、丢失了。

  今天的一组文章,让我们欣喜地发现,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同胞,他们何其虔诚地致力于文明路程的“拾荒”。虽然他们走上收藏道路的起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某一天或某一个时间,发现了赶路者们的某种疏漏,发现了这一疏漏的代价。于是他们极其耐心而艰难地沿着人们的足迹寻找失落的珍宝。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然而这些普通人一旦有了非己莫属的使命感,他们的意志就变得坚韧不拔。他们中,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寻觅,有的人倾其所有家产和精力用于收藏。他们心甘情愿地守着珍宝家徒四壁,毫无怨言地挤居小屋,为藏品留出栖身之地。

  收藏使他们心胸博大,收藏使他们生命丰厚,收藏使他们博学多才,收藏使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特别地敏感和钟爱。他们的最大愿望是,能把自己的收藏品奉献给大家,让所有的人都能观看自己昨日的辉煌,欣赏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神奇。

  当人们踏进石库门狭小的楼梯,走进低矮拥挤的小屋,看到跨越漫长世纪被人们丢弃的珍宝集聚在普通人家时,心灵就会震颤,感叹普通人执着的伟大,从普通人心血凝碧的折射中看到那辉映出的民族文明的璀璨。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5年6月22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