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美容师

给逝者带去安详,给生者带来安慰

本报记者 娄靖

2010年12月30日00:08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其实,人们走向“归途”的路并不寂寞。

  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停尸房大厅里,上百个素昧平生的男女老少相安无争地等着上路,铺位一个紧挨一个。这会儿,他们正享受着空调,享受着几位年轻人为他们的精心梳妆。

  人的一生有两个时间身不由己:出生与死亡,要接受人们善意的一道道程序。化妆组组长沈光定是一个憨厚豁达的“老三届”,由他指挥手下22个职工为亡者理发、刮脸、刷头、送冰库、更衣、洗脸化妆、出车举行告别仪式、火化。每一道程序都有严格要求。

  当沈光定轻轻说出“热爱殡葬事业”这句话时,你绝对不会有空洞的感觉。

  18年了,人生最光彩的青春年华,他每天都在声嘶力竭、抢天呼地的哭嚎中,为素不相识的人们超度人生。

  沈光定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人人恐惧、忌讳的尸体,表现出常人所没有的爱心。18年中,沈光定有过几次可以炫耀的经历:1981年,两列火车相撞,是他们将26具高度残败的日本游客的尸体整理妆扮好,在技术和时间上超出日方的想象和要求,小组受到集体嘉奖。次年的一次空难,以后天津的海啸,他们都以高超的技术,抹去灾难留给死者的惨状。沈光定曾成功地按死者生前的照片和用过的帽子,用碎骨和植皮复原了一个头颅,让亡者得了全尸。他们的工作为成千上万的死者带去安详,为生者带来安慰,每年要为近3万人梳妆送行,休息室里挂满了奖状和横匾。

  多年来,他们在接受赞美和荣誉的同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张宏伟、朱荣奎、常锡华三位小伙都娶外来妹为妻,因为有些上海姑娘惧怕他们那双白天摸过死人的手。在已经很少的社交场合,朋友决不接受他们递送的香烟,也是因为那双手。让沈光定自尊心受挫的一件事是,侄女结婚那天,姐姐特意叮嘱,婚礼上不要对任何人谈起殡葬工作,连同胞姐姐都“防”着自己。平时,让沈光定最难堪的是,每次去商店买东西开发票,营业员问及单位,都要连连大叫:“哟、哟,今朝晦气,触霉头。”甚至有的“126”接线员小姐都不愿回他们的电话。

  其实,他们是稀有人才,全上海不过几十个。去年,上海市劳动局把殡葬化妆、防腐列为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之一。沈光定是上海第一个中级殡葬化妆师。他的8个同事经过技术培训,评上了初级职称。其他组员正在分批培训,争取评定职称。沈光定鼓励组员学电脑、学摄影、学文化,凡有约会,一定准假。他相信有技术职称、有社会地位、有文化素养、有幸福家庭,就能建立殡葬工作者完整的自尊和自豪。

  令人欣慰的是,因殡葬工作稳定、效益好,近年招工报名比例竟高达10比1。他们笑着说:这可超过高考录取比例。

  赞美你,牵走痛苦的人们

  编辑手记

  三百六十行是什么?那是人类社会为生存和发展而构建的必要的社会分工,互相依存,不分彼此。缺了哪一行,社会都将失去平衡,世界将不复安宁。

  但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欢声笑语,不是所有的工种都充满浪漫诗情。就如有生就有死,有笑就有哭,有圆就有缺……万事万物都在与对立面的统一中生存。这就注定我们中间有一部分人为欢乐和幸福而工作,有一部分人为解除痛苦和灾难而奔波。服务于欢乐的人享受着双倍的愉悦,如新娘美容师,每天迎送灿烂的笑脸;而服务于痛苦的人,却要承受双倍的心理压力,如殡葬化妆师,每天面对阴森可怖的面容。

  也许人的本性即向往光明和快乐,躲避黑暗和灾难。人们对服务于欢乐的工作顶礼膜拜,竞相踊跃,而对解除苦难的工作则恐惧有加,躲避三舍,甚至侧目而视。这至少反映了一种偏颇和狭隘。

  今天,我们采集的一组文章,就是要为那些长年累月承担着社会痛苦的人们唱一支赞歌。他们的伟大在于,用自己有价值的生命,与生活中不可逃避的危险、灾难、龌龊抗争;他们的高尚在于,用自己濒危冒险的代价,作出了连痛苦者家属都不能或不愿承担的牺牲。他们没有光辉业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琐琐碎碎。他们没有名扬四海,平凡得连人们几乎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生活才会阳光普照,鲜花盛开。我们真该用满腔的热忱,齐声向他们道谢。

  给奉献者以回报,给牺牲者以张扬,这是生活的良知,也是我们采编这组报道时的心愿。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