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浮现逝去的世界
感叹名人手迹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3日00:08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日前,去上海南京路朵云轩的楼上“民国名人手迹展”走了一圈,一种别样的感受油然而生。
孙中山、李宗仁、廖仲恺、徐悲鸿、梁启超、张元济、梅兰芳、李四……一个个民国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已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模模糊糊的印象。然而,走进名人手迹展,那些陌生而遥远的人物,无不在他们的便条、书信、诗句、公文的墨迹中活灵活现了起来。在他们最自然的生活和处世中,那抑扬顿挫的用词,那或悲哀、或感慨、或豪爽、或无奈的字句,让你亲近得似乎这些远去的老人连同那个时代站立在眼前。
浏览之余,最初的惊叹自然是他们留下的那个“毛笔文化”的世界。无论便条、书信还是公文,都是清一色的竖版的“墨迹”。白生生的纸、龙飞凤舞的墨迹、鲜红古朴的印章,烦琐、费时,却美轮美奂。然而,这种锻炼了几千年的书写美,怎么就在他们的笔下划上了句号。今天的人们除了修身养性时舞文弄墨外,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跨入硬笔和电脑文化。一个文化载体的革命,就这么一下子地改变了千年传统,而这个手迹展留下了笔墨世界的最后纪念。
最打动人的当然是那些手迹所陈述的文字。让我不时哑然失笑的是沈从文给一位“不大熟”的作者的信。显然,担任某刊物编辑的沈从文要说服“用小说写事”感到“别别扭扭”的记者继续完成书稿。那五味俱全的声色一并纸上。沈先“反驳”作者因沈没修改作品而不高兴是没道理的,他说相信作者特别认真,如改动“即会破坏整个设计”。继而“抗议”作者自谦为沈的“学生”,“我最怕人说跟我学,我永不会教出一个学生,倒是永远跟人学。”还列举从作者的文章中学到了“如何表达情绪”。接着是开,“别别扭扭”的小说形式“比新闻延长时间性,能滋润到青年生命中,为这个理由,就值得写下去”。随后是鼓励,说作者以记者广泛生活作底子,“写出10本书来并不如何困难”。这时沈还玩了个幽默,对当时的女作家揶揄贬低了一番,自称“男子可能冬时稍稍会袒护同性”,向作者投入友好之情。最后又以无奈来表示诚恳,“因为我们不大熟,所以说老实话您还以为是客气,倒令人不知如何说好了”。这个约稿信用小赤豆大的行书足足有3000字,几乎用尽了编辑“软硬皆施”的各种“手段”。没想到一个大文豪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时,竟如此辛苦、认真。
展馆里,徐悲鸿一封要求调拨钢琴的书函,写得急切而强硬。他列举其它院校有钢琴7架、11架,而“敝学院无能力自购置”,“院内所存音乐系仅有钢琴一架”,“可悲可叹”。要求“尊处采用任何方法拨钢琴五架(最低限度)”,因“敝院明日开学急需”。那求人而不容商量的口气,活显了艺术大师自信而执拗的性格。
梅兰芳,一个千人捧、万人赞的京剧名旦,也有不知求何人的时候。移民日本的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胞妹因生活困难写信向他求援,梅为此四处奔走,在一封求助信中写道,“来函乞援,情词迫切,至为可悯”,“我不知应向何方反映”,“此事有关国际影响,如能予以照顾,想颇有意义。”梅兰芳如此体谅人情,急人所急的古道热肠跃然纸上。
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孙中山之子孙科,留下一张公函,要求中央信托局暂垫付贰万元。几十个字的行草,豪放、流畅,末尾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孙科当时不会想到,他的随手之笔,成了后人欣赏书法和研究历史的收藏品。
据说,民国名人手迹等珍藏品,上海档案馆存有165万册,这里仅展出一部分。展馆内,茅盾、老舍、胡适、宋子文、蔡锷等都有情真意切的亲笔墨迹。阅读这些原本没打算被收藏和公开的手迹,那个时代的人世、人情、人格,鲜活地浮现了出来,把一个逝去的世界永远地留给后人。
孙中山、李宗仁、廖仲恺、徐悲鸿、梁启超、张元济、梅兰芳、李四……一个个民国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已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模模糊糊的印象。然而,走进名人手迹展,那些陌生而遥远的人物,无不在他们的便条、书信、诗句、公文的墨迹中活灵活现了起来。在他们最自然的生活和处世中,那抑扬顿挫的用词,那或悲哀、或感慨、或豪爽、或无奈的字句,让你亲近得似乎这些远去的老人连同那个时代站立在眼前。
浏览之余,最初的惊叹自然是他们留下的那个“毛笔文化”的世界。无论便条、书信还是公文,都是清一色的竖版的“墨迹”。白生生的纸、龙飞凤舞的墨迹、鲜红古朴的印章,烦琐、费时,却美轮美奂。然而,这种锻炼了几千年的书写美,怎么就在他们的笔下划上了句号。今天的人们除了修身养性时舞文弄墨外,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跨入硬笔和电脑文化。一个文化载体的革命,就这么一下子地改变了千年传统,而这个手迹展留下了笔墨世界的最后纪念。
最打动人的当然是那些手迹所陈述的文字。让我不时哑然失笑的是沈从文给一位“不大熟”的作者的信。显然,担任某刊物编辑的沈从文要说服“用小说写事”感到“别别扭扭”的记者继续完成书稿。那五味俱全的声色一并纸上。沈先“反驳”作者因沈没修改作品而不高兴是没道理的,他说相信作者特别认真,如改动“即会破坏整个设计”。继而“抗议”作者自谦为沈的“学生”,“我最怕人说跟我学,我永不会教出一个学生,倒是永远跟人学。”还列举从作者的文章中学到了“如何表达情绪”。接着是开,“别别扭扭”的小说形式“比新闻延长时间性,能滋润到青年生命中,为这个理由,就值得写下去”。随后是鼓励,说作者以记者广泛生活作底子,“写出10本书来并不如何困难”。这时沈还玩了个幽默,对当时的女作家揶揄贬低了一番,自称“男子可能冬时稍稍会袒护同性”,向作者投入友好之情。最后又以无奈来表示诚恳,“因为我们不大熟,所以说老实话您还以为是客气,倒令人不知如何说好了”。这个约稿信用小赤豆大的行书足足有3000字,几乎用尽了编辑“软硬皆施”的各种“手段”。没想到一个大文豪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时,竟如此辛苦、认真。
展馆里,徐悲鸿一封要求调拨钢琴的书函,写得急切而强硬。他列举其它院校有钢琴7架、11架,而“敝学院无能力自购置”,“院内所存音乐系仅有钢琴一架”,“可悲可叹”。要求“尊处采用任何方法拨钢琴五架(最低限度)”,因“敝院明日开学急需”。那求人而不容商量的口气,活显了艺术大师自信而执拗的性格。
梅兰芳,一个千人捧、万人赞的京剧名旦,也有不知求何人的时候。移民日本的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胞妹因生活困难写信向他求援,梅为此四处奔走,在一封求助信中写道,“来函乞援,情词迫切,至为可悯”,“我不知应向何方反映”,“此事有关国际影响,如能予以照顾,想颇有意义。”梅兰芳如此体谅人情,急人所急的古道热肠跃然纸上。
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孙中山之子孙科,留下一张公函,要求中央信托局暂垫付贰万元。几十个字的行草,豪放、流畅,末尾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孙科当时不会想到,他的随手之笔,成了后人欣赏书法和研究历史的收藏品。
据说,民国名人手迹等珍藏品,上海档案馆存有165万册,这里仅展出一部分。展馆内,茅盾、老舍、胡适、宋子文、蔡锷等都有情真意切的亲笔墨迹。阅读这些原本没打算被收藏和公开的手迹,那个时代的人世、人情、人格,鲜活地浮现了出来,把一个逝去的世界永远地留给后人。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