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中国纪录片 

2010年12月13日00:08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上海电视节举办至今已有7届12个年头,记者们清晰地看到了在这样持久大范围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上海电视纪录片的长足进步。

  80年代初,国门刚开,我国的纪录片以拍摄海外风光为主,还仅仅停留在风光片的水平。1986年举办首届上海国际电视节后,一部日本纪录片《小鸭子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观众和电视人。他们惊奇地发现,长期跟踪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野鸭,纪录它们生活过程,以及城里人与它们和睦相处的友谊是多么有趣、感人。电视人由此而思考纪录片的真正价值,纪录各种环境中的生命状态,纪录真实的历史变迁,才是纪录片的使命。

  上海纪录片的质量很快迎头赶上。不久,一部跟踪外来妹婚爱波折的《毛毛告状》,跟踪海峡两岸恋人团聚、却又面对双方都有家庭尴尬处境的《重逢的日子》等,一再创下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普通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中的变迁和境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段时间,上海纪录片注重人物的命运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不乏煽情。

  此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变迁中的历史尘封和特殊环境中的生活纪实,成为了纪录片关注的重点,写上海老屋的《德兴坊》及《茅岩河船夫》等作品,捧回了一个个大奖。

  如今,上海的纪录片已改写了在国际重大电视节评选中无声无息的历史。去年,纪录浙江舟山渔民意识到过度捕捞严重破坏生态并采取改进措施的纪录片《我们变化的家园》,以及跟踪3年、纪录了一块干旱的黄土高坡,最后只剩一户人家的《远去的村庄》,都反映了世界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因而都在国际电视节上得奖和被提名。关注城市的变化,关注人与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出上海,走出国门,已成为今天电视人的追求。这次参加展播的《威海路20号》,记叙了在人民广场标志性建筑———现代化的大剧院旁,还住着过去靠为跑马厅养马、守着跑马厅过日子的20户人家。50年前的历史,仍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像这样通过普通人家记录厚重历史的纪录片越来越多。

  12年的历程并不长,从整体上看,国内纪录片仍存在差距。

  这次参评的9部自然片,全部来自国外。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类的纪录片基本空白。拍摄一部好的自然片要有大量资金,要有先进设备,要有专家小组配合,摄制人员要有专业技术和能够忍受长期孤独、难以想像的困难的意志。目前,世界上拍摄一流自然纪录片的摄制单位大约30个,他们为各国供片,已形成了大投入大产出的良性循环。据悉,在上海有线频道播出探索自然的科技片,每集投资需100万美元,国内显然没有这样的实力。现在中央台“动物世界”和各地科技类栏目等播出的节目,基本都来自这些国际大公司。显然,优秀自然片的出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自然类纪录片长期空缺的现状不容忽视。

  即使人文类的纪录片,我们也有差距。国内的纪录片注重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一时的宣传,而忽视世界共同存在和关心的问题,使一些作品难以面向世界。其次,受千年文字载体的影响和束缚太深,还不善于充分运用电视新技术的画面载体,往往文字优美,但解说词太多,缺乏画面语言,影响了纪录片优势的发挥。

  (从11月2日起,上海三家电视台播出26部参评纪录片)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