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席慕蓉到“云门”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7:42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前不久,去上海“新天地”参加文汇出版社的新书推介会。本想应酬一下就走,不想竟坐到结束,享受了一个难得的艺术之夜。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新书推介会,仰慕已久的几位台湾文学艺术家林怀民、席慕蓉、蒋勋、陆蓉之坐在前面的平台上,和大家娓娓道来。那是坦露心迹的交谈,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同时也走进了艺术与生活的原始交织点。
席慕蓉朗诵了自己写内蒙古草原的三首诗。内蒙古是她的祖籍,十几年来,她带着回返原乡的梦一次次来到草原,来到她生命的源头。历经千年风雨的草原,不像梦想的那么完美,但也不是人们担心的那么糟,她以一个寻根者的心情,记录了在行走“父亲的山”和“母亲的河”的历程中细腻而真切的情感。那来自游子对祖先的呼唤,让在场的听众不由自主地心动、流泪——那就是她的新书《走马》。
听了席慕蓉的叙述,再看她的书,便知道,文学就是真情表白。平常人缺的不是文学细胞,而是不曾在意提炼和开发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情感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自己的文学家的。 蒋勋的叙述给人另一种感动。他介绍了我们所不知道的达芬奇、毕加索和达利。
一般人知道的是一个画家的达芬奇,现存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成了达芬奇的“代表”。然而,人们很少知道,500年前的达芬奇在各个领域惊人的创造力。
他曾因怀疑神创造人的宗教之说,躲进墓地解剖了几十具尸体,找到了静脉与动脉的不同,因惟独没有找到灵魂,因而对宗教发出疑问;他在四面环水的威尼斯,想象着战争会带来的水灾,于是创造了最早的潜水艇理论;他拨动琴弦时,思考着声音是一种波,如同水波;他在暗室中划了一根火柴,思考着“光”是不是一种“波”——在达芬奇上千件手稿中,留下了许多他梦想的片断。他的大部分设计画,经现代科学分析,竟然都是准确可行的,给现代工程科学带来了珍贵的启发。
了解了多面的达芬奇后,便感知“美”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追寻。一个孩子学画,是为了使他永远保有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童心未泯的梦游世界。一个成年人,如能保持追寻未知世界的梦想和激情,就会不断创造。所以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在《梦想和创造》中告诉了这些。 陆蓉之是台湾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她叙述了从13岁时创造了台北博物馆馆藏品——300米长的巨作,到后来成为台湾东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权威的心路过程。那是因为她从小养尊处优,受到家中几代长者的关怀和艺术培养。幸福和快乐写满了她的人生,因此她的性格涨满了自由和自信,《破现代主义》便是她真实的精神写照,她习惯于把世界打碎了再自由组合。在她的作品里,人们同时看到了画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陆蓉之。她的叙述让人们重新考虑幸福对艺术创作的价值。 林怀民和他创办的“云门舞集”更是祖国大陆观众久已心仪的。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商品社会里,一个纯粹高雅的职业舞蹈艺术团如何生存,又如何创造了一个问鼎世界的艺术团。
林怀民叙述了他曾因为经济上难以维持,中断了“云门”去了美国。后来是因为受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鼓励,对他说台湾少了“云门”会很寂寞,你要坚持下去。他受此鼓舞精神大振,将“云门”从台北演到了世界各地,还在台北培养了一大批从4岁到80岁的学员。“云门”成了世界公认的“一流现代舞团”和“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活文化财”。林怀民的《云门与我》,是现代舞、林怀民及“云门”舞者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写照。
新书推介会在“云门”表演中结束。第一次看这样美的表演,真是令人遐想万千。
台上青年男女,身着曳地白纱裤,肢体柔绵,举手抬足既陌生又似曾相识,那美丽的肢体动作中,融入了京剧的亮相、云步、翻腾,揉入了太极的云手、推掌、马步、收功,掺入了打坐的入静、盘腿,又借鉴了西方芭蕾和现代舞的各种元素。东西方文化的肢体语言竟然毫无痕迹地糅合在一起,组合成了全新的美不胜收的舞蹈。“云门”可以称得上中西方艺术成功组合的典范。看着台上行云流水般的舞蹈,突然领悟:艺术的灵魂,原来是糅合一切优秀艺术后的个性独创。推而论之,大凡创新,都是借鉴后的再创造。 没想到一个商业味很重的新书推介活动,竟是一个美妙的艺术晚会,给人带来连绵的启示和回味。这不能不让人对今天优秀的书商刮目相看,他们是在用书和推介会做着艺术与文化的大众化普及,让艺术从象牙塔还原到生活,还原于平民;也让普通人在学会走向艺术中,感受生活本身的美丽和高雅的质感。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2002年11月25日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新书推介会,仰慕已久的几位台湾文学艺术家林怀民、席慕蓉、蒋勋、陆蓉之坐在前面的平台上,和大家娓娓道来。那是坦露心迹的交谈,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同时也走进了艺术与生活的原始交织点。
席慕蓉朗诵了自己写内蒙古草原的三首诗。内蒙古是她的祖籍,十几年来,她带着回返原乡的梦一次次来到草原,来到她生命的源头。历经千年风雨的草原,不像梦想的那么完美,但也不是人们担心的那么糟,她以一个寻根者的心情,记录了在行走“父亲的山”和“母亲的河”的历程中细腻而真切的情感。那来自游子对祖先的呼唤,让在场的听众不由自主地心动、流泪——那就是她的新书《走马》。
听了席慕蓉的叙述,再看她的书,便知道,文学就是真情表白。平常人缺的不是文学细胞,而是不曾在意提炼和开发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情感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自己的文学家的。 蒋勋的叙述给人另一种感动。他介绍了我们所不知道的达芬奇、毕加索和达利。
一般人知道的是一个画家的达芬奇,现存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成了达芬奇的“代表”。然而,人们很少知道,500年前的达芬奇在各个领域惊人的创造力。
他曾因怀疑神创造人的宗教之说,躲进墓地解剖了几十具尸体,找到了静脉与动脉的不同,因惟独没有找到灵魂,因而对宗教发出疑问;他在四面环水的威尼斯,想象着战争会带来的水灾,于是创造了最早的潜水艇理论;他拨动琴弦时,思考着声音是一种波,如同水波;他在暗室中划了一根火柴,思考着“光”是不是一种“波”——在达芬奇上千件手稿中,留下了许多他梦想的片断。他的大部分设计画,经现代科学分析,竟然都是准确可行的,给现代工程科学带来了珍贵的启发。
了解了多面的达芬奇后,便感知“美”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追寻。一个孩子学画,是为了使他永远保有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童心未泯的梦游世界。一个成年人,如能保持追寻未知世界的梦想和激情,就会不断创造。所以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在《梦想和创造》中告诉了这些。 陆蓉之是台湾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她叙述了从13岁时创造了台北博物馆馆藏品——300米长的巨作,到后来成为台湾东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权威的心路过程。那是因为她从小养尊处优,受到家中几代长者的关怀和艺术培养。幸福和快乐写满了她的人生,因此她的性格涨满了自由和自信,《破现代主义》便是她真实的精神写照,她习惯于把世界打碎了再自由组合。在她的作品里,人们同时看到了画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陆蓉之。她的叙述让人们重新考虑幸福对艺术创作的价值。 林怀民和他创办的“云门舞集”更是祖国大陆观众久已心仪的。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商品社会里,一个纯粹高雅的职业舞蹈艺术团如何生存,又如何创造了一个问鼎世界的艺术团。
林怀民叙述了他曾因为经济上难以维持,中断了“云门”去了美国。后来是因为受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鼓励,对他说台湾少了“云门”会很寂寞,你要坚持下去。他受此鼓舞精神大振,将“云门”从台北演到了世界各地,还在台北培养了一大批从4岁到80岁的学员。“云门”成了世界公认的“一流现代舞团”和“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活文化财”。林怀民的《云门与我》,是现代舞、林怀民及“云门”舞者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写照。
新书推介会在“云门”表演中结束。第一次看这样美的表演,真是令人遐想万千。
台上青年男女,身着曳地白纱裤,肢体柔绵,举手抬足既陌生又似曾相识,那美丽的肢体动作中,融入了京剧的亮相、云步、翻腾,揉入了太极的云手、推掌、马步、收功,掺入了打坐的入静、盘腿,又借鉴了西方芭蕾和现代舞的各种元素。东西方文化的肢体语言竟然毫无痕迹地糅合在一起,组合成了全新的美不胜收的舞蹈。“云门”可以称得上中西方艺术成功组合的典范。看着台上行云流水般的舞蹈,突然领悟:艺术的灵魂,原来是糅合一切优秀艺术后的个性独创。推而论之,大凡创新,都是借鉴后的再创造。 没想到一个商业味很重的新书推介活动,竟是一个美妙的艺术晚会,给人带来连绵的启示和回味。这不能不让人对今天优秀的书商刮目相看,他们是在用书和推介会做着艺术与文化的大众化普及,让艺术从象牙塔还原到生活,还原于平民;也让普通人在学会走向艺术中,感受生活本身的美丽和高雅的质感。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2002年11月25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