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遗憾的伤痕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6:44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周庄 张蔚飞摄 |
水泥桥、商业街、新修寺庙、求近反远的学校、公路穿镇的威胁
站在江南水乡乌镇应家桥上,俯瞰沿河两岸清一色粉墙黛瓦青石板小路的明清建筑,苏州周庄镇镇长庄春地情不自禁地感叹:“乌镇修旧如旧,完全恢复古镇原形原貌令人震撼,周庄再也不能骄傲了。”
日前周庄、同里、直、南浔、乌镇、西塘六个古镇参加了江南水乡申报世界遗产培训研讨会。古镇之间互相参观学习,并成立了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遗产联谊会,庄春地当仁不让担任了第一任理事长。因为在此轮保护古村、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中,周庄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18年前,周庄听取了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意见,对古镇全面保护,避免了80年代经济热潮中填河、拆桥、开路、造厂的开发性破坏。如今,周庄已成为古镇旅游热地而闻名全国,并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每年150万游客创造了5000万元门票收入,还吸引中国科学院在那里建立了高科技园区。现在,3000人的小小周庄全年收入近4个亿。周庄的大红大富,使一大批乡镇和地区领导醒悟:保护古村、古镇、古建筑,不但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可使经济扩展深邃的文化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阮仪三教授等当年提出的保护开发周庄的“保存古镇,建设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十六字方针,如今已成为江南水乡6个古镇的共同经验。但在今天的周庄人看来,走过的弯路和付出的代价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已成为周庄的遗憾,留给了后人,也留给正在实施保护之中的古村、古镇和古城。
水泥桥破坏了天然环境,恢复摆渡难实现
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必须摆渡坐船才能进入。这是古代江南水乡以水为路,以水建村、建镇、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这些,就会失去水乡古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1988年,周庄提出要建大桥告别水路。有人甚至认为,专家们提出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结果是,为了省钱,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没想到十多年后,为了保护古镇和控制旅游容量,大桥将停止通车,失去主要功能,而要恢复摆渡,因有了桥而难以实现。如今,这座破坏原生态的水泥桥如同一处难以抹去的伤痕,留在了周庄的脸面上。
古镇兴建商业街,难以吸引城里人
周庄的魅力是水乡古镇古街的历史氛围、建筑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产、工艺品。早些年,周庄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坚持要在古镇外兴建商业街,以为可以吸引游客,繁荣新区。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游客,到周庄多是为了品味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为了购买百货。事实证明,这条商业街除了为本镇居民服务外,很少有外地游客光顾。在周庄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因建造商业街而浪费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和土地资源。
古镇边建学校,缺乏长远眼光
阮仪三教授在编制规划中,将学校设在新镇生活区。他认为古镇旅游发展后,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不会有多少青少年与儿童,而新区会因人口增加而需要中小学。古镇边应留作旅游设施基地,以适应将来旅游业的发展。可镇里人认为,小学生离学校太远,不方便,坚持将学校建在了古镇边。学校建成不到两年,古镇成了旅游热地,居民大量迁入新区,上学路远又成了新的问题。而许多投资商看中的旅游设施却因学校,失去了投资机会。
新建寺庙假古董,破坏湖面好风光
周庄出名以后,许多企业看中了这块宝地。1994年,上海一家投资公司斥资数千万,要在周庄南湖区域建造寺庙。这是周庄面向湖面风景秀丽的开阔地块,是陆龟蒙垂钓处和刘禹锡寓所遗址,在阮教授的规划中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地段。可当时周庄被千万元的资金吸引住,不顾规划设计,硬是在此建造了非清非明水泥梁柱的寺庙。殊不知,这个庞然大物如今游人稀少,却占去了周庄最好的风景地段,成为一处败笔。
公路将要入侵古镇,周庄环保面临危机
今年以来,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等一批专家学者联名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保护千年古镇周庄环境与自然风貌的呼吁书,原因是苏州的一条环城公路,将要通过周庄大桥。此路一通,周庄的步行桥将成为穿越浙江、江苏与上海的交通要道,会对周庄的外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汽车尾气也将对古建筑造成巨大腐蚀,如不及时制止,造成损失无法挽回,也会给周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严重障碍。建设部为此专门发了文件。
事实上,建造苏州环城公路可以采用原有的北线方案,绕开周庄,不知何故,专家的呼吁没有得到重视,如今公路已通到周庄附近,那里的外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
周庄的保护发展一波三折,难怪镇长庄春地面对后起之秀的乌镇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措施会有一番感叹。
近年,我国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呈热浪。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之一是代表一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的杰出实例,必须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原真性和完整性。一旦申报成功,便是人类共同财富而受到保护。古欧洲城市的辉煌得以延续,是得益于上千年坚持不懈的保护,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由于战乱和无知,能够展示古镇文明的如今已屈指可数。周庄的成功和遗憾,既令我们扼腕长叹,又使我们猛然惊醒。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0年11月24日
站在江南水乡乌镇应家桥上,俯瞰沿河两岸清一色粉墙黛瓦青石板小路的明清建筑,苏州周庄镇镇长庄春地情不自禁地感叹:“乌镇修旧如旧,完全恢复古镇原形原貌令人震撼,周庄再也不能骄傲了。”
日前周庄、同里、直、南浔、乌镇、西塘六个古镇参加了江南水乡申报世界遗产培训研讨会。古镇之间互相参观学习,并成立了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遗产联谊会,庄春地当仁不让担任了第一任理事长。因为在此轮保护古村、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中,周庄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18年前,周庄听取了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意见,对古镇全面保护,避免了80年代经济热潮中填河、拆桥、开路、造厂的开发性破坏。如今,周庄已成为古镇旅游热地而闻名全国,并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每年150万游客创造了5000万元门票收入,还吸引中国科学院在那里建立了高科技园区。现在,3000人的小小周庄全年收入近4个亿。周庄的大红大富,使一大批乡镇和地区领导醒悟:保护古村、古镇、古建筑,不但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可使经济扩展深邃的文化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阮仪三教授等当年提出的保护开发周庄的“保存古镇,建设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十六字方针,如今已成为江南水乡6个古镇的共同经验。但在今天的周庄人看来,走过的弯路和付出的代价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已成为周庄的遗憾,留给了后人,也留给正在实施保护之中的古村、古镇和古城。
水泥桥破坏了天然环境,恢复摆渡难实现
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必须摆渡坐船才能进入。这是古代江南水乡以水为路,以水建村、建镇、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这些,就会失去水乡古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1988年,周庄提出要建大桥告别水路。有人甚至认为,专家们提出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结果是,为了省钱,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没想到十多年后,为了保护古镇和控制旅游容量,大桥将停止通车,失去主要功能,而要恢复摆渡,因有了桥而难以实现。如今,这座破坏原生态的水泥桥如同一处难以抹去的伤痕,留在了周庄的脸面上。
古镇兴建商业街,难以吸引城里人
周庄的魅力是水乡古镇古街的历史氛围、建筑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产、工艺品。早些年,周庄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坚持要在古镇外兴建商业街,以为可以吸引游客,繁荣新区。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游客,到周庄多是为了品味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为了购买百货。事实证明,这条商业街除了为本镇居民服务外,很少有外地游客光顾。在周庄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因建造商业街而浪费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和土地资源。
古镇边建学校,缺乏长远眼光
阮仪三教授在编制规划中,将学校设在新镇生活区。他认为古镇旅游发展后,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不会有多少青少年与儿童,而新区会因人口增加而需要中小学。古镇边应留作旅游设施基地,以适应将来旅游业的发展。可镇里人认为,小学生离学校太远,不方便,坚持将学校建在了古镇边。学校建成不到两年,古镇成了旅游热地,居民大量迁入新区,上学路远又成了新的问题。而许多投资商看中的旅游设施却因学校,失去了投资机会。
新建寺庙假古董,破坏湖面好风光
周庄出名以后,许多企业看中了这块宝地。1994年,上海一家投资公司斥资数千万,要在周庄南湖区域建造寺庙。这是周庄面向湖面风景秀丽的开阔地块,是陆龟蒙垂钓处和刘禹锡寓所遗址,在阮教授的规划中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地段。可当时周庄被千万元的资金吸引住,不顾规划设计,硬是在此建造了非清非明水泥梁柱的寺庙。殊不知,这个庞然大物如今游人稀少,却占去了周庄最好的风景地段,成为一处败笔。
公路将要入侵古镇,周庄环保面临危机
今年以来,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等一批专家学者联名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保护千年古镇周庄环境与自然风貌的呼吁书,原因是苏州的一条环城公路,将要通过周庄大桥。此路一通,周庄的步行桥将成为穿越浙江、江苏与上海的交通要道,会对周庄的外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汽车尾气也将对古建筑造成巨大腐蚀,如不及时制止,造成损失无法挽回,也会给周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严重障碍。建设部为此专门发了文件。
事实上,建造苏州环城公路可以采用原有的北线方案,绕开周庄,不知何故,专家的呼吁没有得到重视,如今公路已通到周庄附近,那里的外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
周庄的保护发展一波三折,难怪镇长庄春地面对后起之秀的乌镇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措施会有一番感叹。
近年,我国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呈热浪。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之一是代表一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的杰出实例,必须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原真性和完整性。一旦申报成功,便是人类共同财富而受到保护。古欧洲城市的辉煌得以延续,是得益于上千年坚持不懈的保护,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由于战乱和无知,能够展示古镇文明的如今已屈指可数。周庄的成功和遗憾,既令我们扼腕长叹,又使我们猛然惊醒。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0年11月24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