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村民不该受穷
娄靖 陈忠 |
2010年12月12日16:2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
深藏在浙江温州永嘉县楠溪江625平方公里山水间的200个古村落,终于在80年代走进专家学者的眼帘。像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就多次带学生一个村一个村地考察,用图片、文字、素描,对古村落的资料作抢救性的记录和梳理,写成《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在海内外发表。
古村蕴藏了几千年耕读文化与乡土建筑文化的丰富实证,在专家看来具有世界意义。经专家学者多年努力,如今楠溪江终于列入建设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然而,古村的人们另有一番感受。面对险象环生、日益破败的生存空间,他们诘问: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在芙蓉村,有许多像村支书家那样的新楼:四四方方,一至四层拔地而起。外墙白瓷砖,房内地砖、地板、自来水,还有整套厨房家具和卫生设备,全然是城里人的现代生活。而大多数住在老屋的人呢,面对的是灰土破墙、拥挤、脏乱、难见阳光,甚至随时有火灾、倒房之险。如果说,老人对老屋还有千丝万缕的感情,那么年轻人几乎以住老屋为耻,“有点办法的都搬了出去”。
富裕起来的村民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现有土地政策也鼓励农民拆旧建新,以免耕地减少。这直接冲击了古村保护。据统计,自80年代以来,仅苍坡村破坏原村落布局而建造的新房就达25处。
另建新村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保护古村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楠溪江,新村建在哪里?
永嘉县1996年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县政府面临的突出任务是带领老百性尽快致富。有限的土地资源要用来发展经济,若是用来保护古村,眼前难以得利。由此,也发生了一场场难以调和的冲突。去年,苍坡村有了4亩建房用地,却折腾了一年没能落实。村支书很为难:“摆不平呵!全村80家住房困难户,都想建新房,一些人占了地,另外的人就觉得吃亏,所以提出向村民搞拍卖,所得归集体,或建房或得利各有所获。”可是这行不通,因为4亩指标是按古村保护规划,让一类保护建筑中的居民和住在公共祠堂中的无房户搬建新居的。于是,难得的土地指标就此搁下。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芙蓉村。去年,镇里划拨10亩建房指标,明确让芙蓉村一类建筑“司马宅”里的40户人家搬迁,然后实施修复工程。然而,不少人家认为镇政府将要用来换老房的新房面积不够大,不同意搬;而镇政府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拿出几十万元给村民建房的,再要增加面积已无可能。结果,破旧的老屋里仍然挤满了人。
10年前,永嘉县就严格规定古村保护区一律不准盖新房、另辟新区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无奈土地指标太少,10年过去了,老屋越来越破,人口越来越多,村民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差……
永嘉县副县长郑坚敏说:“古村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说,楠溪江有特色的50个古村,保护费用起码20亿元。而永嘉县年财政收入才3亿元。这样大规模的古村保护,仅靠地方财政实在不够。真的没有既救村又渡人的两全之计吗?
《人民日报华东版》2000年7月12日
古村蕴藏了几千年耕读文化与乡土建筑文化的丰富实证,在专家看来具有世界意义。经专家学者多年努力,如今楠溪江终于列入建设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 |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私人书斋———永嘉县苍坡村水月堂。 |
然而,古村的人们另有一番感受。面对险象环生、日益破败的生存空间,他们诘问: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在芙蓉村,有许多像村支书家那样的新楼:四四方方,一至四层拔地而起。外墙白瓷砖,房内地砖、地板、自来水,还有整套厨房家具和卫生设备,全然是城里人的现代生活。而大多数住在老屋的人呢,面对的是灰土破墙、拥挤、脏乱、难见阳光,甚至随时有火灾、倒房之险。如果说,老人对老屋还有千丝万缕的感情,那么年轻人几乎以住老屋为耻,“有点办法的都搬了出去”。
富裕起来的村民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现有土地政策也鼓励农民拆旧建新,以免耕地减少。这直接冲击了古村保护。据统计,自80年代以来,仅苍坡村破坏原村落布局而建造的新房就达25处。
另建新村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保护古村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楠溪江,新村建在哪里?
永嘉县1996年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县政府面临的突出任务是带领老百性尽快致富。有限的土地资源要用来发展经济,若是用来保护古村,眼前难以得利。由此,也发生了一场场难以调和的冲突。去年,苍坡村有了4亩建房用地,却折腾了一年没能落实。村支书很为难:“摆不平呵!全村80家住房困难户,都想建新房,一些人占了地,另外的人就觉得吃亏,所以提出向村民搞拍卖,所得归集体,或建房或得利各有所获。”可是这行不通,因为4亩指标是按古村保护规划,让一类保护建筑中的居民和住在公共祠堂中的无房户搬建新居的。于是,难得的土地指标就此搁下。
![]() |
s沿楠溪江两岸,有不少这样的古村 |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芙蓉村。去年,镇里划拨10亩建房指标,明确让芙蓉村一类建筑“司马宅”里的40户人家搬迁,然后实施修复工程。然而,不少人家认为镇政府将要用来换老房的新房面积不够大,不同意搬;而镇政府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拿出几十万元给村民建房的,再要增加面积已无可能。结果,破旧的老屋里仍然挤满了人。
10年前,永嘉县就严格规定古村保护区一律不准盖新房、另辟新区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无奈土地指标太少,10年过去了,老屋越来越破,人口越来越多,村民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差……
永嘉县副县长郑坚敏说:“古村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说,楠溪江有特色的50个古村,保护费用起码20亿元。而永嘉县年财政收入才3亿元。这样大规模的古村保护,仅靠地方财政实在不够。真的没有既救村又渡人的两全之计吗?
《人民日报华东版》2000年7月12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