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越王陵

本报记者  娄 靖 

2010年12月12日16:08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横卧在墓坑里被黑炭层包裹住的墓室足有3人高、46米长,似一节黑色火车厢

横卧在墓坑里被黑炭层包裹住的墓室足有3人高、46米长,似一节黑色火车厢
   编者按:珍贵的古墓、美好的开发前景,与开发资金短缺、古墓处境危险形成强烈反差。可是,就在越王陵发掘的同时,一些地方却不惜数以亿计的资金,建造臆想中的假文物古迹!事实证明,广大游客,尤其是文化素养较高的观光者,爱的是真山真水,想看的是真古迹、真文物,对那些粗制滥造的假货色根本不屑一顾。但愿握有投资权柄的领导者,切莫再干劳民伤财的蠢事,对真古迹、真文物多几分关爱。

  ①追访越王陵墓的旅程

  从地图上看,浙江省的绍兴被鉴湖一分为二。鉴湖以北,水路在平原上伸展,密密麻麻蛛网般通向钱塘江,通向大海;鉴湖以南,地势渐高,逐步由丘陵过渡到山地,欢腾的小河也成了涓涓溪流。

  我随绍兴市文保所所长梁志明驱车行进于这片土地,去造访新近发掘的印山越国王陵时,分明感觉到内心的焦急、迷惑与渴望。这片背山面海越国先人的故土,不仅书写过7000年前海退时期平原上河姆渡稻耕文化的辉煌、4000年前海进时期山丘地大禹治水的神话,还轰轰烈烈地演绎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强国的壮烈一幕,1800年的越国历史至此写下了最为感人的篇章。

  那些留在童年记忆中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美女西施入吴忍辱救国、吴王夫差沉湎酒色亡国丧身,以及忠臣伍子胥、范蠡的种种谋略,曾经无数次地让人为之激动与遐想。这些发生在2500年前写在史书里的故事,叙述了越国由弱而强,北伐中原,成为春秋末战国初东南一霸的过程,终于因为今年5月宣布在绍兴县的印山发掘了越王陵墓,而有了最具说服力的地下文物参照。

  今天,冲着过去那么多美好的故事,去实地踏访深埋于地底数千年的王陵,它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历史的一幕、传递2500年前的文化信息?这个念头始终让人兴奋与焦渴。

  汽车驶出闹市往南不久便是丘陵,绿色苍茫的一片,小路立时隐没在弯弯曲曲不见首尾的山丘之间。没有特别的高山,没有开阔的平原,无数个一坡连一坡的小丘,很快让你不辨方向,要记住哪个小丘都不容易。先人选择这样的地形建造王陵倒是精明之举———还有比无数个模样相似的小丘更隐蔽的吗!一路上,听梁志明所长说发掘印山王陵的过程,我始终抹不去听传奇故事的感觉。

  ②『木客大冢』的发现

  关于越王之墓“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史书《越绝书》上早有记载。根据这些记载,近年绍兴县文保部门走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经过充分的调查,1995年宣布绍兴县兰亭镇木栅村的一个被当地人俗称印山的大型土墩就是“木客大冢”,并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这个宣布是有充分依据的:木客按绍兴语即伐木者,印山一带古时有茂密的森林,今村名木栅,是木客的余意;印山突兀于平地,呈覆斗状,明显是人工堆积而成;印山早年已一分为二,一半为林场,一半属木栅村。十几年前,林场在山脊上划分界线时,发现土层是人工夯实而成;在印山的四周有曲尺形的围沟,不是天然,正是王陵象征的隍壕,用于排水防潮……印山的种种迹象与《越绝书》描写的“木客大冢”相吻合。

  印山虽被确定为“木客大冢”上报,绍兴县却没有发掘的计划。因考古要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尤其是王陵墓地,国家文物局规定在经济实力与保护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宁可让宝藏保护于地底,也不能轻易挖掘。

  然而,事情在1996年4月5日发生了突变。那天省考古部门和县文保所派人去印山实地勘察,在荆棘丛生的印山山脊上发现了一个长1.5米、宽0.7米的盗洞,洞口撒满大量青膏泥、炭灰和零星的木块,尤其让人吃惊的是,木块的出现,可判定盗墓者已挖到了墓的主体。

  这个二月前还未发现的盗洞,隐藏着极其严重的盗墓事件。勘察人员当天就向省文物局作了汇报。第二天一早,省文物局的领导、专家,县文化局干部一行30多人来到盗洞现场。梁所长带着连夜准备好的绳索、应急灯等,此时已赤脚站在洞口。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下步方案,他不顾种种危险,踩着洞体两边的浅坑,一步步下探,绑在腰间的绳索一点点地把他送了下去。沿洞下了7米时,洞内出现塌方,脚已踩不住了。再往下,洞体出现了1米多厚的松而滑的黑炭层。下至15米处,他看到五六根大木头,而其双脚已陷入洞底没膝的淤泥。从现场看,盗墓者向左探挖了1米后发现方向不对,便向右探挖,挖出了2米见方的空间,此时,四周堵满了淤泥,而盗墓者并不知道他们已进入了墓室。梁志明下洞半个小时,被洞口众人及时拉出。洞内的缺氧和随时可能的塌方,让所有在场者为他担心不已。

  根据洞下的黑炭层和大木头,可以估计陵墓规模很大,按一般规律,陵墓应是如木棺状长方形,盗洞可能就在棺体顶部。省文物局当即打电话请示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根据汇报情况,马上给予答复,表示相信浙江省的考古力量,同意一边由省文物局准备挖掘方案,一边补办申请发掘古墓的手续。同时要求当地派人24小时值班,防止盗墓事件再次发生。盗洞的及时发现,避免了文物进一步受损。

  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批文下达,由浙江省文物局和绍兴县等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小组成立。绍兴县领导3次进现场办公,决定拨款50万元,省文物局拨款20万元。8月底,联合考古队正式进入现场。“如果不是在印山现场发现盗墓的洞穴,是不会进行这个抢救性发掘的。”这是梁所长说了许多遍的开场白。

  ③独木棺已二千五百岁了

  中国古墓绝大多数都被盗掘过,只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等少数陵墓幸免。不过,历史上的盗墓受条件限制,多少都会留下点东西。而在绍兴这个王陵里,留下了多少文物,是大家最为关心的。1996年9月,80多个民工与十多位考古队员开始了第一期清夯土工程。夯土深达十几米,从9月至次年1月,挖了整整近5个月,终于清出了一个被青膏泥填实、长100米、宽16米呈“甲”字形的墓坑与墓道的表层。

  国家文物局副司长孟宪明观看现场,当即说,这样巨大的陵墓平面实属少见,即使地下文物一件没有,这样规模的陵墓也是国家级的重要文物。孟宪明的意见无疑向考古人员交了底,然而在青膏泥表层上发现的9个大小不一的盗洞痕迹,还是让考古人员心里沉甸甸的,他们还不能知道究竟哪几个盗洞已深入到了墓室。

  从1997年3月至7月,青膏泥足足挖了4个月,一个分别长54米和46米的墓道、墓坑显露出来(见图①),覆斗形的墓坑外覆盖了多层树皮,仿佛给墓坑穿了一件防水的蓑衣,树皮下便是深达1米的炭灰层,这是防水层。此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与专家赶到现场指导,并可确定9个盗洞中,有5个盗洞已深入墓室。

  10月,在经费几乎用完的情况下,开始了清理炭层与墓室内淤泥的第三期工程。横卧在墓坑里被黑炭层包裹住的墓室足有3人高、46米长,似一节黑色火车厢。按挖掘方案,要保留数米未被盗墓者破坏的黑炭层,待开放后,供参观者了解防腐结构,其余部分全部清理。

  挖去1米炭层后,紧裹木椁的是20厘米厚的140多层树皮,树皮不透水,有效地防止了水的入浸。清理了树皮后,是个激动人心的情景:气势宏大的三角形木椁建筑展现出来,这样结构的木椁在以前发掘的古墓中从未见过。底宽4.2米,净高3.4米,长40米,墓室三面皆由80厘米见方长约8米的木枋以井干式排列而成。在当时没有起重工具的条件下,笨重的木枋每隔2米凿了起吊用的抓孔。由于盗墓者的破坏,枋木表面已风化腐朽。墓室内因历次盗墓挖穿墓顶而填满淤泥。室内淤泥清理了两个月,挖出了两万方土后,人们已能看清墓室内动人心魄的全貌。

  现场40米长的墓室分前中后3室,每根木枋的四周都涂有油漆,中室还铺了一层编织物,中央停放了一个直径1米多,长6.1米,由整段树身镂空分为两爿的木棺。可以想像,当年墓室内是一个何等堂皇、漂亮的油漆房间。可惜,棺内无物遗存,清理墓室也仅发现40余件遗留的文物,与木椁的规模及气势极不相称。越王的遗体和随葬品究竟是被历次盗墓洗劫一空,还是另有原因,令人遐想。

  ④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见证

  对于这次越王墓的挖掘,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作了详尽的专业介绍。他说,据“碳十四”的科学测定,陵墓建于2500年前左右,正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灭吴称霸的鼎盛时期。从清理墓坑时发现一个挖岩石的青铜工具与一个夯土木质工具看,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建造这样规模的陵墓起码得花十几年的时间,非“国家级工程”不可企及。

  据陈文锦判断,最早的盗墓者可能在墓葬后不久楚灭越的时期,距今2300年左右。楚国为防复仇欲强烈的越国卷土反扑,采取了非常的清算手段:挖越国的祖墓,破越国的风水。因此,这样的官盗,可从容不迫地进行。从第一个盗洞宽达5米的规模上,可见当时官盗派用的劳力。越国及其部族的最终沦亡,应是在秦统一中原时,秦国派兵统一百越,并将顽强不屈的越人强行迁徙,越王陵很可能再次遭受秦国政治性的官盗,以彻底破灭越族复国雪恨的念头。

  对越王是否入葬,陈副局长认为有两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越王尸体被早期政治报复者盗走,所以留存东西很少。另一种可能是越国灭吴称霸只有十几年,而建墓工程却长达十几年,此后越王急于北上征伐,迁都山东,因此越王之父允常的尸体很可能临时厝葬,而未来得及埋入墓内。

  对于越国王陵的发掘价值,陈文锦说,这是浙江文物考古史上继河姆渡、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后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它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学上的空白。过去,我们知道的吴越争霸、越国建都绍兴的历史,大部分是史书记载、传说和纪念性的遗址,缺少最可靠的实物见证,越国王陵的发掘是证明春秋战国越国历史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实证。陵墓的规模、形状、丧葬规格、防腐技术等,充分反映了越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它在历史、建筑、民俗、考古等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历史文献不能替代。

  对于考古学,多数人还比较陌生。但站在墓地前,王陵墓的壮观建筑令人唏嘘惊叹。那直径近1米的枋木至少要长千年以上,加上地下埋葬2500年,可以断定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古老的木质建筑。它折射了古代先民的居住信息。那覆斗状造型和一系列防腐技术,足以让我们为祖先的智慧而自豪。

  就在观看者惊叹不已时,刚才还朗朗的天色,转眼下起了大雨,南方多雨的季节正在严重威胁这座珍贵古墓的保护。立于古墓两侧、高达二十多米的松散石质山体随时可能塌方下滑;已经裸露的椁木明显开裂变色,如不及时采取根本性的保护措施,古墓损毁将极其迅速。

  绍兴县委托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设计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可是,方案要全面实施需资金1800万元,这是浙江省全年文物保护费的6倍。可残酷的现实是,如花同样的钱,早保护和晚保护效果大相径庭。陈文锦说,这笔投入,应以县、市、省政府部门和国家文物局专项投资为主,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甚至可以吸引外地、外省投入,在遵守文物保护条例前提下,谁投入,谁收益。

  印山越王陵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开发潜力是明显的:在印山大墓西侧,还有四座一字排开的大小相近的土丘,而其中一座已被确定为墓葬。人们推测,这一带很可能是王陵群。大墓西200米处,还有明代大画家徐渭及其家族的墓地。此外,印山距著名风景名胜兰亭仅3公里,完全可以将这些景点连成一条旅游线。投资历史悠久且无法复制、仿造的珍贵文物,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印山越王陵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价值都无可估量。

  《人民日报华东版》1998年6月18日



王陵掩隐在模样相似的山丘间


王陵掩隐在模样相似的山丘间

越王的遗体和随葬品究竟是被历次盗墓洗劫一空,还是另有原因,令人遐想

越王的遗体和随葬品究竟是被历次盗墓洗劫一空,还是另有原因,令人遐想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