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没有发现者的使命感和文化意识,流坑村仍会埋没乡间,任凭风侵雨蚀

贵在发现

本报记者 娄 靖

2010年12月12日14:11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流坑村确实被人遗忘了。当江苏的同里、周庄及安徽的西递村、浙江的诸葛村等小村小镇声名远扬、观光者络绎不绝时,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江西流坑,却被冷落在穷乡僻壤、群山之间。尽管这个有4000多人的董氏大村现存260多处明清古建筑和遗址,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部显赫的家史,这在全国实属少有;尽管这些年村里不少青壮年怀着追寻祖先富甲天下的朦胧希望,闯荡深圳、广州、温州,领受了海洋文化的洗礼,可是自己的故土,仍似一颗深埋的明珠,静静地等待着开发闪光的那一天。

  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人类可以费尽千辛万苦,通过种种科技手段寻找和发现天外之物,却偏偏会忽略和我们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的千年瑰宝。正因为此,流坑村被发现和传扬的过程越发引人关注,为此作出奉献的人们也越发让人敬重。

  7月的南昌分外炎热,我在一个宿舍大院里,见到了第一个写文章宣传流坑的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銮书。他说,发现流坑纯属偶然。1990年,省委组织各县宣传部长到井冈山办学习班,乐安县的部长告诉说,该县一个村,保留着许许多多古匾,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想邀请专家去看一看。这立刻引起了曾任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和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周銮书的注意。他去后大吃一惊,这个山抱水绕的村子,巷前壁后、房内屋外、转身之处都是古匾和砖木石雕,宋朝遗址、明清建筑连片成群。老周转了半天,才看了1/3,犹如进了迷宫。他又请教了另外几位历史学家,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有着千年历史和众多文化遗存的独姓村,可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细胞,是解剖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生存、发展和衰败的活标本。

  不久,周銮书组织江西博物馆詹开逊等5人专家小组下村调查。这是一次文化苦旅。流坑村在晚清时已败落,如今人均年收入12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了500元,是个贫困村。村里卫生很差,人、猪、牛、鸡、狗混杂一处,猪粪牛屎随地都是。调查组下去20天,6人中5人拉肚子。周銮书只得再邀请江西师范学院和南昌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邵鸿和梁洪生,先后又下村60天。调查组花了6年时间编写了30多万字、346张照片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一书,对流坑上千年的历史、建筑、艺术、人物、风俗、文献等作了全面的调查和论述。

  与此同时,乐安县委的一位副书记银光耀也盯上了流坑。他毕业于江西大学数学系,喜爱书法、摄影、绘画。1994年,他因去流坑处理一件事故,意外地发现了那里的文化积淀,此后常去,拍了大量照片。去年,省政协来流坑开专家研讨会,银光耀代表县政府介绍流坑,和已担任省政协常委的周銮书一拍即合。从此,银光耀兼管了流坑文化的保护工作。世世代代生活在流坑的老,对家中随处可见的文物难以作出文化价值上的判断,只是认定,祖上传下的东西不能随便丢失。我们在董兆荣家见到一本明朝万历年间的族谱,足有两三寸厚,一尺半长,端秀的墨迹记载了全村董姓人从南宋以后五六百年的繁衍和经历。我们在一旁不忍心翻动这几百年前的东西,只是叮嘱老人,以后不要轻易示人。

  去年11月,周銮书请来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考察流坑。他们对流坑村表现出相见恨晚的兴奋,并提出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的建议,终于使流坑村有机会通过媒介走向全国。

  离开流坑时,银光耀给了我一份由他起草的“打好流坑牌,开拓旅游业”的报告,报告提出流坑将在5年内完成“省文保”、“国家文保”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3级审报工作和一整套保护开发规划。他说,流坑不仅要成为研究中国古村文化的基地,还要成为县内旅游小循环和省内旅游大循环中的一颗明珠。

  《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7月24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