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董”要自信
——从纳西古乐想到江南昆曲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0年12月12日23:58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一直以为对口头或文字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最好的保存地是博物馆、资料库。因为,很难想像让上几代或十几代前的“老祖宗”还步履蹒跚地挤入当代文化市场去竞争。不要说古老的昆曲,就是现代的话剧,又能有多少观众?振兴昆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有关部门和戏曲工作者竭尽全力做了大量抢救和普及工作,然而,去问问年轻人“昆曲为何物”,恐怕大多一脸茫然。
今年5月,去了一次丽江,改变了我的看法。
丽江的纳西古乐,比昆曲的历史更悠久。它曾是唐朝的宫廷音乐,传入丽江最少也有600多年。如今,它也被评上“口头遗产”。
丽江另一件瑰宝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古经。它是世界公认的“惟一存活的人类启蒙时期的原始图画文字”。
这两样“老古董”,现在的命运都比昆曲要好。纳西古乐传入丽江后,一直在纳西族民间生生不息。至今,在丽江城区2万多人口中,民间古乐队竟有几十支。更让人感动的是,凡去丽江的中外游客,都不惜花50元听一场纳西古乐。因为不听古乐等于没到丽江,因为古乐是丽江之魂。
东巴文就更精彩了。在丽江古城数百个街头小店里,画有东巴文的工艺品千姿百态,木雕、石雕、金属雕,汗衫、套衫、印染服饰等等,就因为古朴的东巴文而提升了品位,游客鲜有不买的。
然而,纳西古乐和东巴文的走红,都经历了“出口转内销”、“墙内开花墙外先红”的过程。先是一个叫宣科的纳西族文化人,将古乐整理后,带着一支老人古乐队走向维也纳,走向欧洲。老外惊闻中国边陲保藏着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纷纷到丽江寻访,称赞纳西古乐是“修身明性”、“延年益寿”的雪山神曲。老外的寻访和评说,引起国人的震动,于是,进丽江的游人纷纷怀着虔诚聆听古乐。
东巴文也是如此。100多年来,专程到丽江考察东巴文的外国专家从未停止过。美国籍学者洛克为研究东巴文,在丽江生活了28年。东巴文的世界性研究价值,同样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云南的社会科学院不仅将东巴文研究所直接设在丽江古镇,当地政府还开办了东巴文学研习班,老街经营者都可以参加学习班,学习东巴文的雕刻和书写艺术。
通过在丽江的所见所闻,我不再怀疑“老祖宗”的艺术没有市场,也不再怀疑现代人不能欣赏“老古董”。
纳西古乐和东巴文的兴旺,或许能给振兴昆曲带来某些启示。
许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总认为昆曲、京剧太高雅,老外们一定听不懂,所以,总是演些动手不动口的武打戏,如《三岔口》之类。至今,上海接待国外旅游团的娱乐节目,也是以没有语言障碍的杂技为主,不敢上演昆剧。我想,这至少反映出我们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否被世界所接受和热爱缺乏自信,缺乏像宣科那样敢把古乐搬上维也纳舞台的勇气。是不是某些部门对文化交流的接受程度存有偏差,不相信越有底蕴的文化越能得到世界的敬重呢?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很有影响的导演彼得?赛勒,偶尔在一个英文版中看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兴奋不已。到了上世纪末,他准备用中国最古老的昆曲上演《牡丹亭》,并由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4个艺术节共同邀请。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是,昆曲能够走向世界,是不争的事实。
很难说昆曲因没经历“外转内销”而未引起国人的重视,但纳西古乐的走红,说明古老的艺术不一定是博物馆艺术。关键是我们对它要有自信。
《人民日报?华东要闻》2002.8.16
今年5月,去了一次丽江,改变了我的看法。
丽江的纳西古乐,比昆曲的历史更悠久。它曾是唐朝的宫廷音乐,传入丽江最少也有600多年。如今,它也被评上“口头遗产”。
丽江另一件瑰宝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古经。它是世界公认的“惟一存活的人类启蒙时期的原始图画文字”。
这两样“老古董”,现在的命运都比昆曲要好。纳西古乐传入丽江后,一直在纳西族民间生生不息。至今,在丽江城区2万多人口中,民间古乐队竟有几十支。更让人感动的是,凡去丽江的中外游客,都不惜花50元听一场纳西古乐。因为不听古乐等于没到丽江,因为古乐是丽江之魂。
东巴文就更精彩了。在丽江古城数百个街头小店里,画有东巴文的工艺品千姿百态,木雕、石雕、金属雕,汗衫、套衫、印染服饰等等,就因为古朴的东巴文而提升了品位,游客鲜有不买的。
然而,纳西古乐和东巴文的走红,都经历了“出口转内销”、“墙内开花墙外先红”的过程。先是一个叫宣科的纳西族文化人,将古乐整理后,带着一支老人古乐队走向维也纳,走向欧洲。老外惊闻中国边陲保藏着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纷纷到丽江寻访,称赞纳西古乐是“修身明性”、“延年益寿”的雪山神曲。老外的寻访和评说,引起国人的震动,于是,进丽江的游人纷纷怀着虔诚聆听古乐。
东巴文也是如此。100多年来,专程到丽江考察东巴文的外国专家从未停止过。美国籍学者洛克为研究东巴文,在丽江生活了28年。东巴文的世界性研究价值,同样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云南的社会科学院不仅将东巴文研究所直接设在丽江古镇,当地政府还开办了东巴文学研习班,老街经营者都可以参加学习班,学习东巴文的雕刻和书写艺术。
通过在丽江的所见所闻,我不再怀疑“老祖宗”的艺术没有市场,也不再怀疑现代人不能欣赏“老古董”。
纳西古乐和东巴文的兴旺,或许能给振兴昆曲带来某些启示。
许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总认为昆曲、京剧太高雅,老外们一定听不懂,所以,总是演些动手不动口的武打戏,如《三岔口》之类。至今,上海接待国外旅游团的娱乐节目,也是以没有语言障碍的杂技为主,不敢上演昆剧。我想,这至少反映出我们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否被世界所接受和热爱缺乏自信,缺乏像宣科那样敢把古乐搬上维也纳舞台的勇气。是不是某些部门对文化交流的接受程度存有偏差,不相信越有底蕴的文化越能得到世界的敬重呢?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很有影响的导演彼得?赛勒,偶尔在一个英文版中看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兴奋不已。到了上世纪末,他准备用中国最古老的昆曲上演《牡丹亭》,并由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4个艺术节共同邀请。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是,昆曲能够走向世界,是不争的事实。
很难说昆曲因没经历“外转内销”而未引起国人的重视,但纳西古乐的走红,说明古老的艺术不一定是博物馆艺术。关键是我们对它要有自信。
《人民日报?华东要闻》2002.8.16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