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侃剧”沙龙 扎根生活土壤——与尤小刚一席谈

本报记者 娄靖

2011年02月05日11:45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尤小刚

尤小刚
  最近,尤小刚带着中北电视艺术中心的一班人马来到上海,该中心拍摄的40集电视连续剧《都市放牛》正在当地放映。先前,他的一部引起轰动的百集电视巨片《京都纪事》,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经济改革的方方面面,现在《都市放牛》又把触角伸向中国改革进程中观念冲突尤为激烈的城乡结合部,展示了山村青年勇闯都市、建功立业的曲折经历。立足当代,源于生活,是他追求不懈的目标。

  尤小刚说,近年来北京的电视剧受到“侃剧”创作倾向的影响,一些作品脱离了生活,屏幕上出现了一群巧舌如簧、会说俏皮话的人物,时间一长引起观众的反感。他说,这一倾向也影响到他的作品。《京都纪事》前40集就有这个问题,受到了观众的批评。他们及时更换创作人员,踏踏实实地回归于生活,冷峻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对都市社会形态带来的深刻变化。结果这部片子成了境外出租片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

  他说,中国电视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遵循了东方故事文化的传统。对源于生活的故事文化,中国老百姓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电视剧的兴起为东方文化提供了极好的载体,所以在观众中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电视剧如违背这一规律,就会走向反面。他说,“侃剧”一开始因为突破了原来电视文化模式化的人物语言和形象,并且有情节、有故事,观众感到新鲜好看,所以很受欢迎,如《编辑部的故事》。但是,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只是创作的元素而不是创作的原则。当一些作者把创作元素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成天呆在宾馆里侃俏皮话,然后灵机一动,演绎出长长的电视剧,表现的是作者自命不凡、夸夸其谈、倜傥不羁的沙龙化倾向,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时,观众便厌烦了,甚至有受愚弄的感觉。《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等便是如此。他认为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失去使命感,是一些“侃剧”不能长久赢得观众的两大致命弱点。

  问尤小刚在电视剧创作上如何实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时,他说,首先要找到有丰厚生活底蕴的作家。为此,在今年5月,从全国范围内寻找了一批有实力的作家,由他们提供了40部作品,然后进行论证。其中《五槐树》、《饭店风云》、《北京之夜》、《上海女性》等都反映出作者多年生活的积累。今年,他们中心推出的《都市放牛》、《布尔什维克兄弟》、《悲喜四季》,也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他说,现实主义作品强调了使命感,并不是给观众看概念化的东西,它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这样的作品不仅会好看,并且富有理性思考。历史上能留传下来的都是这样的作品。仅有俏皮话的作品是不可能留传的。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5年7月28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