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薪伊:时刻准备再出发

本报记者 娄靖

2011年02月05日11:45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陈导经常去欧洲,到那里吸取人文主义的营养

陈导经常去欧洲,到那里吸取人文主义的营养
  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25年来,陈薪伊导演了话剧、京剧、歌剧、儿童剧、越剧、黄梅戏等12个剧种的72部戏,其中12部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文华奖。2005年入选国家舞台精品的10部作品中,陈薪伊导演的作品独占两部——话剧《商鞅》、京剧《贞观盛事》。一些朋友出于爱护,希望这位70高龄的导演少排点戏,“别让生命的浓度稀释了”。

  再出发成为一生主题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40岁才坐上导演位置的陈薪伊,在50多岁几近退休的年龄,才步入了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从五千年前开始一直到宋元明,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解读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用她独特的视角,塑造了轩辕黄帝、李元昊、张骞、商鞅、孙膑、魏征、李世民,白居易、梅兰芳等一系列人物。

  追求个性解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陈薪伊在每一朝代的历史巨人面前,都能用自己的心跳触摸到民族的脉搏,感同身受地解读民族的心灵秘史,凭着直觉和发自内心的冲动投入创作。

  身份低下的张骞,为实现人生价值,两次出使西域,数十年地艰难远行。而陈薪伊11岁时为寻找生母独自出走;40岁时才有了第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时,毅然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42岁时,因为不能排演《奥赛罗》而坚决辞职;退休前,因剧团排练场改造成了饭庄,失去舞台的她再次远行,来到上海,成为签约导演。陈薪伊说,我一生都在为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选择,再选择。再出发是我一生的主题。

  再创造重塑民族精神

  陈薪伊的每出历史剧,都是她寻访历史原发地的一次旅行,她到远古天地的磁场中,感受历史氛围,而每一次跨越时空的重逢,都会让她激情澎湃,灵感飞扬。

  排演《夏王悲歌》,剧本里李元昊是“边关反贼”、“嗜血成性的恶人”。陈薪伊却脱离概念,“我必须走进李元昊的世界。弄明白李元昊为何爱贺兰山,为何爱白色”。她专程到戈壁滩,在荒野的坟地寻找李元昊的历史业绩,实地考察表明李元昊具有诗人气质,不是只会杀人的蛮子。她叫着李元昊的名字,在戈壁滩上狂奔呼啸。她终于明白,那白色象征如日中天,象征恢复信念。

  创作《张骞》之始,陈薪伊带着剧组沿着张骞的足迹出发,在茫茫大漠体味着丝绸之路的艰难,感受张骞百人使团的坚苦卓绝。“张骞是真正的中国巨人!”陈薪伊将自己的气质弥漫在全部的创作过程。

  为了《商鞅》,陈薪伊又一次站在西安兵马俑墓道,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强大与它的愚昧同样触目惊心。“商鞅之法不可不行、商鞅之人不可不除”,这是改革者的悲哀。站在墓道,陈薪伊似有万箭穿心之痛。陈薪伊将这强烈之痛搬上了舞台,让商鞅倒在百姓们的乱箭下。“我不愿用五马分尸稀释了万箭穿心的痛楚。”

  几乎所有剧本在陈薪伊手中,都要经过这样重回历史的体味和创造,每一次再创造的英雄身上都流淌着陈薪伊的热血,都注入了她对历史、对人性,乃至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她说:“剧场里的历史就是创作者书写今人的故事,呼唤中国精神,是我的宗旨。”

  以东西方文化为双翼

  在陈薪伊的舞台上清晰地刻着两本教科书,一本是莎士比亚,一本是中国京剧,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是内核,京剧的变形手段是表现形式。

  《贞观盛事》冲破了君臣社稷的主题,话剧《商鞅》运用了“铁板式”的冷峻风格。她借用京剧艺术的变形手段,从服装、道具、灯光,到人物形象造型,从视觉到听觉,都烘托了历史的氛围。

  执导《奥赛罗》时,为体现奥赛罗理想、世俗、复仇三个层次心理风暴的精神空间,使精神世界形象化、诗意化,陈薪伊借鉴京剧艺术的空间原则,用天穹、地球、地狱三个形象展现他所处的三个层次。

  陈薪伊常去欧洲,那里是莎士比亚的故乡,是人文戏剧的源头,她渴望在那块土地上吮吸文艺复兴的养分。莎士比亚和中国京剧,东西方艺术精髓的两翼翅膀,让陈薪伊在戏剧殿堂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来源《人民日报》 ( 2007-07-13 第14版 )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