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李源潮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让中华文化品牌驰名世界——访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0年12月13日00:02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李源潮 |
●当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世纪之交中国国际艺术节为何择址上海?
●中国这一文化盛事对未来50年有何影响?
●不靠政府而靠市场办国际艺术节意味着什么?
世纪之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再度“热”遍世界
记者:请概略介绍一下新中国50年文化艺术的成就,并请谈谈这些成就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及其为未来文化发展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李源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商朝青铜器文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楚辞,唐诗、宋词等,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中都处于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峰,影响甚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清理、继承和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电影《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红岩》、《红旗谱》,歌曲《歌唱祖国》等,在激发人们美好的情感、树立崇高理想和品德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戏剧更是百花纷呈。京剧作为国粹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其它地方戏也得到极大发展,如越剧、黄梅戏都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特别是话剧,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如《于无声处》、《大江奔流》等。50年,我们积累了一批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和无数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名家。
50年的成就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经过艰难探索,寻找到了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又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文艺方针,其精神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华,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依托几十万文艺工作者多年实践确立的文艺方针,为新世纪文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只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百余年间因国运衰而不振。随着新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攀升,中华文化艺术越来越受世人注目。首先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世界重新认识。近几年来,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的大都市都争相邀请我们去举办“中华文明展”,每次展出都有数百万人参观。其次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有代表意义的是,去年和今年,我国民族乐团被邀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新春音乐会,我国的京剧团到罗马歌剧院等地去演出,在西方引起轰动。我们的歌舞、戏剧、话剧分别到巴黎、伦敦去演出,都受到欢迎。可以说,当今世界正在兴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热。
大型艺术节是当代文化活动重要形式,我们要创出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牌
记者:为什么说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未来50年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它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在世界上树立怎样的品牌形象?
李:按照党的十五大规划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这几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主要有3项:一是不断改革文化艺术的生产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大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二是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创造条件努力培养新一代艺术大家,这是攀登中华文化新高峰的必要条件;三是大力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要创造一个大舞台,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使之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相称。
记者:以往各国举办的艺术节特色各异,都卓有影响。上海国际艺术节期望办成哪种类型、达到什么效果?
李:现在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社会化。举办特别有影响的大型艺术节,是现代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这与过去文化艺术为少数人创造、被少数人欣赏大不相同。其形式大致是由宫廷表演、唱堂会,发展到后来供大众观赏的剧场演出,现在则是到社会大舞台进行综合性展示,成为有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这样的大型文化活动世界各国都有,如巴黎艺术节、伦敦戏剧节、慕尼黑艺术节、嘎纳电影节、萨尔斯堡音乐节等,都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品牌。我们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要创造驰名世界的中华文化品牌,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与影响。
用竞争的方式办艺术节,能够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记者:据我所知,探索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很是艰难。举办大型国际艺术节,不靠政府投入,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并启动和建立中外文化交易市场,困难一定不小。现在将这个任务交给上海,您对此寄予怎样的希望?
李: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城市,从过去的影响与现在的发展,从城市建设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它能给大型文化活动提供的经济背景与人文条件上,都具备了举办国际知名艺术节的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是根据世界上办国际艺术节的惯例,要求固定在一个城市每年定时举行,以保持连续性。上海市的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所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把中国国际艺术节选择在上海。
要将国际艺术节长久办下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改革的方式办节,运用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包办,用竞争的方式而不是政府指派,服从观众的观赏意愿而不仅是由少数专家选定。具体办法是通过演出公司、剧团和剧场三方洽谈,共同接受市场考验,承担利益和风险。在这样的竞争中,艺术节的剧目可以更加切合观众的需求。其次,各种文化艺术生产要素的效益能得以充分发挥。再次,能够帮助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记者: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不少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这些艺术节是什么关系,有何区别?
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其中包括有国际参与的艺术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以表演艺术为主的国家级艺术节有两个:一个是中国艺术节,每4年一次,已举办5届,由文化部主办,分别在国内重要城市举行。前几届在北京、成都、昆明、甘肃,下一届在南京。中国艺术节的主要任务是向国内观众展示我国文化艺术成果。另一个就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它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定时定点。因此,它是中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国家级艺术节之一。它的任务是引进国外优秀高雅艺术精品,并向国际展示能被外国朋友接受和理解的中华文化。另外,还要举办中外文化艺术交易会。
20万张票,开幕前大都售完。好的起步预示着下个世纪能奏响更强劲的乐章
记者:您说过,这届艺术节仅仅是个序幕,下个世纪才会奏响最好乐章。这番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李:首届艺术节起步很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这么多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这样集中来到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过去一年中只有几个团。二是20多万张票不等艺术节开幕,已经大部分售出,有的剧目供不应求。这说明,办艺术节的机制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成。三是从实际运作看,上海运用市场机制,已经将艺术节所有的环节都有效组织起来了,可望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但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艺术节的发展经验看,其影响靠逐步积累。剧目靠积累,组织经验、传播影响也要靠积累。所以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只是个序幕,它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若干年后奏响最好乐章,才能作为响当当的名牌出现在国际艺术大舞台上。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11月11日第3版)
●世纪之交中国国际艺术节为何择址上海?
●中国这一文化盛事对未来50年有何影响?
●不靠政府而靠市场办国际艺术节意味着什么?
世纪之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再度“热”遍世界
记者:请概略介绍一下新中国50年文化艺术的成就,并请谈谈这些成就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及其为未来文化发展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李源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商朝青铜器文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楚辞,唐诗、宋词等,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中都处于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峰,影响甚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清理、继承和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电影《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红岩》、《红旗谱》,歌曲《歌唱祖国》等,在激发人们美好的情感、树立崇高理想和品德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戏剧更是百花纷呈。京剧作为国粹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其它地方戏也得到极大发展,如越剧、黄梅戏都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特别是话剧,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如《于无声处》、《大江奔流》等。50年,我们积累了一批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和无数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名家。
50年的成就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经过艰难探索,寻找到了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又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文艺方针,其精神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华,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依托几十万文艺工作者多年实践确立的文艺方针,为新世纪文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只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百余年间因国运衰而不振。随着新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攀升,中华文化艺术越来越受世人注目。首先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世界重新认识。近几年来,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的大都市都争相邀请我们去举办“中华文明展”,每次展出都有数百万人参观。其次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有代表意义的是,去年和今年,我国民族乐团被邀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新春音乐会,我国的京剧团到罗马歌剧院等地去演出,在西方引起轰动。我们的歌舞、戏剧、话剧分别到巴黎、伦敦去演出,都受到欢迎。可以说,当今世界正在兴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热。
大型艺术节是当代文化活动重要形式,我们要创出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牌
记者:为什么说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未来50年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它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在世界上树立怎样的品牌形象?
李:按照党的十五大规划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这几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主要有3项:一是不断改革文化艺术的生产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大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二是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创造条件努力培养新一代艺术大家,这是攀登中华文化新高峰的必要条件;三是大力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要创造一个大舞台,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使之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相称。
记者:以往各国举办的艺术节特色各异,都卓有影响。上海国际艺术节期望办成哪种类型、达到什么效果?
李:现在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社会化。举办特别有影响的大型艺术节,是现代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这与过去文化艺术为少数人创造、被少数人欣赏大不相同。其形式大致是由宫廷表演、唱堂会,发展到后来供大众观赏的剧场演出,现在则是到社会大舞台进行综合性展示,成为有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这样的大型文化活动世界各国都有,如巴黎艺术节、伦敦戏剧节、慕尼黑艺术节、嘎纳电影节、萨尔斯堡音乐节等,都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品牌。我们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要创造驰名世界的中华文化品牌,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与影响。
用竞争的方式办艺术节,能够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记者:据我所知,探索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很是艰难。举办大型国际艺术节,不靠政府投入,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并启动和建立中外文化交易市场,困难一定不小。现在将这个任务交给上海,您对此寄予怎样的希望?
李: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城市,从过去的影响与现在的发展,从城市建设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它能给大型文化活动提供的经济背景与人文条件上,都具备了举办国际知名艺术节的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是根据世界上办国际艺术节的惯例,要求固定在一个城市每年定时举行,以保持连续性。上海市的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所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把中国国际艺术节选择在上海。
要将国际艺术节长久办下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改革的方式办节,运用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包办,用竞争的方式而不是政府指派,服从观众的观赏意愿而不仅是由少数专家选定。具体办法是通过演出公司、剧团和剧场三方洽谈,共同接受市场考验,承担利益和风险。在这样的竞争中,艺术节的剧目可以更加切合观众的需求。其次,各种文化艺术生产要素的效益能得以充分发挥。再次,能够帮助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记者: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不少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这些艺术节是什么关系,有何区别?
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其中包括有国际参与的艺术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以表演艺术为主的国家级艺术节有两个:一个是中国艺术节,每4年一次,已举办5届,由文化部主办,分别在国内重要城市举行。前几届在北京、成都、昆明、甘肃,下一届在南京。中国艺术节的主要任务是向国内观众展示我国文化艺术成果。另一个就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它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定时定点。因此,它是中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国家级艺术节之一。它的任务是引进国外优秀高雅艺术精品,并向国际展示能被外国朋友接受和理解的中华文化。另外,还要举办中外文化艺术交易会。
20万张票,开幕前大都售完。好的起步预示着下个世纪能奏响更强劲的乐章
记者:您说过,这届艺术节仅仅是个序幕,下个世纪才会奏响最好乐章。这番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李:首届艺术节起步很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这么多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这样集中来到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过去一年中只有几个团。二是20多万张票不等艺术节开幕,已经大部分售出,有的剧目供不应求。这说明,办艺术节的机制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成。三是从实际运作看,上海运用市场机制,已经将艺术节所有的环节都有效组织起来了,可望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但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艺术节的发展经验看,其影响靠逐步积累。剧目靠积累,组织经验、传播影响也要靠积累。所以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只是个序幕,它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若干年后奏响最好乐章,才能作为响当当的名牌出现在国际艺术大舞台上。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11月11日第3版)
![]() |
艺术节剧目 |
(责编:娄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