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观众重进剧场,为探索中国戏剧全新样式,合肥上演了一台黄梅音乐喜剧
余秋雨偕马兰“荡秋千”(一至三)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3日00:02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女主角楚云女扮男装去赶考。 |
余秋雨偕马兰“荡秋千”(一)
这两天,在安徽合肥,“’98黄梅年”盛会刚刚结束。6台黄梅戏和4台祝贺演出中,由余秋雨总策划、马兰主演的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引起广泛关注。那几天,当地人能讨到一张《秋千架》的票子是最难办的一件事。首场演出以后,无论持赞赏还是批评,评论者的态度都很激动。黄梅———音乐———喜剧,怪怪的名词颇让人费解,余秋雨到底搞了个什么戏?
这确实是一场全新的演出,它的组合、规模和气势都是目前戏剧舞台上少有的。演员多达150人,服装160多套,投入170万元以上。
它的创作阵容可算是全国顶尖人才的组合。舞蹈总监是闻名亚洲、获得过新加坡文化大奖的香港舞蹈总监应萼定;导演是成功执导话剧《死水微澜》而名扬海内外的查丽芳,余秋雨把她从新加坡拉到了合肥;灯光师是被称为“全国第一灯娘”的肖丽河;编剧是美国留学归来的戏剧博士曹路生;音乐统筹和配器是刘振球,他在多部歌剧中博采中西音乐之长,颇获成功,作品多次得过全国大奖;编舞是来自四川的舞蹈家何川,此人极善于将生活中的原形动作幽默化;服装和舞美分别来自上海和广州,只有作曲是省黄梅戏剧院的。
这支队伍就像美国篮球“梦之队”,要让所有的队员尽情发挥,又要将他们糅合成完美的整体,需要有一位水平高超的教练。现在,这位“教练”就是余秋雨。只有3个星期的匆匆排练,各自的意见和才能还未充分展现,首场演出还是一个“草稿”、还是一箱“散装啤酒”,可他们深信这是一个值得为此付出代价的创新。
准确地说,这台戏有黄梅味,但很难说是黄梅戏。45人的大乐队和独特的配器,将作曲家提供的黄梅调和地方小调,发展成了大歌剧塑造人物和营造场面的宏大气势。当皇帝唱起安徽庐剧小调“安徽美”时,强烈的配器节奏,将他风趣的性格和热烈的场面烘托得让观众不能不兴奋、不陶醉。
整个演出载歌载舞,异彩纷呈,样式非常独特。剧团为此借来了16个歌舞团演员和10多个合唱队的演员,组成了26人的群舞。舞蹈和剧情有机融合,以夸张、诙谐、幽默的群舞场面,表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女主角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时,招来“女人考试,不妥、不妥”的非议。平民妇女的群舞动作十分有趣,表现了当时女人不能走出闺房的世俗心态。又如,男女主人公进考场时,一段考试群舞,将封建考试制“从小考到老,把人考傻、考痴、考疯、考死”的考生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考中状元后,全村轰动、纷纷讨赏的歌舞场面,展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全剧有十几段好看、有趣的歌舞场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荡秋千”的象征意义。女主角是在荡秋千时,越过高墙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萌发了要像男人一样进京赶考、一展才华的念头。当她两次女扮男装考取状元,并误入皇宫成为“驸马”时,才感觉到回归田园、夫妻恩爱、平平常常的珍贵。这“荡秋千”的象征意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各种联想:人生就如荡秋千,在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之间摆动。不到高处心不甘,不到高处看不远,然而到了高处不胜寒,再回到低处时,便能踏踏实实,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回归。全剧力图显示余秋雨散文风格,让观众去细细体味一个美丽的故事。
不像黄梅戏,成吗?(二)
●老观众把黄梅戏的根刨了,就像过年不放爆竹,还有什么味儿
●演员不能把《天仙配》作为唯一标准。创新也会赢来更多的观众
走出剧场,一位五六十岁的观众情绪很激动:“把黄梅戏的根刨了,就像过年不放爆竹,还有什么味!”一个女孩却肯定地说:“好看。不是黄梅戏,但有黄梅味。”一个大学生说:“现在生活节奏很快,看这样的戏很开心。不过,把黄梅戏都搞成这样,恐怕也不行。”安庆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则竭力赞赏,称这戏“雅俗共赏,雅到了家,也俗到了家”。第二天,《合肥晚报》的报道用了这样一个副标题“观众不少、掌声不多”。一位圈内人士还觉得,100元这么高的票价,合肥市观众如何承受得了。
省黄梅剧院参与演出的全体演员却是一致赞同。曾经与严凤英合作演出《天仙配》的国家一级演员黄宗毅,已演了40年的黄梅戏,这次在《秋千架》中扮演一个风趣而充满人情味的皇帝。他说,我很赞同这样的革新,尤其喜欢我演的皇帝角色,剧场效果很好。这个戏有很多黄梅调,但音乐更好听、更有气势。我们不能把《天仙配》作为唯一标准,不像《天仙配》就认为不是黄梅戏了。
和马兰同时出道、现已担任剧院副院长的蒋建国说,黄梅戏的安徽观众每年递减,现在省院一年最多演100场,而且主要靠外省演出和企业买票,如果继续这样演下去,黄梅戏难以生存。当年演《天仙配》时,对黄梅小调作了很大的改革,一些观众也很不满意,引出了像不像黄梅戏的争议,后来不是被观众认可了吗?黄梅戏也因《天仙配》的成功改革,而跨入一个高峰。创新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但以后会赢得更多的观众。
来自北京的中国剧协秘书长说,这个戏美观、美听,亦庄亦谐,嘻嘻哈哈中不乏沉重。全剧潇洒飘逸,蕴涵着当代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这是中国戏剧中没有的。在中国戏剧面临着如何迈向21世纪的难题时,特别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走向商业化的中国音乐剧将是个什么样子,正在探索之中。因此,不要急于给这个戏下结论,让观众和市场作出判断。
全国文联组联部副部长齐致翔评价这部戏,平民意识很强,通俗,好看,满台华彩,满台散文,把很高的文化审视融入了通俗化的戏剧中。这样的戏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搞不出来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对这部戏的评价是,题材是传统的,但《秋千架》象征着主人公在宫廷和民间两极摆动中所展示的东方女性真善美和勇敢与智慧,赋予了传统题材新的内涵。
这些专家对演出不足之处的意见也比较一致:既然黄梅戏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观众,那么此剧唱腔和音乐上应再向黄梅戏靠拢,既能留住老观众,更能吸引新观众。这也许是创新剧目存在的共同命题,即如何把握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度”。其次,这部戏的喜剧风格不够统一,不够充分,表演和舞蹈显得庞杂,高水准的艺术家走到一起,还需要互相磨合。
西方的音乐剧是完全商业化的操作,寻找观众的审美热点,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经过制作人认真的调查和论证,确定题材,选择编、导、作曲、编舞、灯光、服装、舞美等,任何一个部位不合市场化策划的思路,就要调换。一部音乐剧投入巨大,却能在全世界十几年、几十年地久演不衰,在所到城市都能引起轰动。剧场中,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异常热烈,直到走出剧场,观众还会兴奋地哼唱剧中的歌曲。
这样的音乐剧,中国目前还没有,国内观众熟知的音乐剧,是在美国电影中看到的《音乐之声》。听说过的有《猫》、《西贡小姐》、《卖花女》……
20年代,中西方戏剧交流,主要是引进了话剧,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戏剧。有专家预言,21世纪中西方戏剧交流的热点是音乐剧。所以,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被专家称为“21世纪中国戏剧向音乐剧冲刺”的可贵探索。负责市场营销的上海博雅文化公司的经理吴强说,首场演出后,四川演出公司要求包西北片和西南片。广州、深圳、北京都来“定货”,初步已有80场,其它地区还没来看戏。这个戏在海外还有很广阔的市场,所以先演200场是不成问题的。为使这个戏适合全国演出,还将制作豪华本(为进上海大剧院)、精装本(适合大都市舞台)和简装本(适合较小的剧场)。
“我想让观众自愿买票”(三)
———访《秋千架》艺术总监余秋雨
记者:几年前,您曾策划了一个黄梅戏《红楼梦》,在全国演了200多场,将黄梅戏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次策划、推出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是想作哪些方面的探索?
余秋雨:黄佐临先生在逝世前曾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抗战时就考虑中国应该有非常受观众欢迎的通俗的载歌载舞的音乐剧。以后,谢晋导演在看了黄梅戏《红楼梦》后,冲上台来对我说:“秋雨,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剧的影子。”我当时很纳闷,这些艺术大师为何都这么关心中国音乐剧。后来,我看了好多音乐剧,尤其在新加坡,看到观众为了买一张票子,必须提早4个月预定。在那里,人们情不自禁地进剧场,似乎不进剧场看音乐剧就不是个现代人。我和马兰到日本看了音乐剧《宝》,非常美丽,传播了真善美,已经演了80年,仍久演不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戏剧本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现在这个生命力被抽去了。我在全国走了很多地方,很多新戏花了几十万元只演两三场,只是圈内人看看,评评奖,就无声无息。所以,我想能否搞个探索,由一个著名演员演戏,让观众自愿买票,长期巡回演出,久演不衰。我们这次想试试,能不能回归这种生存状态。
记者:您选择黄梅戏作实验,是否因为夫人马兰的缘故?
余:黄佐临在给我的信中说,我认真考虑了中国的各种戏剧,哪种最适合首先来作音乐剧的试验。京昆非常好,但程式太严格了。想来想去,第一是黄梅戏,第二是越剧,而黄梅戏的可能性更大。
多次民意测验证明,黄梅戏仍然是至今全国拥有最多中青年观众的剧种,而马兰是这个剧种的首席代表,又是在全国广受欢迎的演员,因此她参加这个实验最有可能。
记者: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作了哪些准备?《秋千架》蕴涵了您什么样的创作思想?
余:我们原来太不重视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潜藏着地域和历史的审美密码,这种“自然生态”可能是现代文化中最高的。我在南方调查时发现了《孟姜女》,它可能是南方戏剧的原型。在寻找江淮平原的文化原型时,碰到了“女人考状元”的故事。找到原型语言后,就要考虑用现代方式来阐述,那就是通俗故事的内涵一定要有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关注。一定要把男女主人公推到幸运和生死的边缘,去考察人生的魅力和责任是什么。人生老在“荡秋千”,高和低、生和死、男人和女人,让两个人去承受。这种现代的阐述方法可能接通下一代,也可能接通国际。我想试验,能否在原型结构中把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通过幽默方式来表现,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体悟,使现代文化人的深刻思考民间化。
记者:您的《文化苦旅》曾引起争议,现在给《秋千架》起了个“黄梅音乐喜剧”的名,是否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争议?
余:为了解除对这个实验的压力,我们用了非常暖昧的名词“黄梅音乐喜剧”。由此可以回避来自两方面的批评:对来自黄梅剧界的批评,我们可以说“黄梅”是个修饰词;对来自音乐剧的批评,可以回答,我们没说这是音乐剧。这不是狡滑,而是想在创造之始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所以,不要局限于像不像黄梅戏,只要这件东西大家喜欢,起什么样的名儿并不重要。正如我的散文发表时,一些人说,这不是散文,散文哪有这么长的。我就说,那就不要叫散文,就叫文章好不好,这样就避开了散文界的批评。
记者:您对这部戏的市场前景有何预测,100多元的票价,观众能否承受?余:这部戏的市场前景肯定好,而且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在海外,市场越好,票价上千元也可能。除非马兰累了,突然病了才会不演。否则演800场也是可能的。我看了那么多的戏,当然能判断这个戏达到的品位和水平。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9年01月28日
这两天,在安徽合肥,“’98黄梅年”盛会刚刚结束。6台黄梅戏和4台祝贺演出中,由余秋雨总策划、马兰主演的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引起广泛关注。那几天,当地人能讨到一张《秋千架》的票子是最难办的一件事。首场演出以后,无论持赞赏还是批评,评论者的态度都很激动。黄梅———音乐———喜剧,怪怪的名词颇让人费解,余秋雨到底搞了个什么戏?
这确实是一场全新的演出,它的组合、规模和气势都是目前戏剧舞台上少有的。演员多达150人,服装160多套,投入170万元以上。
它的创作阵容可算是全国顶尖人才的组合。舞蹈总监是闻名亚洲、获得过新加坡文化大奖的香港舞蹈总监应萼定;导演是成功执导话剧《死水微澜》而名扬海内外的查丽芳,余秋雨把她从新加坡拉到了合肥;灯光师是被称为“全国第一灯娘”的肖丽河;编剧是美国留学归来的戏剧博士曹路生;音乐统筹和配器是刘振球,他在多部歌剧中博采中西音乐之长,颇获成功,作品多次得过全国大奖;编舞是来自四川的舞蹈家何川,此人极善于将生活中的原形动作幽默化;服装和舞美分别来自上海和广州,只有作曲是省黄梅戏剧院的。
这支队伍就像美国篮球“梦之队”,要让所有的队员尽情发挥,又要将他们糅合成完美的整体,需要有一位水平高超的教练。现在,这位“教练”就是余秋雨。只有3个星期的匆匆排练,各自的意见和才能还未充分展现,首场演出还是一个“草稿”、还是一箱“散装啤酒”,可他们深信这是一个值得为此付出代价的创新。
准确地说,这台戏有黄梅味,但很难说是黄梅戏。45人的大乐队和独特的配器,将作曲家提供的黄梅调和地方小调,发展成了大歌剧塑造人物和营造场面的宏大气势。当皇帝唱起安徽庐剧小调“安徽美”时,强烈的配器节奏,将他风趣的性格和热烈的场面烘托得让观众不能不兴奋、不陶醉。
整个演出载歌载舞,异彩纷呈,样式非常独特。剧团为此借来了16个歌舞团演员和10多个合唱队的演员,组成了26人的群舞。舞蹈和剧情有机融合,以夸张、诙谐、幽默的群舞场面,表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女主角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时,招来“女人考试,不妥、不妥”的非议。平民妇女的群舞动作十分有趣,表现了当时女人不能走出闺房的世俗心态。又如,男女主人公进考场时,一段考试群舞,将封建考试制“从小考到老,把人考傻、考痴、考疯、考死”的考生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考中状元后,全村轰动、纷纷讨赏的歌舞场面,展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全剧有十几段好看、有趣的歌舞场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荡秋千”的象征意义。女主角是在荡秋千时,越过高墙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萌发了要像男人一样进京赶考、一展才华的念头。当她两次女扮男装考取状元,并误入皇宫成为“驸马”时,才感觉到回归田园、夫妻恩爱、平平常常的珍贵。这“荡秋千”的象征意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各种联想:人生就如荡秋千,在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之间摆动。不到高处心不甘,不到高处看不远,然而到了高处不胜寒,再回到低处时,便能踏踏实实,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回归。全剧力图显示余秋雨散文风格,让观众去细细体味一个美丽的故事。
不像黄梅戏,成吗?(二)
●老观众把黄梅戏的根刨了,就像过年不放爆竹,还有什么味儿
●演员不能把《天仙配》作为唯一标准。创新也会赢来更多的观众
走出剧场,一位五六十岁的观众情绪很激动:“把黄梅戏的根刨了,就像过年不放爆竹,还有什么味!”一个女孩却肯定地说:“好看。不是黄梅戏,但有黄梅味。”一个大学生说:“现在生活节奏很快,看这样的戏很开心。不过,把黄梅戏都搞成这样,恐怕也不行。”安庆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则竭力赞赏,称这戏“雅俗共赏,雅到了家,也俗到了家”。第二天,《合肥晚报》的报道用了这样一个副标题“观众不少、掌声不多”。一位圈内人士还觉得,100元这么高的票价,合肥市观众如何承受得了。
省黄梅剧院参与演出的全体演员却是一致赞同。曾经与严凤英合作演出《天仙配》的国家一级演员黄宗毅,已演了40年的黄梅戏,这次在《秋千架》中扮演一个风趣而充满人情味的皇帝。他说,我很赞同这样的革新,尤其喜欢我演的皇帝角色,剧场效果很好。这个戏有很多黄梅调,但音乐更好听、更有气势。我们不能把《天仙配》作为唯一标准,不像《天仙配》就认为不是黄梅戏了。
和马兰同时出道、现已担任剧院副院长的蒋建国说,黄梅戏的安徽观众每年递减,现在省院一年最多演100场,而且主要靠外省演出和企业买票,如果继续这样演下去,黄梅戏难以生存。当年演《天仙配》时,对黄梅小调作了很大的改革,一些观众也很不满意,引出了像不像黄梅戏的争议,后来不是被观众认可了吗?黄梅戏也因《天仙配》的成功改革,而跨入一个高峰。创新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但以后会赢得更多的观众。
来自北京的中国剧协秘书长说,这个戏美观、美听,亦庄亦谐,嘻嘻哈哈中不乏沉重。全剧潇洒飘逸,蕴涵着当代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这是中国戏剧中没有的。在中国戏剧面临着如何迈向21世纪的难题时,特别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走向商业化的中国音乐剧将是个什么样子,正在探索之中。因此,不要急于给这个戏下结论,让观众和市场作出判断。
全国文联组联部副部长齐致翔评价这部戏,平民意识很强,通俗,好看,满台华彩,满台散文,把很高的文化审视融入了通俗化的戏剧中。这样的戏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搞不出来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对这部戏的评价是,题材是传统的,但《秋千架》象征着主人公在宫廷和民间两极摆动中所展示的东方女性真善美和勇敢与智慧,赋予了传统题材新的内涵。
这些专家对演出不足之处的意见也比较一致:既然黄梅戏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观众,那么此剧唱腔和音乐上应再向黄梅戏靠拢,既能留住老观众,更能吸引新观众。这也许是创新剧目存在的共同命题,即如何把握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度”。其次,这部戏的喜剧风格不够统一,不够充分,表演和舞蹈显得庞杂,高水准的艺术家走到一起,还需要互相磨合。
西方的音乐剧是完全商业化的操作,寻找观众的审美热点,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经过制作人认真的调查和论证,确定题材,选择编、导、作曲、编舞、灯光、服装、舞美等,任何一个部位不合市场化策划的思路,就要调换。一部音乐剧投入巨大,却能在全世界十几年、几十年地久演不衰,在所到城市都能引起轰动。剧场中,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异常热烈,直到走出剧场,观众还会兴奋地哼唱剧中的歌曲。
这样的音乐剧,中国目前还没有,国内观众熟知的音乐剧,是在美国电影中看到的《音乐之声》。听说过的有《猫》、《西贡小姐》、《卖花女》……
20年代,中西方戏剧交流,主要是引进了话剧,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戏剧。有专家预言,21世纪中西方戏剧交流的热点是音乐剧。所以,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被专家称为“21世纪中国戏剧向音乐剧冲刺”的可贵探索。负责市场营销的上海博雅文化公司的经理吴强说,首场演出后,四川演出公司要求包西北片和西南片。广州、深圳、北京都来“定货”,初步已有80场,其它地区还没来看戏。这个戏在海外还有很广阔的市场,所以先演200场是不成问题的。为使这个戏适合全国演出,还将制作豪华本(为进上海大剧院)、精装本(适合大都市舞台)和简装本(适合较小的剧场)。
“我想让观众自愿买票”(三)
———访《秋千架》艺术总监余秋雨
记者:几年前,您曾策划了一个黄梅戏《红楼梦》,在全国演了200多场,将黄梅戏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次策划、推出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是想作哪些方面的探索?
余秋雨:黄佐临先生在逝世前曾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抗战时就考虑中国应该有非常受观众欢迎的通俗的载歌载舞的音乐剧。以后,谢晋导演在看了黄梅戏《红楼梦》后,冲上台来对我说:“秋雨,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剧的影子。”我当时很纳闷,这些艺术大师为何都这么关心中国音乐剧。后来,我看了好多音乐剧,尤其在新加坡,看到观众为了买一张票子,必须提早4个月预定。在那里,人们情不自禁地进剧场,似乎不进剧场看音乐剧就不是个现代人。我和马兰到日本看了音乐剧《宝》,非常美丽,传播了真善美,已经演了80年,仍久演不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戏剧本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现在这个生命力被抽去了。我在全国走了很多地方,很多新戏花了几十万元只演两三场,只是圈内人看看,评评奖,就无声无息。所以,我想能否搞个探索,由一个著名演员演戏,让观众自愿买票,长期巡回演出,久演不衰。我们这次想试试,能不能回归这种生存状态。
记者:您选择黄梅戏作实验,是否因为夫人马兰的缘故?
余:黄佐临在给我的信中说,我认真考虑了中国的各种戏剧,哪种最适合首先来作音乐剧的试验。京昆非常好,但程式太严格了。想来想去,第一是黄梅戏,第二是越剧,而黄梅戏的可能性更大。
多次民意测验证明,黄梅戏仍然是至今全国拥有最多中青年观众的剧种,而马兰是这个剧种的首席代表,又是在全国广受欢迎的演员,因此她参加这个实验最有可能。
记者: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作了哪些准备?《秋千架》蕴涵了您什么样的创作思想?
余:我们原来太不重视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潜藏着地域和历史的审美密码,这种“自然生态”可能是现代文化中最高的。我在南方调查时发现了《孟姜女》,它可能是南方戏剧的原型。在寻找江淮平原的文化原型时,碰到了“女人考状元”的故事。找到原型语言后,就要考虑用现代方式来阐述,那就是通俗故事的内涵一定要有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关注。一定要把男女主人公推到幸运和生死的边缘,去考察人生的魅力和责任是什么。人生老在“荡秋千”,高和低、生和死、男人和女人,让两个人去承受。这种现代的阐述方法可能接通下一代,也可能接通国际。我想试验,能否在原型结构中把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通过幽默方式来表现,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体悟,使现代文化人的深刻思考民间化。
记者:您的《文化苦旅》曾引起争议,现在给《秋千架》起了个“黄梅音乐喜剧”的名,是否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争议?
余:为了解除对这个实验的压力,我们用了非常暖昧的名词“黄梅音乐喜剧”。由此可以回避来自两方面的批评:对来自黄梅剧界的批评,我们可以说“黄梅”是个修饰词;对来自音乐剧的批评,可以回答,我们没说这是音乐剧。这不是狡滑,而是想在创造之始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所以,不要局限于像不像黄梅戏,只要这件东西大家喜欢,起什么样的名儿并不重要。正如我的散文发表时,一些人说,这不是散文,散文哪有这么长的。我就说,那就不要叫散文,就叫文章好不好,这样就避开了散文界的批评。
记者:您对这部戏的市场前景有何预测,100多元的票价,观众能否承受?余:这部戏的市场前景肯定好,而且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在海外,市场越好,票价上千元也可能。除非马兰累了,突然病了才会不演。否则演800场也是可能的。我看了那么多的戏,当然能判断这个戏达到的品位和水平。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9年01月28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