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感动”成为消费

———《剧院魅影》热演上海

本报记者娄靖

2010年12月13日00:02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剧院魅影》剧照

《剧院魅影》剧照
  □这是一个由观众用真金白银撑起的演出市场,3个月96场,将有15万观众走进剧场,每场门票五六十万元,共计将创造超过5000万元的票房,纯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剧场大厅里销售的纪念品等衍生产品。如果以单位面积产值来估算的话,恐怕没有一家商场能连续3个月在每天两个多小时营业时间里销售掉价值50多万元的商品

  □体验“感动”的消费,可以造就这么大的产业,这在全国是个奇迹

  “到大剧院,看韦伯!”

  ———这如今是上海滩上最时髦的话题。最新消息是《剧院魅影》的作曲韦伯今晚到上海,明天在大剧院与观众见面。不少人激动着想一睹这位音乐剧大师的风采。

  “你要是去采访,帮我们签个名吧。”两位看过《剧院魅影》的朋友热切地说。

  连续48场,票房102%,加座票全卖完去年12月18日以来,被称为“音乐剧之父”的英国伯爵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用一部音乐剧《剧院魅影》搅动了上海的演出市场,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和周末的下午都有数以千计的观众走进上海大剧院。但凡与时尚沾点边的人见了面,总会谈论韦伯,流露自己对这位大师艺术才华和经营才能的敬佩。很难想象,一部音乐剧吸引了全世界超过5800万的观众走进剧场,创造了超过历史上最高电影票房《泰坦尼克号》的收入,达16亿英镑。而这个韦伯除了成功写出《猫》、《星光列车》、《剧院魅影》、《日落大道》等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外,还独资成立了真正好集团,还是一个拥有众多剧院、伦敦最有实力的演出商。
剧院魅影》剧照

    韦伯一个人,简直就是一个跨国文化企业。

  冲着这样的敬佩,绝大多数并不精通英语的上海人兴冲冲走进剧场,花上几百元,泡上两个多小时,就是想领教一下韦伯到底有什么本事,可以让人们如此感动。

  上海人对韦伯和《剧院魅影》的了解,得归功于电视台和报刊连续近5个月的宣传。但凡世界级的东西,不少上海人是不肯错过的,无论博物馆的藏品展、美术馆的艺术展,还是剧场演出,都会去排队买票,一睹为快。有一句话很能代表上海人的心态,“不怕不懂,就怕错过”,这种领风气之先的心理可见一斑。

  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钱世锦介绍了最新的票房统计:至今天,《剧院魅影》已连续上演48场,平均票房102%(每场50只加座也卖完)。“现在是观众的口碑在作宣传,比广告的力道还要足,后面54场一点不用担心。”电话里,这个被同行称作“潜水艇”的经理显得胸有成竹。

  为“感动”走进了剧场,一年会看几部经典演出

  上海这些日子天气阴冷,小雨不断,但走出大剧院的人脸上都是红扑扑的,许多人还沉浸在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幕:魅影为了爱放弃追求,终生忍受孤独;克里斯汀因为爱打动了魅影,带着同情离别了曾经是心灵依恋的魅影。

  “太震撼人心了,太美了!”1月20日晚,大剧院散场,40多岁的吴女士口吻仍然是激动的。她说全家4人来看演出,花了1600元。“这是世界经典音乐剧,我们没有机会去百老汇,现在送到家门口,不能不看,花这些钱值得。”她还说,全家一年会看几部经典演出。

  身边走过的观众,嘴里还在轻轻哼着主题曲《都是我所盼》。剧中几首优美、缠绵而摄魂的主题曲,不仅让女主角神志恍惚如痴如醉,观众也同样沉醉其中。虽然大部分观众听不懂歌词,但丝毫不影响演出对他们的震撼。剧中魅影因才华横溢而自信、因外貌丑陋而自卑的尖锐冲突,女主角心灵深处的诱惑与向往现实光明之爱的激烈矛盾,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样的感动是在惊讶于全剧几十个神奇的蒙太奇式场景转换、陶醉于多首贯穿全剧的优美主题曲和夹着恐怖与悬念中体验的,短短两个多小时,经历了如此丰富美丽而跌宕的情感冲击,让观众领略了世界经典音乐剧的魅力。
《剧院魅影》剧照

    “太感人了!”两位女大学生说。她们买了200元一张的票。“关于音乐剧和《剧院魅影》的动人之处,大剧院专门到学校搞过宣传,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世界上最走红的舞台艺术,200元不是很贵,还能承受。”

  “我是被广告吸引来的,‘如果一辈子只看一部音乐剧,《剧院魅影》是唯一选择’,大剧院的广告说的没错。”走出剧场的赵先生意犹未尽,他是和女儿一起来看的,一开口就对上海大剧院近年引进的音乐剧如数家珍:“2002年是《悲惨世界》、2003年是《猫》、去年是《音乐之声》,我都看过,都很感人。”他甚至对演员的情况都清清楚楚。

  “这些资料网上都有。”显然,赵先生是大剧院音乐剧的忠实观众。

  身边的几个观众时不时地用英语和中文交流着,他们是春秋国旅的澳大利亚游客。“听说上海大剧院很漂亮,《剧院魅影》的票价比在澳大利亚便宜,所以旅行团里有一半人来看了。”一位华侨模样的游客告诉记者。

  在剧场里,还看到不少外国人和一些专程从各地赶来的观众。《剧院魅影》来华,只在上海演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近的有江浙一带,远的有成都、哈尔滨、武汉、重庆、北京,甚至有从香港和新加坡来的。一位特意从北京赶来的观众说:“来时机票打折500多元,回去火车票500多元,看周末下午场还便宜,500多元。这戏要是在北京得1000多元呢!”看她心满意足的样子,显然感到物有所值。

  “《剧院魅影》86%以上是门售散客,以上海观众为主,各地观众也占相当比例。因为网上付款还未解决,外地观众多半是托朋友买票或邮购的。”钱世锦说。

  这是一个由观众用真金白银撑起的演出市场,3个月96场,将有15万观众走进剧场,每场门票五六十万元,共计将创造超过5000万元的票房,纯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剧场大厅里销售的纪念品等衍生产品。如果以单位面积产值来估算的话,恐怕没有一家商场能连续3个月在每天两个多小时营业时间里销售掉价值50多万元的商品。

  体验“感动”的消费,可以造就这么大的产业,这在全国是个奇迹。

  《剧院魅影》热演,是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

  在欧美热演了近百年的音乐剧,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2002年4月,第一部欧美原版音乐剧皮尔?卡丹的《特里斯丹与伊索尔德》在北京上演,并没有引起轰动。《猫》在上海演了54场,在北京演出原定30场,实际演出了9场。前不久在北京上演的《芝加哥》,只演了3场,上座率为八成,还有大量送票。有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原版欧美音乐剧中国观众难以接受,国内观众对音乐剧的欣赏还处于启蒙阶段。
上海大剧院里纪念品热卖

    然而,欧美音乐剧在上海却屡创奇迹。2002年以来,上海大剧院分别引进了21场《悲惨世界》、54场《猫》、35场《音乐之声》,直至这次96场《剧院魅影》,全部通过市场销售,上座率都在95%以上。即使在非典期间,《猫》的最低票房也不少于80%。如何评价这样的差异?

  中央音乐学院美籍专家刘键认为,上海是一座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上海大剧院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为一部音乐剧,长达几个月地宣传、推广、包装,举办普及讲座,给音乐剧找准了销售对象,宣传深入人心。而且,大剧院从开业以来坚守不送票原则,坚持用经典打造市场,看戏买票天经地义,已经做出牌子。引进音乐剧也是用心深长,从市场接受度出发,选择了第一部音乐剧《悲惨世界》,之后有计划地一部部引进,逐步培养和扩大了音乐剧观众队伍,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现在,上海大剧院已具有全国商业演出龙头的独特优势,一部经典作品上演,会有各地观众专程赶来。他说,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上演的外地和外国剧目相当多,不可能像上海这样为一个剧目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宣传,因此再好的剧目也可能被淹没。

  其次,上海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对外来文化和世界艺术认知度高,对原汁原味的欧美版艺术乐于接受,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去看演出,锻炼英语听力。

  接着他谈出担忧:“引进外来文化的目的,是要通过借鉴来创造本土文化。如果我们的原创跟不上,光有引进的成功是不够的。现在,国内的音乐剧创作上传统力量太强,还在注重美声唱法,对欧美音乐剧的技术含量学习不够。”他呼吁竭力搞好原创,否则会出现偏差。

  经常奔波于上海与北京两地、身兼歌剧和电影导演的上海歌剧院导演刘烈雄认为,北京与上海分别代表了两种文化现象: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本土创造力很强,如土味十足的话剧《迷宫》、《翠花上酸菜》,在北京可以连演几十场,赢利几百万元,很火爆。但外来剧目未必会如此热门。北京创作的电影《天下无贼》、《英雄》、《十面埋伏》,在全国不少城市创造的票房超过了引进大片,北京所代表的中国电影已经可以和世界抗衡。而上海没有这样的创作力量和氛围,土味的话剧在上海演出未必会轰动。而上海所体现的是国际化和商业化的文化。《剧院魅影》和一系列音乐剧的热演,是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现象。它让中国观众有机会看到世界精品艺术,为中国音乐剧培育了观众源,非常可喜。他认为,上海观众对欧美文化有天然的认知度,他们未必看得懂听得懂,但骨子里希望与国外优秀文化同步。
连续3个月,上海大剧院上演《剧院魅影》,观众座无虚

    翻译了4部引进音乐剧的费元洪认为,上海不少观众看《剧院魅影》有赶时髦和怕落伍的心态,还没有像西方观众那样,把欣赏音乐剧作为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不过,“怕错过”的心理,正是培养艺术兴趣和艺术市场的起点。用经济学家厉无畏的话说,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会越来越注重情感寄托和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上海也许已走到了这一步,大剧院则是适时引进了这样高品质的消费品,引导和满足了这样的精神消费需求。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年1月28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