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带来希望——上海京剧院改革纪实(下)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出新
改革10年来,上海京剧院注重新剧目的加工、锤炼,探索古典艺术手段与当代观众审美倾向间的最佳结合点,使新剧目在赢得观众中走向市场。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1988年首演时已获大奖。在以后的8年中,剧院锲而不舍,修改剧本12次,使其在艺术魅力上步步升华,成为京剧界一致公认的“20世纪后期出现的京剧代表作”。新编神话剧《盘丝洞》,上演后已修改8稿,展示了新科技与古老艺术的交融,受到新老观众普遍喜爱,至今上演近400场。头本《狸猫换太子》重排了4次,评论家们称其“为振兴京剧提出了一条新路,在艺术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最近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歧王梦》又复排第4稿。这充分说明,京剧能够拥有观众、走向市场。
近10年来,上海京剧院的创作、改编、复排、演出呈良性循环,推出大小剧目41出。1994年共演出315场,去年演出422场,大大超出200多场的指标。逸夫舞台全年演出500场,其中京剧演出300场。1994年剧院业务收入达165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60万元,超过298万元的政府拨款,体现了剧院自我发展的活力。
竞争
竞争机制形成了良好艺术氛围,成为上海京剧院吸引人才的强大凝聚力。近10年中,剧院先后引进尚长荣、奚中路、何澍、唐元才、李军等20余名全国尖子演员。全国著名花脸演员尚长荣,8年前从陕西来沪。他感慨地说:“上海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京剧院有一批志同道合、愿为京剧艺术献身的同行。在这块热土上,我要干正事、干实事。”从武汉到上海的青年尖子演员何澍,如今已饰演主要角色杨修、唐僧等。他说:“上海京剧院文化气氛好,创作上不断有新作精品,对自己艺术锻炼提高很大。”
竞争机制和以贡献大小为主的效益工资分配方式,调动了演职员的艺术积极性。群众演员陈明发已40多岁。他说:“以前团里人太多,上半场演了下半场就没事干。现在一人要演几个跑龙套角色,很充实。”这位通过竞争上岗的普通演员,非常珍惜留在京剧舞台的机会。
竞争对梅花奖获得者方小亚似乎不会有压力,但她谈起剧院新体制时依然兴致勃勃:“剧院不断有好戏精品推出,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企业、香港爱国人士都愿意投资。剧团效益好了,我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从戏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演员史敏,成了主角演员后收入成倍上升。新的分配方法打破了论资排辈,较合理地实现了工资收入与艺术青春高峰期的一致性。
剧院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保证了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养艺术,而不是养人。去年,国家拨给剧院的350万元重点扶持专项基金,全部用于发展艺术,并实行跟踪监督制度。去年一些企业赞助的60万元,全部用于“京剧走向青年”的演出。去年底,上海京剧院4台不同风格的大型剧目走进京沪大学校园,在大学生中引起轰动。“京剧太妙了”,这是大学生的肺腑之言。
“京剧走向青年”的成功给了艺术家们希望和信心。京剧不会衰亡,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古老艺术就能返老还童,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5月8日
改革10年来,上海京剧院注重新剧目的加工、锤炼,探索古典艺术手段与当代观众审美倾向间的最佳结合点,使新剧目在赢得观众中走向市场。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1988年首演时已获大奖。在以后的8年中,剧院锲而不舍,修改剧本12次,使其在艺术魅力上步步升华,成为京剧界一致公认的“20世纪后期出现的京剧代表作”。新编神话剧《盘丝洞》,上演后已修改8稿,展示了新科技与古老艺术的交融,受到新老观众普遍喜爱,至今上演近400场。头本《狸猫换太子》重排了4次,评论家们称其“为振兴京剧提出了一条新路,在艺术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最近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歧王梦》又复排第4稿。这充分说明,京剧能够拥有观众、走向市场。
近10年来,上海京剧院的创作、改编、复排、演出呈良性循环,推出大小剧目41出。1994年共演出315场,去年演出422场,大大超出200多场的指标。逸夫舞台全年演出500场,其中京剧演出300场。1994年剧院业务收入达165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60万元,超过298万元的政府拨款,体现了剧院自我发展的活力。
竞争
竞争机制形成了良好艺术氛围,成为上海京剧院吸引人才的强大凝聚力。近10年中,剧院先后引进尚长荣、奚中路、何澍、唐元才、李军等20余名全国尖子演员。全国著名花脸演员尚长荣,8年前从陕西来沪。他感慨地说:“上海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京剧院有一批志同道合、愿为京剧艺术献身的同行。在这块热土上,我要干正事、干实事。”从武汉到上海的青年尖子演员何澍,如今已饰演主要角色杨修、唐僧等。他说:“上海京剧院文化气氛好,创作上不断有新作精品,对自己艺术锻炼提高很大。”
竞争机制和以贡献大小为主的效益工资分配方式,调动了演职员的艺术积极性。群众演员陈明发已40多岁。他说:“以前团里人太多,上半场演了下半场就没事干。现在一人要演几个跑龙套角色,很充实。”这位通过竞争上岗的普通演员,非常珍惜留在京剧舞台的机会。
竞争对梅花奖获得者方小亚似乎不会有压力,但她谈起剧院新体制时依然兴致勃勃:“剧院不断有好戏精品推出,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企业、香港爱国人士都愿意投资。剧团效益好了,我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从戏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演员史敏,成了主角演员后收入成倍上升。新的分配方法打破了论资排辈,较合理地实现了工资收入与艺术青春高峰期的一致性。
剧院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保证了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养艺术,而不是养人。去年,国家拨给剧院的350万元重点扶持专项基金,全部用于发展艺术,并实行跟踪监督制度。去年一些企业赞助的60万元,全部用于“京剧走向青年”的演出。去年底,上海京剧院4台不同风格的大型剧目走进京沪大学校园,在大学生中引起轰动。“京剧太妙了”,这是大学生的肺腑之言。
“京剧走向青年”的成功给了艺术家们希望和信心。京剧不会衰亡,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古老艺术就能返老还童,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5月8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