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团怎样“消肿”
———访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渝生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文艺院团如何优化艺术人才的资源配置?上海市文化局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8年即开始探索全员聘任制,至今分流人员达1774人。最近,记者请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渝生谈近10年来的改革思路和体会。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院团是文化系统的“国有大中企业”。很多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弊端,根深蒂固,严重阻碍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消肿”和人才流动,一直困扰着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和艺术发展。上海市文化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周渝生:从1988年以来,上海实施的以全员聘任制为中心的文艺院团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对国家院团从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文化市场新的经营性管理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员聘任制是以市场和社会对艺术院团的需要、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力合理使用为标准,对院团的规模进行定编定岗。在有限的岗位内,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考核评聘,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职级和应聘人员的业务水平、劳动态度,按岗量才聘用,是一种竞争上岗的用工形式。
通过实行全员聘任制,各院团多年来解决不了的懒、散、肿的弊端受到有力的冲击。上海京剧院由原来680人的编制,减为278人,上海沪剧院下岗92人,越剧院聘任人数为原来的58%,昆剧团减员40人,滑稽剧团减员50%,话剧团减员90人。文化局系统的18个院团在1988年和1992年实行聘任制的体制改革中,总共有1774人未聘,打破了人浮于事、人员只进不出、因人设岗的旧体制。
记者:你们有何措施保证“消肿”之后的队伍不再“臃肿”,“铁饭碗、大锅饭”弊端不再重演?
周渝生:按照“优化、考绩、分配、监督”综合配套的用人制度,院团都建立了常规的考核制度,定期根据工作成绩、业务水平进行考核,形成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在分配上向第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奖金发放与职称、职务和工作实绩挂钩,在分配上形成了激励机制。同时各院团都制定了全员聘任制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工作条例,健全了监督机制。
以后,文化局系统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参照体育系统实行退役制。文艺院校要有自费生,不包分配,让单位择优录用。从教育到人才管理,建立科学流动、适应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新型管理机制。
记者:全员聘任制在干部使用上进行了哪些改革?
周渝生: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我们公开招聘院(团)长,从应聘者的政策水平、改革意识、应聘方案的可行性、民主意识等方面进行评分,当场宣布得分最高者中标。通过公开竞争聘任的干部易于被院团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开拓了用人途径,激发了上岗干部的责任感。也有的单位采取民主选举院团长的办法,经考察合格者,由文化局聘任。
记者:妥善安置众多下岗人员,是完善聘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是如何安置未聘人员的?
周渝生:对未聘人员的分流,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对演职员实行提前退休政策(男52岁,女47岁),以及单位内部待退休办法(男50岁,女45岁)。由政府部门拨款,一次性补发提前退休金,并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限于1995年底)。这一政策符合艺术人才使用规律,安置了392人。二是由文化局人才交流中心培训安置。三是内部消化,各院团多种经营所需人员,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未聘人员。四是送所在地的人才开发调节中心安置。五是自找门路。
通过以上途径,安置分流了1500多人,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这样一来,各院团改变过去“靠国家养”的传统观念,在人才使用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习,各剧团从干部到演职员都年轻化了。由于考核项目是演出数量和质量,市场要靠新剧目去占领,促进了新剧目创作和演员成才。上海市文化局已连续两年演出超万场,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一,演职员的实际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这有利于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总之,全员聘任制的改革,已初步达到精干队伍、留住人才、激励活力的目标,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建立一支适应两个转变的具有新型关系的文艺队伍,提供了主体建设的基础。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7月4日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院团是文化系统的“国有大中企业”。很多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弊端,根深蒂固,严重阻碍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消肿”和人才流动,一直困扰着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和艺术发展。上海市文化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周渝生:从1988年以来,上海实施的以全员聘任制为中心的文艺院团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对国家院团从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文化市场新的经营性管理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员聘任制是以市场和社会对艺术院团的需要、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力合理使用为标准,对院团的规模进行定编定岗。在有限的岗位内,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考核评聘,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职级和应聘人员的业务水平、劳动态度,按岗量才聘用,是一种竞争上岗的用工形式。
通过实行全员聘任制,各院团多年来解决不了的懒、散、肿的弊端受到有力的冲击。上海京剧院由原来680人的编制,减为278人,上海沪剧院下岗92人,越剧院聘任人数为原来的58%,昆剧团减员40人,滑稽剧团减员50%,话剧团减员90人。文化局系统的18个院团在1988年和1992年实行聘任制的体制改革中,总共有1774人未聘,打破了人浮于事、人员只进不出、因人设岗的旧体制。
记者:你们有何措施保证“消肿”之后的队伍不再“臃肿”,“铁饭碗、大锅饭”弊端不再重演?
周渝生:按照“优化、考绩、分配、监督”综合配套的用人制度,院团都建立了常规的考核制度,定期根据工作成绩、业务水平进行考核,形成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在分配上向第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奖金发放与职称、职务和工作实绩挂钩,在分配上形成了激励机制。同时各院团都制定了全员聘任制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工作条例,健全了监督机制。
以后,文化局系统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参照体育系统实行退役制。文艺院校要有自费生,不包分配,让单位择优录用。从教育到人才管理,建立科学流动、适应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新型管理机制。
记者:全员聘任制在干部使用上进行了哪些改革?
周渝生: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我们公开招聘院(团)长,从应聘者的政策水平、改革意识、应聘方案的可行性、民主意识等方面进行评分,当场宣布得分最高者中标。通过公开竞争聘任的干部易于被院团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开拓了用人途径,激发了上岗干部的责任感。也有的单位采取民主选举院团长的办法,经考察合格者,由文化局聘任。
记者:妥善安置众多下岗人员,是完善聘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是如何安置未聘人员的?
周渝生:对未聘人员的分流,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对演职员实行提前退休政策(男52岁,女47岁),以及单位内部待退休办法(男50岁,女45岁)。由政府部门拨款,一次性补发提前退休金,并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限于1995年底)。这一政策符合艺术人才使用规律,安置了392人。二是由文化局人才交流中心培训安置。三是内部消化,各院团多种经营所需人员,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未聘人员。四是送所在地的人才开发调节中心安置。五是自找门路。
通过以上途径,安置分流了1500多人,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这样一来,各院团改变过去“靠国家养”的传统观念,在人才使用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习,各剧团从干部到演职员都年轻化了。由于考核项目是演出数量和质量,市场要靠新剧目去占领,促进了新剧目创作和演员成才。上海市文化局已连续两年演出超万场,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一,演职员的实际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这有利于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总之,全员聘任制的改革,已初步达到精干队伍、留住人才、激励活力的目标,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建立一支适应两个转变的具有新型关系的文艺队伍,提供了主体建设的基础。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7月4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