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世纪初文化启蒙,探索跨世纪越剧改革

“孔乙己”开口唱越调

鲁迅、咸亨、茴香豆、茅威涛,绍兴特产相聚 越剧、歌剧、京剧、话剧,众姐妹剧种嫁接

本报记者  娄靖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茅威涛一改俊俏小生模样,把孔乙己演活了

茅威涛一改俊俏小生模样,把孔乙己演活了
  孔乙己、夏瑜、假洋鬼子、华老栓、咸亨酒店、人血馒头、革命党人……这些本世纪20年代出现在鲁迅小说中的名词,如今穿越历史尘封,连同那个浓浓烈烈的绍兴文化,出现在世纪末的杭州舞台上。

  10月24日,浙江杭州胜利剧场上演越剧新作《孔乙己》。创作者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回顾世纪初浙南一个小镇在告别2000年封建统治的历史转折时期,呈现的社会振荡和人生百态。创作者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重新解读鲁迅的作品,并以小镇上落伍潦倒的文化人孔乙己为历史进程的思索者和见证人。观众不禁由此联想到,中国历经100年的发展,如今处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本世纪初的民族劣根性是否还有残留。

  然而,让人担心的是,“风花雪月”的越剧能承担这样深刻而沉重的历史命题吗?能传递当代人的思考与探索吗?以俊俏潇洒取胜的女小生茅威涛,能演活寒酸落魄的孔乙己吗?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剧场。

  浓浓烈烈浙南民风   混混沌沌文化废墟
  
    大幕拉开,让人为之一震。整个宽阔的舞台就是一个高朗地道的江南木结构古建筑———咸亨酒店。侧幕为两堵雕花木板墙,连顶幕都是一道道的木梁,古旧的建筑环境烘托了苍凉空旷的历史氛围。

  咸亨酒店原是周家各房集资“下海”、公推鲁迅堂叔为掌柜的酒店,这里也是小镇的“大世界”,无论种田做工的“短衣帮”,还是当官做学问的“长衫帮”,都在这里喝酒、闲聊、休息。小镇上的人生百态在这里展露无遗。唯一区别他们身份的是,长衫帮进店后步入“雅座”,不屑与短衣帮为伍。

  戏一开场便是咸亨酒店搞店庆,舞文弄墨的长衫帮在短衣帮赞不绝口评头论足的观赏中作诗写赋,店掌柜更是喜气洋洋,挂对联、送热酒。正准备进京赶考的孔乙己送来的对联高人一筹,挂在店堂的正厅,还当场挥毫写了横批“品物咸亨”,使店堂顿时生辉。如不是废除科举制,孔乙己在镇上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

  “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化靠绍兴”。戏的开场和贯穿全剧的诗文、俚语,活脱脱地展示了宋元以后,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的江浙地区崇尚文化、参与文化、仰慕文化人的社会风尚已深入到普通百姓,更是集中地表现在有2000年酿酒历史的绍兴酒文化中。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基础,才会有孔乙己落魄以后依然能够靠写诗抄书到酒店换酒、赊账;依然能够靠一手好字,到丁举人家吃住抄佛经。如不是孔乙己偷书成瘾,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他本来还是可以混下去的。可以说,没有绍兴文化,便不会有孔乙己。

  然而,在浓重热闹的地域文化风俗图的表层下,编导们用深刻、强烈的对比,揭示了这个建筑在千年封建文化基地上的咸亨,已是新时代的文化废墟。鸦片战争的炮火、太平天国和戊戌变法的人头落地,都没有惊醒小镇上沉迷于酒坛的人。他们全然不知外面的变化,除了会赞美八股诗文外,没有半点科学知识,还振振有辞地谈论着人血馒头能治痨病。革命党人夏瑜被押送法场,和社戏的开场先后进行,小镇上的人兴奋地奔走于戏台与法场,看戏的快乐与看杀人的刺激,一样也不愿放弃。夏瑜希望用自己的头颅唤醒大众。然而,麻木、愚昧、封闭的小镇百姓却为小栓子能获得人血馒头治痨病而祝贺。戏的末尾,革命者牺牲了,镇上的人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依然天天酒醉咸亨。此时的咸亨,是鲁迅呐喊声中的“铁屋”,它封闭麻醉了中国人。

  越剧《孔乙己》,在重读鲁迅原著的基础上,将鲁迅笔下的人物集中于小镇的酒店,展示了江南小镇20世纪初历史变迁中的众生相,有点类似话剧《茶馆》。

  高尚卑微孔乙己   清醒之后再麻醉

  越剧《孔乙己》最成功处,是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丰满完整的舞台形象。

  在鲁迅塑造的人物长廊中,最成功的是短衣帮的代表阿Q,有着完整的生命过程。而孔乙己是个散文式的人物,介于长衫帮和短衣帮之间,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符号,没有丰富的思想,也没有完整的心理世界。

  越剧《孔乙己》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放在了历史大变革的焦点上,大批如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封闭在一方之地,依然遵循千百年来科举仕途的老路。哪知就在孔乙己春风得意准备赶考之际,丁举人回乡带来了消息:朝纲剧变,废除了科举制。孔乙己一下子从人生的顶峰跌入谷底。

  全剧从这里开场,通过孔乙己与3个女人的交往,展示了他告别旧时代,面对新世纪的失落、痛苦、迷惘、反省、软弱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追求、向往善与美的精神世界。

  孔乙己从迷茫到清醒,又因清醒而麻醉。越剧《孔乙己》没有脱离鲁迅作品的母胚,却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反观那个时代深受科举制毒害的文化人,将鲁迅文化启蒙精神得以进一步的深化与扩大。

  突破传统形式   引导现代观众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谢伯梁认为,这个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结构形式,即一人一事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实现了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型。越剧第一次运用淡化情节的散文化方式,在咸亨酒店散点式地出现了鲁迅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散点式地出现引起孔乙己或情感或思想波动的3个女人。在缓缓流动的历史场景中,孔乙己是个见证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孔乙己心灵上引起的振荡打动了观众。《孔乙己》将越剧观众从注重善与美的评判水准,提高到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是编导对越剧改革的大胆探索,颇见功力。

  导演郭小男说,中国的戏曲表现的几乎都是一个主题:反抗封建礼教。表现的技术是经过好几代艺人磨练的水袖和四功五法等。然而,这样的主题已远离了时代,远离了观众,这样的技术已难以表现现代生活。如果戏曲再不寻找革新之路,那么到了下一个世纪,很可能有一大批剧种会从市场淘汰。所以,戏曲的改革首先是剧本主题和表演技术的改革。

  他认为,这出戏所以成功,是遵循了以越剧为圆心、又大踏步走出越剧的原则。只要这出戏抓住鲁迅、绍兴戏、茅威涛、咸亨酒店这几个地域文化的特产,无论怎么变革都离不开姓“越”。因此,他们请了写歌剧的编剧,从而跳出了越剧的框框,用诗一般的唱词与重新解读鲁迅的创新精神,写出了与以往越剧完全不同的剧本。而话剧导演郭小男,将话剧开放空间和哲理性思考加入其中,又借鉴了京剧中的很多造型和台步动作,深化了舞台表演。

  编剧和导演提供的开放的场景空间、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精神空间和体现民族艺术诗化写意的意念空间,正是茅威涛长久以来苦苦寻找的艺术突破点。所以,当人们怀疑茅威涛演外形不美的孔乙己是扬短避长时,她却深入到了的孔乙己的内心深处,丝丝入扣地表演了一个既高尚又卑微、既可爱又可怜、既智慧又痴呆的多面人的形象,实现了一个偶像明星向颇具功力的艺术家的跨越。

  越剧前辈范瑞娟看了演出后,兴奋地说:“这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好戏,一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代在发展,观众要引导。”

  据悉,剧团已安排了今后一年半中的百余场演出。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8年10月29日 


茅威涛一改俊俏小生模样,把孔乙己演活了

茅威涛一改俊俏小生模样,把孔乙己演活了

生活中的茅威涛

生活中的茅威涛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