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彩纷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三位“艺术之星”引人注目。而他们光耀舞台的历程,更说明艺术大家是———

都市文化的脊梁

本报记者  娄 靖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黄豆豆在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苏武》

黄豆豆在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苏武》
  也许是巧合,正在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倾力推出的3位“艺术之星”,准确地说都是进了上海的“移民”: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1991年从西安来到上海;歌剧表演艺术家廖昌永,出生于四川郫县,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舞青年艺术家黄豆豆,1989年,从浙江温州考入上海舞蹈学校。

  然而,这3位原不属于这座城市的“外来客”,却在这里找到了走进跨世纪艺术大家行列的通道。当这3位不会说上海话的“艺术之星”,以他们堪称中国一流、有的甚至是世界一流的精湛表演,为上海艺术节掀起一个又一个演出高潮时,上海人会心地笑了。他们庆幸这座城市终于在世纪末的最后一段时间,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重新思考和找回了激活这座依傍大海和世界的移民城市的艺术生命之源。上海又一次张开双臂,以它的热烈、诚恳和宏大的气魄,为勇于闯荡上海的文化人提供走向成功、成为艺术大家的阶梯,甚至是摇篮。

  剖析他们的成功历程,让人们再一次触摸到上海在一个半世纪中迅猛崛起的文化优势。

  尚长荣:   被激励创新的上海精神吸引

  尚长荣,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在上海京剧院见到他时,他正在为“猴王”赵国华的一幅水墨画题词,龙飞凤舞的墨宝显示了他良好的艺术修养。问他,为了《曹操与杨修》,辞别陕西京剧院的尚家班子,放弃团长的职位、原选区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三房一厅的居室及专车等,上海究竟有什么吸引了你?尚长荣意味深长地笑了,他说,上海对他的吸引要追溯到11岁时首次随父来沪演出,3500多观众的喝彩声似劈雷从天而降。这样热烈的捧场有厚爱更有激励和鞭策,这种氛围以往从未感受过,令他终身难忘。他体会到了父辈艺术家的叮嘱“只有在上海唱红了,才能成角儿”的含意。1983年,他作为一个成熟的京剧演员来上海时感触更深了。上海的京剧观众是懂行、优秀的。当时他带了新戏《射山虎》,怕观众不接受,用老戏《将相和》打了头炮,哪知第五天新戏上演后,观众批评尚长荣太保守,说应该第一天就演新戏。“上海观众的欣赏水准确实与众不同,他们不守旧不泥古”。1987年,当尚长荣满怀创新激情,要在京剧表演史上突破程式,塑造一个人性飞扬的曹操新形象时,他自然选择了上海。

  11年前,戏曲界还没有跨省市联合的先例,尚长荣和上海京剧院勇敢地尝试了横跨3个省市的艺术组合(主演之一来自西安,剧本来自湖南)。尚长荣进上海京剧院时,该院的体制改革走在全国之先,全院600多人分流了近2/3,留用的个个都是精兵强将,逼着你当能人,当强者。“这样的艺术环境太合我心气了”。

  《曹操与杨修》至今已演出10年,尚长荣与上海京剧院不仅奉献了一部被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交口称赞的艺术精品,他自己也成为“世纪之交京剧艺术家的代表”,他以他的创新潜能被艺术界一致公认为“最有可能成为当代戏曲表演大师的艺术家”。

  是上海跨省市组合优秀人才的精品意识,执着于传统审美与现代意识大跨度融合的创新精神,使尚长荣这样一位难得的、洋溢着创造激情的生命个体,在这块特别厚爱创新精神的舞台上大展宏图。这次艺术节的压台戏是尚长荣的专场演出,他将在35分钟的莎士比亚名作《李尔王》片断中尝试东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嫁接,这是又一次超越前人的艺术碰撞。尚长荣沉浸在激动中,深有感触地说:“上海这座移民城市没有门户之见,它最能吸引我的是激励人求新、求变、求实效的进取精神。”

  黄豆豆:   原本被淘汰的温州男孩,在上海遇知音,成就为舞蹈家

  看到黄豆豆是在演出后台,他一面练功一面说:“我是死心塌地扎根上海了。”如今的黄豆豆在国内外名声大振,想着法要“挖”他的人很多。可黄豆豆对上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之情。

  黄豆豆原本是要被淘汰的,他的身体条件并不理想,下肢只比上体长9.5厘米,而舞蹈演员的形体标准要求是12厘米以上,因此他两次报考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都被“刷”了。上海舞蹈学校发现了他的潜能,接收了他。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舞蹈学校毕业进入上海歌舞团时,他向剧团提出要去北京舞蹈学院深造。剧团从培养艺术家的长远目标出发,大力支持。1997年,黄豆豆学习还未结束,要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当时,所有参赛者都是自费准备,唯有黄豆豆,剧团为他投入5万元,请了最好的编舞和导演,使黄豆豆的《秦俑魂》一举夺得“桃李杯”金奖。此后,《秦俑魂》被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主席看中,他为中国舞的美感倾倒,破例邀请黄豆豆作为嘉宾,赴洛桑在具有国际权威性的芭蕾舞大赛中作压台演出。中国民族舞首次扬眉吐气,以示范者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芭蕾舞台上,让高手如林的各国选手领略了中国舞的魅力。黄豆豆大学毕业不久,剧团和上海市文化局又一次决定让身材不够魁梧的黄豆豆担纲舞剧《苏武》的主角。他们非常珍惜黄豆豆的艺术高峰期,深信黄豆豆完全能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弥补身材方面的不足,再攀民族舞的艺术新高峰。

  是上海,将这个来自温州原本很可能被埋没的优秀之材,塑造成了“中国近几年舞蹈教学最可骄傲的作品”。黄豆豆的母亲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机会,金子也不会发光啊!”黄豆豆还特别感谢上海的观众,“他们有都市人面向世界和传统的文化素养,因此能以独特的见解理解我的作品。”在民族舞不景气的现状下,黄豆豆的演出在上海一直深受欢迎。黄豆豆说:“我向往的就是这种被信任、被理解、不断得到激励的文化氛围,我的根只能在上海。”

  廖昌永:   农村娃在大都市广阔视野中成长为世界知名歌唱家

  如果说是上海巨大的创新精神吸引了尚长荣,那么廖昌永的成功则受益于上海“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宽广胸襟和视野。

  廖昌永,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爱唱歌,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本来向往四川音乐学院,没考上,转考上海音乐学院,却幸运中榜。这个满口四川腔、当时在业务上并无出色表现的廖昌永,入学后成了留学回国的青年教师罗魏的学生。罗魏使用意大利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廖昌永的专业成绩在短短一年间跃为全班第一。两年后,廖昌永又幸运地成为周小燕的学生,周小燕这位有足够世界经典意识的艺术家,不仅在廖昌永的培养上继承了上海音乐学院良好的教育传统,并且利用一切可能让廖昌永直接接受世界一流水准的音乐教育。每年,学校要请多位外籍专家为廖昌永上课,只要有音乐人回国,周小燕都要上门相邀,请他们为廖昌永教学;如有出国的,她就让其为廖昌永带来最新的音乐资料。学校还经常让他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让他有机会与多明戈这样世界顶尖的歌唱家合作。当廖昌永一年中获得3次世界声乐比赛金奖,在国际上出了名以后,学校更是支持他出国演出,让他从世界多种风格的乐队和指挥那里吸取养分。

  就这样,上海以面向世界高峰的意识,培育了从四川来的农村娃子。廖昌永,也便在这个有开阔视野的环境中成长为世界级的歌唱家。

  上海人才引进走过的路:   开放—封闭—再开放

  从这3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入上海的“移民艺术家”身上,多少能找到上海百年崛起的艺术生机的奥秘,“五方杂处”、“八方来客”、“汇天下之英才”、“建人才之高地”便是最好答案。几乎每个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都愿意集中到上海,许多剧种都是诞生于外地而在上海发育成熟。一些从西方引进的文化门类如话剧、电影、交响乐、油画、出版印刷、唱片业更是以上海为发源地而走向全国。

  到上海去闯码头,几乎是当时所有艺术家成名的必经之路,因而在上海涌现了一批“文化大家”,仅戏曲方面,就出现了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袁雪芬、丁是娥、筱文艳等各个剧种的代表人物。

  因为种种原因,上海兴市之本的宝贵财富———人才资源,近几十年来却在逐步丧失,有些方面甚至落后于省市级的地方军:电影,没有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等级的中年导演;戏曲,没有马兰这样在全国有号召力的青年演员;文学,没有江苏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整体实力……当上海失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之后,便也逐步丧失了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优势。

  由此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上海终于看到了。汇天下英才,建人才资源高地,成为上海再度崛起的法宝。80年代中期,上海市人事局与文化局在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上有了突破,陈少云、唐元才、李军、梁仲平、梁伟平、单仰平、钱惠丽等一批优秀演员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他们在《狸猫换太子》、《金龙与蜉蝣》、《宝莲灯》、《舞台姐妹》等优秀剧目中挑起大梁。近两年上海共引进艺术人才107人,为上海舞台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与二三十年代不能同日而语,上海的城市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全国的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不能完全沿用人才自由流动与高度集中的方式。

  尝试人才资源重组,是新时期上海纳才的新途径与新方式。例如,上海市政府建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和“优秀剧目基金”,市文化局以这些文化基金为后盾,尝试智力引进,以优秀剧目和节目去组合跨省市的优秀人才,形成能分能合的松散型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才优势,创作精品力作。当年《曹操与杨修》便是这一方式的成功运作;他们还尝试以合同制、有偿聘用等方式招募各地有特长的演员,既能补充上海紧缺的特色演员,又为各地培训了人才;上海连续9年举办白玉兰表演艺术奖,奖励活跃在上海舞台的外地演员。面向全国的人才意识,使上海发挥了它作为国际大都市应有的文化辐射力。

  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上海建立跨世纪人才高地的又一特点。上海的艺术院校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豆豆与廖昌永被发现、培养的过程便是成功的例证。上海市文化局还将进一步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并准备成立艺术大学,以出艺术家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档次。

  上海在引进人才上经历了开放—封闭—再开放三个阶段。尚长荣等3位“艺术之星”的成就,证明上海在新一轮人才引进、培养上是成功的,也揭示了这座城市兴盛的规律。

  上海曾经由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文豪支撑了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脊梁。今天,尚长荣、廖昌永、黄豆豆光耀舞台,让我们看到了都市文化的明天。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8年5月21日 


歌唱家廖昌永

歌唱家廖昌永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舞蹈家黄豆豆

舞蹈家黄豆豆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