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清明上河图” 看现代版昆曲《牡丹亭》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杜丽娘与春香喜游后花园 |
虽然有所准备,可昨天下午去上海云峰剧场时,心里仍不免揣着好奇、兴奋和神秘。剧场门口写着醒目的大字“在纽约,一个中国400年前的梦,要演3天3夜。”显然,这个世纪末的文化盛事,在向西方观众提出挑战:瞧,55折的全本《牡丹亭》,人家导演和剧团能排演3天3夜,你能连看3天3夜吗?
“活”起来的舞台使观众未看戏已“醉”三分
看惯了三面封闭的镜框式舞台,走进这个剧场就让你兴奋和新奇。舞台已模拟为江南富绅私家花园内荷花池上的水榭。台下,池水荡漾、粼粼波光的倒影满台闪亮;池内,荷花盛开,鸭子戏水,鱼儿欢游,还架着一台标示着古代农耕文化特征的水车。荷花池上,正中亭台楼阁式的水榭,木雕精细、工艺考究,挂着“出将”、“入相”的布帘。水池两边搭着副台,台下吊着8个鸟笼,让满场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右边副台上10位穿着长衫的乐手,操持民族乐器,吹、拉、弹、拨,始终与主台的演出遥相呼应;左侧的副台则不断有角色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在那里勾脸谱、扎头饰、换装化妆,或演些过场戏。深长的后台两侧,遮挡观众视线的布幔全部撤走,打亮了灯光,让观众能看到中国戏班在上场前的一切准备。台下常常很热闹,刚刚还在台上做戏的演员,一会儿已拿着四川的长尖嘴水壶,满场为观众泡茶;一会儿穿着戏服白内衫的女演员伶俐地为观众抛手巾;那些像是富绅家中长工的人,不时拿着长长的网兜,清除水池中的腐叶败草,有时还从池中捞走一些鱼儿,或者踏上水车忙于劳作……在这个全开放式的观剧环境中,观众分明感受到了中国明代民间生活丰富有趣的画卷,还未看戏已“醉”倒三分。
法国艺术总监:这是巴黎艺术节上最优秀的一台戏
戏从下午1点30分开始,至5点30分结束,晚上7点15分接着演。第一天的戏有20多折,围绕杜丽娘迫于封建礼教束缚,终日郁闷在家读书,终于因游园惊梦,为寻找爱情忧郁而死。导演遵循汤显祖原作精神,所有唱词念白都照原样,所以展现的不仅仅是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在“勤农”一出中,杜丽娘的父亲作为农民爱戴的县官,在春耕时节下乡巡视,鼓励百姓生产热情。前台、后台与副台演绎的是一派中国民间文化的风俗:有虚拟化表演的农牛耕地、撒种、插秧,有迎接农忙的民间娱乐,杂耍、踩高跷、踢毽子、背驼子、玩丢沙袋……县官看完农民表演,赏赐美酒,官民同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与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
坐在第一排,拿着全本《牡丹亭》译本对照舞台演出的日本留学生浦部依子,兴奋地对记者说:“昆剧团的《牡丹亭》折子戏我全部看过,在折子戏中只能看到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今天的演出却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文化。这样的演出太有意思了,台上台下,生活内外,包括剧团内外都与观众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美好。这种感觉比我想像的更好。”
复排全本《牡丹亭》,因为是海外4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节投资制作的,所以国内没有首演权,今天出国前的预演,观众是剧团请来的专家、领导、各国驻沪外交官,制作国家和地区的记者、艺术总监、摄像等工作人员,还有一些闻讯而来的在沪工作的外国人和老戏迷。法国的艺术总监对演出相当满意,她让翻译告诉记者:“我们来的一行人包括记者,从来没看过《牡丹亭》,今天的演出我们都很激动,音乐和演出非常美,故事是那么动人,和我们靠得很近,打上了字幕,法国观众完全能看懂,这是这次巴黎艺术节上邀请的最优秀的一台戏。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自豪。”坦率的法国人由衷地赞美着。一位叫梅文诗的是美中贸易委员会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已是连续6天来看彩排和预演了,并且还带来了公司的同伴,他显得特别激动,说这出戏体现的人性追求太感人了,杜丽娘为爱情而死的那场戏,他和他的同伴都流泪了。他还非常懂行地说,中国昆剧现在主要是没人看,就需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不要一有变化就反对。现在这样的演出,我们都能看懂,也能理解。
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只有一种形式的昆曲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看这台“变了样”的昆剧感触最深的还是国内的戏剧专家和剧团的领导。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告诉记者,这部戏最大特点是在复古中革新,用现代人的眼光恢复汤显祖时代的剧本和演出环境,导演利用一切机会向观众传递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因此整台演出相当饱满。这出戏从古代走向今天,从东方走向西方,其最大的价值是,让现代人和西方人了解,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种能和观众进行垂直交流的、舞台全开放的戏剧文化样式,并且是这样自然和谐,它会对世界戏剧舞台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说,这次的艺术创新,让我们看到古老的昆曲还可以容纳更多的改革形式,不仅能走进现代,还能走向西方。以后,只有一种形式的昆曲一去不复返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昆曲形式会不断出现,这是这出戏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导演陈士争告诉记者,整台演出的道具有上千件,大到明代吊人的刑具、农耕的风车,小到加工中药的刀具,光明式家具就有60套,还有500多套明代服装,它们和整台演出一起组成一幅中国古代民俗风情和社会形态的“清明上河图”。他说,林肯艺术中心是世界一流的舞台,场地很大,观众席呈阶梯型,很宽敞,所以演出效果会比这里更好。
原本照搬“大出丧”是“太过了”,还是展现古代民俗
演出也不是一片叫好,戏结尾时,导演将中国民间“大出丧”原本照搬,从台上一直轰轰烈烈地演到台下、演到剧场外的广场,在那里撒纸钱、烧纸人,有人批评说:“这样太过了,不是在宣扬封建糟粕吗?”可也有人反驳说,这是真实的古代民间风俗,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观众完全有辨别能力,不必大惊小怪。
演出还将持续两天,争论是难免的,正如剧团的党支部书记所说,如果没有海外团体的介入,是绝对不可能复排全本《牡丹亭》的,不光因为我们对汤显祖的原作没作过深入的研究,而且剧中人对性爱的大胆追求,也是一个禁区。
这个带着赞美和争议的《牡丹亭》,7月7日在林肯艺术中心首演,11月去法国,明年1月去澳大利亚和香港巡演。这个不是在海外华人圈,而是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上演的剧目,无疑会给本世纪末的戏剧舞台带来一抹亮色。全世界的华人都会为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终于走向世界而感到自豪。上图:杜丽娘与春香喜游后花园。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8年6月11日
“活”起来的舞台使观众未看戏已“醉”三分
看惯了三面封闭的镜框式舞台,走进这个剧场就让你兴奋和新奇。舞台已模拟为江南富绅私家花园内荷花池上的水榭。台下,池水荡漾、粼粼波光的倒影满台闪亮;池内,荷花盛开,鸭子戏水,鱼儿欢游,还架着一台标示着古代农耕文化特征的水车。荷花池上,正中亭台楼阁式的水榭,木雕精细、工艺考究,挂着“出将”、“入相”的布帘。水池两边搭着副台,台下吊着8个鸟笼,让满场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右边副台上10位穿着长衫的乐手,操持民族乐器,吹、拉、弹、拨,始终与主台的演出遥相呼应;左侧的副台则不断有角色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在那里勾脸谱、扎头饰、换装化妆,或演些过场戏。深长的后台两侧,遮挡观众视线的布幔全部撤走,打亮了灯光,让观众能看到中国戏班在上场前的一切准备。台下常常很热闹,刚刚还在台上做戏的演员,一会儿已拿着四川的长尖嘴水壶,满场为观众泡茶;一会儿穿着戏服白内衫的女演员伶俐地为观众抛手巾;那些像是富绅家中长工的人,不时拿着长长的网兜,清除水池中的腐叶败草,有时还从池中捞走一些鱼儿,或者踏上水车忙于劳作……在这个全开放式的观剧环境中,观众分明感受到了中国明代民间生活丰富有趣的画卷,还未看戏已“醉”倒三分。
法国艺术总监:这是巴黎艺术节上最优秀的一台戏
戏从下午1点30分开始,至5点30分结束,晚上7点15分接着演。第一天的戏有20多折,围绕杜丽娘迫于封建礼教束缚,终日郁闷在家读书,终于因游园惊梦,为寻找爱情忧郁而死。导演遵循汤显祖原作精神,所有唱词念白都照原样,所以展现的不仅仅是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在“勤农”一出中,杜丽娘的父亲作为农民爱戴的县官,在春耕时节下乡巡视,鼓励百姓生产热情。前台、后台与副台演绎的是一派中国民间文化的风俗:有虚拟化表演的农牛耕地、撒种、插秧,有迎接农忙的民间娱乐,杂耍、踩高跷、踢毽子、背驼子、玩丢沙袋……县官看完农民表演,赏赐美酒,官民同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与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
坐在第一排,拿着全本《牡丹亭》译本对照舞台演出的日本留学生浦部依子,兴奋地对记者说:“昆剧团的《牡丹亭》折子戏我全部看过,在折子戏中只能看到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今天的演出却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文化。这样的演出太有意思了,台上台下,生活内外,包括剧团内外都与观众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美好。这种感觉比我想像的更好。”
复排全本《牡丹亭》,因为是海外4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节投资制作的,所以国内没有首演权,今天出国前的预演,观众是剧团请来的专家、领导、各国驻沪外交官,制作国家和地区的记者、艺术总监、摄像等工作人员,还有一些闻讯而来的在沪工作的外国人和老戏迷。法国的艺术总监对演出相当满意,她让翻译告诉记者:“我们来的一行人包括记者,从来没看过《牡丹亭》,今天的演出我们都很激动,音乐和演出非常美,故事是那么动人,和我们靠得很近,打上了字幕,法国观众完全能看懂,这是这次巴黎艺术节上邀请的最优秀的一台戏。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自豪。”坦率的法国人由衷地赞美着。一位叫梅文诗的是美中贸易委员会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已是连续6天来看彩排和预演了,并且还带来了公司的同伴,他显得特别激动,说这出戏体现的人性追求太感人了,杜丽娘为爱情而死的那场戏,他和他的同伴都流泪了。他还非常懂行地说,中国昆剧现在主要是没人看,就需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不要一有变化就反对。现在这样的演出,我们都能看懂,也能理解。
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只有一种形式的昆曲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看这台“变了样”的昆剧感触最深的还是国内的戏剧专家和剧团的领导。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告诉记者,这部戏最大特点是在复古中革新,用现代人的眼光恢复汤显祖时代的剧本和演出环境,导演利用一切机会向观众传递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因此整台演出相当饱满。这出戏从古代走向今天,从东方走向西方,其最大的价值是,让现代人和西方人了解,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种能和观众进行垂直交流的、舞台全开放的戏剧文化样式,并且是这样自然和谐,它会对世界戏剧舞台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说,这次的艺术创新,让我们看到古老的昆曲还可以容纳更多的改革形式,不仅能走进现代,还能走向西方。以后,只有一种形式的昆曲一去不复返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昆曲形式会不断出现,这是这出戏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导演陈士争告诉记者,整台演出的道具有上千件,大到明代吊人的刑具、农耕的风车,小到加工中药的刀具,光明式家具就有60套,还有500多套明代服装,它们和整台演出一起组成一幅中国古代民俗风情和社会形态的“清明上河图”。他说,林肯艺术中心是世界一流的舞台,场地很大,观众席呈阶梯型,很宽敞,所以演出效果会比这里更好。
原本照搬“大出丧”是“太过了”,还是展现古代民俗
演出也不是一片叫好,戏结尾时,导演将中国民间“大出丧”原本照搬,从台上一直轰轰烈烈地演到台下、演到剧场外的广场,在那里撒纸钱、烧纸人,有人批评说:“这样太过了,不是在宣扬封建糟粕吗?”可也有人反驳说,这是真实的古代民间风俗,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观众完全有辨别能力,不必大惊小怪。
演出还将持续两天,争论是难免的,正如剧团的党支部书记所说,如果没有海外团体的介入,是绝对不可能复排全本《牡丹亭》的,不光因为我们对汤显祖的原作没作过深入的研究,而且剧中人对性爱的大胆追求,也是一个禁区。
这个带着赞美和争议的《牡丹亭》,7月7日在林肯艺术中心首演,11月去法国,明年1月去澳大利亚和香港巡演。这个不是在海外华人圈,而是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上演的剧目,无疑会给本世纪末的戏剧舞台带来一抹亮色。全世界的华人都会为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终于走向世界而感到自豪。上图:杜丽娘与春香喜游后花园。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8年6月11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