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昆曲:坚持与创新——写给上海昆剧团与《班昭》

本报记者  娄 靖

2010年12月12日13:37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听说过有看昆曲流泪的吗?那个一咏三吟、走一步要唱几分钟的古老剧种,曾“吓”走许多观众,年轻人更对它敬而远之,不要说感动,就连听懂唱词都有困难。然而,上海昆剧团最近修改推出的原创新作《班昭》,竟连续演出60场,其中半数在大学校园。它不但让社会学家邓伟志流泪,让作家赵丽宏流泪,还让上海交大、复旦、上海师大等高校的一些师生流下了热泪。

  剧中人物的命运,触动了当代知识分子敏感的神经———在追求仕途、名利、富贵与严谨治学、相守文化而耐得寂寞清苦之间,必须有所取舍,没有中间路可走。邓伟志坦言,他曾在这样的选择中痛苦徘徊。古老的昆剧触动了当代人的心灵———这正是上海昆剧团苦苦追求了25年的目标。

  上昆,为振兴文化遗产而生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昆曲,其实早在19世纪就开始衰微,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京剧舞台一片姹紫嫣红,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而昆曲却已奄奄一息,全国没有一个昆剧团,只存下俞振飞和传字辈的几个老演员。

  在昆曲面临消亡之际,党和政府下决心抢救这一国宝。1954年,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张洵澎等60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走进上海戏曲学校,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传人。直至1961年,两个昆曲班的100多名学生毕业,组成了上海第一个京昆剧团。

  上海昆剧团从成立至今,本来可以躺在国家全额拨款的保护伞下演演老戏,搞搞继承,过过小日子。可是,上昆人的心里一直有个疑惑,一直有股热血:昆曲的衰退是因为脱离了当时当地的观众,今天单纯的保护,只会使昆曲离观众更远。失去观众热爱的“重要”,是虚假的重要。昆曲惟有在继承传统精华、普及优秀遗产的同时,改革、创新,融入现代社会,寻找到与现代观众审美习惯的契合点,打动观众,才是继承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上昆团长蔡正仁如是说。

  25年来,上昆在继承、改编和创新上三重并举,累计上演了60台大戏、260多出折子小戏,在将昆曲史上重要剧目重现于舞台的同时,不断创造昆曲艺术本体与现代观众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艺术范型。在60台大戏中,这样的探索占了2/3。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原创剧目《上灵山》、《司马相如》、《血手记》、《琵琶行》、《一片桃花红》和《班昭》等剧目中,这样的探索和总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班昭的精神让演职员充满激情

  在排练场上,有几十个一声不言的汉代石俑,它们由年轻貌美的青年演员扮演。其中一个叫冷冰冰的女演员,12岁进戏校,至今8年学戏、10年演戏,却有一半时间在扮演着这样的无名角色。对于这份执着,她的解释是“舍不得”。

  昆剧团的每个演员几乎都是12岁学戏,60岁至65岁退休,倾其一生就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件事———守护昆曲。记者在排练场看到一条“用班昭精神排演《班昭》”的横幅,禁不住有一种悲壮和崇高荡漾在胸。

  班昭从14岁至71岁,终其一生完成《汉书》编撰。在班昭身边,有禁不住诱惑卖身求荣的亲人,有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的挚友。班昭不是天生的伟大,她因一直念念不忘“班门一家《汉书》为大”的历史责任,而战胜了人生中的寂寞、清苦、懈怠、抱怨等等,才完成这部煌煌巨著。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班昭的精神,打动了参与排演的所有主创和演职人员。面对昆曲的门庭冷落和社会生活的种种诱惑,坚守昆曲犹如班昭坚守《汉书》,班昭的精神不正是上昆人的精神吗?

  如果没有《汉书》,历史将终于《史记》,如果没有创新,昆曲将终于明朝。一股将古老剧种带入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感,深深地激励着上昆人。

  《班昭》从创作到排演,前后经历了漫长的5年,剧作家罗怀臻为让昆曲融入古代知识分子学术操守与人格魅力,前后修改10稿,几乎丧失了信心。“真文章在孤灯下”,其实是剧作家的人生感悟和心灵写照。

  导演杨小青,透过班昭看到了上昆的这群人,她要把从班昭与昆剧人身上领悟到的冲动传递给观众。她说,只有当演员被人物感动时设计的唱、念、做等各种手段,才能使昆曲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又不失昆剧载歌载舞、美轮美奂的神韵和特质。在她的引导下,全体剧组成员激情创作,使《班昭》具备了欣赏和动情、继承与创新的双重魅力。

  融合继承与创新、高雅与通俗的探索

  《班昭》主演张静娴今年58岁,多年来她一直期待着能创作一出感动当代人的新戏,扮演一个能感动当代人的昆曲形象。

  然而,要改革千锤百炼的昆曲程式谈何容易,哪怕一点点的改动都举步维艰。张静娴在人物的念白处理上,曾陷入长时间的摇摆。班昭如果念京白,自然比较容易打动观众,但混淆了剧种风格。主人公如果拿腔拿调地念韵白,会与观念产生距离,影响演出感染力。在这样痛苦的摇摆中,张静娴向参加过许多新编剧目创作的著名京剧演员李丽芳请教,“师生”两人在京白与韵白之间一点点地找感觉,终于找到“口语化韵白”的新组合,既坚持了昆曲的艺术本体,又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

  实现这个超越的岂止是张静娴。从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到每个演员,这个创作集体在难以抗拒的使命感中,迸发出了激昂的创作演出热情。

  在《班昭》60场的演出中,最让上昆人欣慰的,是在众多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产生的强烈反响,出现了建团20多年来少有的演出盛况。

  《班昭》因其“在继承与创新、高雅与通俗的关系上作出富有戏曲美学意义的探索”,获得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去年,有关部门将“五个一工程奖”授予《班昭》,奖励其塑造了人文底蕴深厚、时代精神鲜明、中国戏曲史上少见的古代女学者形象。

  《班昭》的成功只是上昆人的新起点。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11月11日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