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古村不该冷落(连续报道)
娄靖 陈忠 |
2011年02月09日00:1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私人书斋───永嘉县苍坡村水月堂 |
溪江的古村落真不该受到冷落,村民们也不该受穷。这不仅是说那片纯农业园林古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独一无二,还因为它们身居雁荡山、楠溪江这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而光是楠溪江沿岸就开发了一串绝佳的景点。
在我国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中,“带动”的例子不少。安徽的西递村、宏村因为挨着黄山而被带动起来,村民成了旅游公司股东,家家户户靠保护和展示祖上传下的文化遗产引来不竭财源。可是,楠溪江至今还是旅游亏损户,古村里的村民更没有沾上旅游半点光。温州人是最具创业精神的,为何家门口的“金矿”不去开采呢?
笔者是带着种种疑问前往楠溪江的。从外地到温州,飞机航线很多。然而,在温州机场,为了坐进城的班车竟等了近两个小时。至于从温州去楠溪江,直达车难以觅得。到得楠溪江,景点之间也不见贯通的专线旅游车。
几年前,笔者曾去过楠溪江,下车后不知道往哪里走,后来在当地老乡指引下才到了狮子岩。这经历与游黄山形成鲜明对照。在黄山,随便想去哪个景点,登车就走,方便得很。
那么,温州人为何没看中楠溪江古村这一旅游资源,建立大旅游交通线呢?据当地领导称,投资古村更多的是社会效应和长远效应,三五年内难以收效,因此温州商人不感兴趣。
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同。他们根据丰富阅历,对保护楠溪江古村有一种看蚂蚁搬家的感觉,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有诸多可议之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中心主任阮仪三,从80年代以来,已成功地为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江苏的周庄、□直、同里等古城、古镇及上海外滩、南京路等设计了保护规划,也参加了楠溪江古村保护规划的设计。他说,首要问题是教育干部与村民识宝。就如一只古瓷瓶,不识货的认为是破烂,认货的才知道它价值连城。他说,当年,周庄、平遥的农民甚至干部都认为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他们要填河、拆桥、修路,搞开发。而现在,周庄这个3000人、0.27平方公里的小镇,全年旅游收入3亿多元,镇上已经没有人务农了。现在,周庄人都知道老古董的价值,2/3的人搬出老屋供游人观光。丽江古镇开发后,旅游也很红火,每天开两班飞机,满街是外国游人,还冒出一条“洋人街”,不少外国财团要到丽江建宾馆。
阮仪三认为,楠溪江古村落原生态资源,价值在周庄、西递之上,只要当地干部群众眼光放长远,坚持5至10年的保护开发,一定能成为“富金矿”。周庄和丽江都是经历将近10年的保护过程,才在90年代以后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而一旦破坏,这无价之宝将永远失去。
同时,他提出,楠溪江古村落只要重点保护五六个最有特色的自然村和重点建筑。重点村内的建筑可分三类:对少数一类明清建筑,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对二类建筑,外部保持原貌,内部可以搞现代设施﹔三类建筑的外观和内部都可以改变,但要有统一规划,以保持古村整体风格。这样,花上不太多的钱,就能既保护古村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阮教授认为,目前楠溪江在保护古村落方面碰到的种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国虽然有文物保护法规,但是,对古村、古镇等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至今没有相应规定,保护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当地干部和村民对保护古村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楠溪江人文盲不少,对祖先“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已经知之不多,更看不出“破破烂烂的旧房子”有什么“价值”……他强调,保护古村是为了给后人留下在中国历史上有长远生命力的农村建筑的样板。中国新的农村建筑,理应在发挥优秀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改造。像现在全国农村千篇一律的“水泥方盒子”建筑,是绝不会成为文化遗产留传下去的。
经过多方呼吁,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已引起省、市政府部门的重视。温州市委副书记陈艾华今年4月到楠溪江,对保护古村提出重要意见,要求各职能部门达成共识,规划、土地、财政、文化、旅游、镇政府等部门积极出力、出资金。村民的思想教育由镇和村干部负责。温州市要成立古村保护机构,土地指标,实报实销,需要多少就批多少。古村的保护开发及资金筹集工作要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古村保护。
前几年,永嘉县政府就请来多名国内专家设计了古村保护规划,因囿于财政和土地紧缺,难以实施。最近,该县又向市政府上报了保护方案,其中包括近期落实6000万元的抢救经费,今后3年中每年给4个重点村100亩搬建新区用地指标,邀请专家解决古村保护中的技朮难题,等等。多年来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的种种难题,正在一一化解之中。
在改革开放中,温州是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地方。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州人也会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身边的文化宝藏,为中华民族保护好这片会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耕读文化博物馆”。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07月12日第二版)
在我国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中,“带动”的例子不少。安徽的西递村、宏村因为挨着黄山而被带动起来,村民成了旅游公司股东,家家户户靠保护和展示祖上传下的文化遗产引来不竭财源。可是,楠溪江至今还是旅游亏损户,古村里的村民更没有沾上旅游半点光。温州人是最具创业精神的,为何家门口的“金矿”不去开采呢?
笔者是带着种种疑问前往楠溪江的。从外地到温州,飞机航线很多。然而,在温州机场,为了坐进城的班车竟等了近两个小时。至于从温州去楠溪江,直达车难以觅得。到得楠溪江,景点之间也不见贯通的专线旅游车。
几年前,笔者曾去过楠溪江,下车后不知道往哪里走,后来在当地老乡指引下才到了狮子岩。这经历与游黄山形成鲜明对照。在黄山,随便想去哪个景点,登车就走,方便得很。
那么,温州人为何没看中楠溪江古村这一旅游资源,建立大旅游交通线呢?据当地领导称,投资古村更多的是社会效应和长远效应,三五年内难以收效,因此温州商人不感兴趣。
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同。他们根据丰富阅历,对保护楠溪江古村有一种看蚂蚁搬家的感觉,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有诸多可议之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中心主任阮仪三,从80年代以来,已成功地为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江苏的周庄、□直、同里等古城、古镇及上海外滩、南京路等设计了保护规划,也参加了楠溪江古村保护规划的设计。他说,首要问题是教育干部与村民识宝。就如一只古瓷瓶,不识货的认为是破烂,认货的才知道它价值连城。他说,当年,周庄、平遥的农民甚至干部都认为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他们要填河、拆桥、修路,搞开发。而现在,周庄这个3000人、0.27平方公里的小镇,全年旅游收入3亿多元,镇上已经没有人务农了。现在,周庄人都知道老古董的价值,2/3的人搬出老屋供游人观光。丽江古镇开发后,旅游也很红火,每天开两班飞机,满街是外国游人,还冒出一条“洋人街”,不少外国财团要到丽江建宾馆。
阮仪三认为,楠溪江古村落原生态资源,价值在周庄、西递之上,只要当地干部群众眼光放长远,坚持5至10年的保护开发,一定能成为“富金矿”。周庄和丽江都是经历将近10年的保护过程,才在90年代以后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而一旦破坏,这无价之宝将永远失去。
同时,他提出,楠溪江古村落只要重点保护五六个最有特色的自然村和重点建筑。重点村内的建筑可分三类:对少数一类明清建筑,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对二类建筑,外部保持原貌,内部可以搞现代设施﹔三类建筑的外观和内部都可以改变,但要有统一规划,以保持古村整体风格。这样,花上不太多的钱,就能既保护古村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阮教授认为,目前楠溪江在保护古村落方面碰到的种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国虽然有文物保护法规,但是,对古村、古镇等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至今没有相应规定,保护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当地干部和村民对保护古村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楠溪江人文盲不少,对祖先“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已经知之不多,更看不出“破破烂烂的旧房子”有什么“价值”……他强调,保护古村是为了给后人留下在中国历史上有长远生命力的农村建筑的样板。中国新的农村建筑,理应在发挥优秀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改造。像现在全国农村千篇一律的“水泥方盒子”建筑,是绝不会成为文化遗产留传下去的。
经过多方呼吁,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已引起省、市政府部门的重视。温州市委副书记陈艾华今年4月到楠溪江,对保护古村提出重要意见,要求各职能部门达成共识,规划、土地、财政、文化、旅游、镇政府等部门积极出力、出资金。村民的思想教育由镇和村干部负责。温州市要成立古村保护机构,土地指标,实报实销,需要多少就批多少。古村的保护开发及资金筹集工作要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古村保护。
前几年,永嘉县政府就请来多名国内专家设计了古村保护规划,因囿于财政和土地紧缺,难以实施。最近,该县又向市政府上报了保护方案,其中包括近期落实6000万元的抢救经费,今后3年中每年给4个重点村100亩搬建新区用地指标,邀请专家解决古村保护中的技朮难题,等等。多年来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的种种难题,正在一一化解之中。
在改革开放中,温州是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地方。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州人也会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身边的文化宝藏,为中华民族保护好这片会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耕读文化博物馆”。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07月12日第二版)
(责编:励漪) |